APP下载

以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优化

2018-05-14陈峰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落实体育教学本质功能、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深远意义。核心目标下的体育教学优化将遇到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纵横结合的目标认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加以解决。

[关键词]心理水平 核心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陈峰(1982- ),男,河南淮阳人,武汉体育学院在读博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习近平体育观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16-2891,课题主持人:陈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1-0092-04

一、以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优化的意义

1.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心理、生理、社会适应全面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标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时,高职学生是中国青年公民的主体,是未来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优化,有助于高职学生提升健康水平,保障“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2.落实体育育人本质功能的必然选择。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本质功能是通过人们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是教授学生在身体运动中进行身体性认知和交往性实践,提升精神品质,落脚点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水平得到完善和发展。高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缺乏成就感的积累,形成了成绩越差学习越不主动,心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的恶性循环。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体验进步,领悟体育精神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认知事物规律的品质和能力。

3.提升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应具备的心理发展核心素养拥有共同取向。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处于劣势,就业形势严峻。因此,高职学生需要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优化,能够让学生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提升自信心,深刻认识坚持、努力和自信的关系,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意志品质迁移到其他知识技能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

二、以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优化存在的问题

1.目标认识上易冲突。原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以传授学生技能、提升学生体能为首要任务,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则把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作为核心任务。虽然新旧教学目标的最终任务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逻辑顺序截然不同。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因为传统教学目标设定在学生乐于学习的基础上,但对于普遍存在学习懈怠现象的高职学生而言,更适于把提升心理水平放在首位,只有先提升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转变涉及行政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如何更快更深地认识目标转变价值并予以认同,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师心理学知识不足。高职体育教师掌握着较强的运动技术与体育专业理论,但是心理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相对匮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均是专业人才,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高学历的趋势,体育专业水平日渐提升。然而,体育教师掌握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并不能真正适用于高职学生。虽然体育教师学习过一些心理学知识,但尚不足以应对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体育教学要求。新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专门心理学知识和应用技能,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总结新的教学经验,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

3.课程设置时数少。高职体育课程设置时数较少,不利于学生心理水平的提升。人的心理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體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列入课表的体育必修课教学时数只有不得少于108学时。虽然规定高职院校的一年级、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但实际上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时数十分有限:大多数院校大一是必修课,大二是选修课;有些院校体育课只上一个学年,一般每周每班只设置2节课,且合在一起上。除去课堂常规时间,有保障的体育教学时间更少了。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显著提升学生的心理水平,并使之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难度不小。

4.评价体系不合理。现行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以运动成绩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自身变化幅度,不利于提高学生心理水平。现行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学期成绩一般由到课率、平时测试、学期末技能体质考核三部分构成。一般学校学期末的技能体质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高达60%,有些学校甚至更高,评价时采用绝对评价法,参照的是国家发布的固定标准。这些均导致运动素质好的学生只在成绩测试的时候来上课,即使到课率低也不影响最后获得及格成绩。而体质不太好、运动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即使认真上课、努力练习,也难以及格。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增强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心理水平自然也就无法有效提高。

三、以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1.目标认识:自上而下,纵横结合。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联动,全面推进对高职体育教学核心目标的认识。第一,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对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优化必要性进行论证,包括两种体育教学目标逻辑性的理论对比分析;心理水平提升与技能学习、增强体能的关系;心理水平提升与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关系,加紧确立高职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第二,行政部门向高职院校下发相关文件,自上而下指导和推广核心目标。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开办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学习班、教学技能比赛。同时,学校内、学校间、体育教师与心理学教师之间可以深入探讨和交流对高职体育教学核心目标,尤其是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三,扩大宣传核心目标的意义及目标转变的过程,争取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认同,形成学校内外对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优化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目标转变环境。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有耐心,不能在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明显效果就全盘否定。

2.师资建设:内外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地优化高职体育教学。第一,提升体育教师的内在动力。高职体育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自我提升的意愿,在此基础上,若能深刻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升是实现体育技能、体能提高,形成终身体育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势必激发工作热情,自觉自愿地去充实心理学相关知识和运用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科研角度入手,鼓励体育教师进行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各种体育教学研究,支持他们与心理学专业教师、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联动教学,进行学生心理迁移及相关现象的交叉学科研究,积极推广相关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提升体育教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第二,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可以出台奖励措施,从外部激发高职体育教师学习、应用、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动力。如可以对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体育教师进行表彰,对获得心理学相关体育教学科研成果、积极推广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进行经费支持和精神、物质奖励,在各级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体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体育教师可优先进行职称评定等。

3.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做文章。行政管理部门可相应增加体育课程课时量;学校可委派专职教师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指导,变相增加体育课程课时量,并注重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第一,课程内容选择要对称。行政部门可研制心理倾向与体育项目相结合的选课软件,开展智能选项上课。这是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在提升学生心理水平时各有侧重,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倾向,让他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拓展训练适合自我效能感低、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太极拳适合焦虑感强的学生;足球、篮球适合缺乏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体育舞蹈、体育游戏适合易产生抑郁情绪的学生。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外,也可以将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体育教学融入近年广受关注的、与职业技能结合的运动项目中。此外,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体育设备、器材、场地不均等问题,可鼓励开展与本校本地区特点相结合的,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校本体育课程内容。第二,教学模式运用要多样。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学应运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如对于认知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受“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理论分析后再进行实践,以达到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对于自信心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成功体验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前,先让学生模仿并给定最初成绩,然后逐步讲解,再由学生多次实践并给定成绩,随着水平不断提高,获得的分数也越来越高,学生由此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老师再从心理学角度总结分析其提高的原因,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认知水平提升;对于学习动机极低的学生,可以将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和情景体育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练习内容设置成各种情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变换情景、练习难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水平也会不断提升。第三,教学方式要灵活,符合时代气息。以提升心理水平为核心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应增加心理引导讲解的时间。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只要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变化,就应立即对其行为进行心理学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多媒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心理水平。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体育励志影片,促进学生提升意志品质。如播放《摔跤吧!爸爸》,在影片播放前后分析女主人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变化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从“精讲多练”转变成“练前、练中、练后反复讲”。练前进行心理建设,引导学生准备心理体验;练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学生各种行为的心理原因与后果;练后总结教学中学生心理水平的提升。如可以让学生用手机记录下自己和同学在不同时间段练习的动作视频,通过对比分析,既让学生认识到进步和不足,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又让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和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反馈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反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反馈体系,教师能够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则能够提升心理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可以从评价方法和考核方式两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反馈体系。第一,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单一的成绩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构建适合提升高职学生心理水平的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将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相结合,让学生既能认识到进步,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效能感;又能认识到自己与平均水平、高水平的差异,发现继续提升的空间,从而更加精准地认识自我。第二,考核方式上,增加笔试内容。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笔试考核,有利于学生内化对体育内涵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变化的心理学认识,从而提高正确归因,以及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围绕与体育精神、品质相关的内容出题,也可以让学生撰写新目标下体育教学对其影响的论文,探讨对体育新的感悟,或者总结新目标下体育教学给其带来的心理、行为、思想认识上的变化等。如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反馈体系,促进学生提升认知水平,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品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栗元辉.健康中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2]刘映海,石岩,丹豫晋.论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2014(9).

[3]张松奎,李丽.学校体育教育本真解读及人文价值回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2).

[4]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谭丽清.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職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

猜你喜欢

高职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拓展训练的应用探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浅析
浅析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