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问题及实践理路

2018-05-14朱跃东梁建胜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新时代

朱跃东 梁建胜

[摘要]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教育展现出一系列的发展新特征,集中表现在由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由封闭式育人转向开放式育人、由立足国内转向面向国际。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和要求,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当前职业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应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一带一路”扩大职业教育开放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教育 “一带一路” 治理能力

[作者简介]朱跃东(1986- ),男,江苏宿迁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梁建胜(1982- ),男,江西于都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1-0005-08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论断,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总是与时代进步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篇章,职业教育发展也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以往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路径、模式适当地进行扬弃,在发扬其积极因素的同时,要抛弃其消极的一面,以更好地契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新时代下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特征、新要求、问题及解决思路,成为当下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新时代,展现新特征

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职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步入了新的时代,并展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一)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就职业教育而言,外延式发展表现为职业院校以及师生数量的增长、教育规模的扩张、教育投资的扩大等,内涵式发展则表现为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质量的提高、辦学实力的增强等。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就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事物孕育发展的最初阶段,量的扩展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而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质的提高就越发凸显出重要性,此时就需要把推动质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恢复与创建、缓慢发展、跨越式发展三个阶段以后,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规模足够庞大、教育体系趋于成熟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已然进入创新发展的全新阶段。在该阶段,内涵式发展必须取代外延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导模式。

(二)职业教育发展由封闭式育人进入开放式育人新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始终是以封闭式育人作为基本特征的,其“封闭”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上。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讲,一方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所有制形式单一,公办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主体中的“独苗”,民间力量以及国外教育机构基本没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我国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任务几乎由各类职业院校独立承担,要接受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除了进入全日制职业院校就读,或者在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接受培训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渠道和机会。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讲,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几乎全部来自政府部门与教育机构,如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师资则来源于各类公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社会各界进行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极为有限;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完全是在学校内部构建起来的,既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未与用人单位发生交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僵化,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一直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效率的提升。为此,2014年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先后出台,将探索多种所有制办学、推动产教融合、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等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多种所有制办学、产教融合,还是现代学徒制教育,都具有鲜明的开放式育人特征,即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社会化,要求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实施人才的联合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是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要由封闭式育人进入开放式育人阶段。

(三)职业教育发展由立足国内进入面向国际新阶段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向国内,不论是教育机制的构建,还是教育体系的建设,都是围绕我国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展开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工作的。可以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劳务市场、教育机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非常小。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适应已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施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经济建设活动更加频繁,大量合作工程的实施需要庞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国际化更加刻不容缓。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带一路”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教育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因与目标的国际化。我国产业体系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职业教育也要与之相应,以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未来的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规格,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内容与载体的国际化。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一方面要实现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手段和方式与国际接轨,提高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性判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要正确应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把握住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从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来领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内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①。新时代的四大内涵,每一项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职业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卓越的人才。第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职业教育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也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要让人民安居乐业,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既需要国家颁布的好政策,也需要每一个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办好职业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同时,持续增强公民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职业教育为提升国民素质做出更大贡献。职业教育不仅发挥着传承知识、技术、技能的作用,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社会职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第四,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国际化人才。职业教育国际化正是我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度参与国际事务的必然要求。

(二)从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来领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做出的总体部署中,着重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其中的每一项工作,同样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构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求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必须以更优质、更高效的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第二,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变革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从整体上优化教育体系,祛除教育领域的沉疴宿疾,激发各方教育主體的活力,构建充满生机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当代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面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职业教育需要通过“自我革命”来赢得更强的发展动力。第三,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只有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不断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才会有最为坚实的支撑。第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良好教育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阶段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需求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从新时代的新战略来领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战略性安排。对于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新战略的表述中深刻领会。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过渡期的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层次越高,国民经济越发达,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对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因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无一不是建立在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基础上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持续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党和国家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部署,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就是要实施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破除阻碍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开放式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与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结构“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域分布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民众思想认识千差万别,在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教育发展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职业教育层面也表现得较为明显。第一,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平衡。2016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544、445和347所”②,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职业院校数量较多,且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然而,“在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區对应的数量则为92、56、52所”③,东部地区的院校数量接近中部与西部之和,这说明尽管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数量较多,但办学实力明显较弱,证明我国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第二,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2016年,三次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但全国高职院校面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之比为2.3%、53.6%和44.1%,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很突出,亟待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第三,办学主体不同的职业院校所享受到的政策支持不平衡。2016年是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实施的第二年,全国尚有133所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金额未达到6000元,而这些院校中的大多数为地市级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还有一部分是行业企业开办的职业院校,而后者享受的生均拨款金额更低,有的甚至不足3000元。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主体办学,都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都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政策支持的“厚此薄彼”加剧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失衡问题,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

(二)发展程度“不充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程度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办学缺乏特色,院校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不相同,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作为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在不同的地区自然也应当有不一样的面貌。然而,事实上我国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往往大同小异,明显缺乏办学特色,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也降低了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二,办学形式较为单一,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不足。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民众对公办院校的学历教育非常看重,即高度认可所谓的“文凭”,对非学历教育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认为其是非正规的教育。社会文化氛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也造成职业教育领域中学历教育较强、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对较弱的局面。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不足使得部分人群的职业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制约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第三,个性化教育发展程度欠缺,职业教育的资源供给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国情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导,以吸纳更多的教育受众,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民众的教育层次。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中,相关的教育改革也正在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总体而言,目前职业教育仍处于艰难的转型之中,离“一企一方案,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教育理想状态还很遥远,仍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改革。

(三)产教“合而不深”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非新鲜事物,欧美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早已证明,产教融合是最高效的职业教育形式;产教融合也是目前社会各界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共识。近年来,随着我国多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出台,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路径模式的探索,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纵观各地区的产教融合实践,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而不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不足;职业院校为行业输送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达到对应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使得企业缺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职业院校与企业难以实现利益的捆绑,双方的合作总是停留于较浅的层次等。究其原因,既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自身职能定位不清、未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不当的因素,也有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实力不足、院校领导和教师对校企合作认知存在偏差的问题,还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的成分。总之,在各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项目式合作尚且磕磕绊绊,更别提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了。

(四)体量“大而不强”,吸引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当年中等职业院校招生601.2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与中等职业类似,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41%,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4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下一步则是需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即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体量巨大,但面临着社会吸引力不足的难题。一方面,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惯性影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在社会上仍然很盛行,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上大学、进体制几乎是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希冀和要求,上职业院校、毕业以后进工厂普遍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职业教育自然难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过去职业教育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导,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品牌的打造,导致大量职业院校毕业生缺乏胜任技术型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不高,以致其就业质量普遍较低,薪资待遇也不理想。这种情况反过来“证明”了接受职业教育没前途,比不上上大学、进体制。社会观念与就业现实相互“证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始终不理想。

四、新时代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改革转型的诸多挑战。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理路,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让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着手,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有直接的关系,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教育需求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快职业教育变革,建立起多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要尽快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水平高、质量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职业教育开展得早。这些国家普遍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因而在思想认识和生活体验两个方面奠定了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基础。反观国内,中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尽快实施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系统完善的基础性职业教育,青少年群体中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建立起崇尚实践和创新的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第二,要明确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定位,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较基础的职业教育层次,应当牢牢坚持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培养从事基础性、技术性操作工作的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作为高等教育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三,要大力推行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化发展。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开放,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培训机构,促进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结构的不平衡,既不利于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学校、社会等主体必须共同发力,多管齐下,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宏观指导,实施分类管理、分区域推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战略。各地方要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都比较发达,应当鼓励职业教育做精、做优、做强,更快速地推进内涵式发展,注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实施“留下来”战略,让更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留在当地就业,并想方设法吸引东部地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规模不足,则应当实施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鼓励东、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实行联动发展。第二,要充分发挥各地区行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指导功能,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行业组织对产业需求、行业规律、市场动态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引导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促使职业教育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要加强职业教育扶持政策的适切性,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实现政策面前“校校平等”。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给予民办职业院校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适当加大对地市级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着力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建立政策執行监督反馈机制,提升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对于职业院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反馈意见,要及时听取和处理。

(三)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缓慢,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建立调节各方主体利益的平衡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政府、行业组织、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要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就应尽量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建立起能够合理调节各方利益的平衡机制。一方面,要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统一思想认识,找出各方主体利益的平衡点;另一方面,优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更高效的资源整合,以创造更大价值,并对新增价值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第二,建立科学的制度保障机制。产教融合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社会性工程,牵涉面很广,参与进来的主体思想认识不同、利益诉求不同、权利义务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制度保障机制,就很容易导致各方主体纠纷摩擦不断,最终影响产教融合发展的大局。对此,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为校企合作的良好有序运行保驾护航。第三,进一步完善院校治理体系。加强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院校的治理体系,要从过去的政府“一元管理”向“多元合作共治”的模式转变,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评价”的职业教育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职业教育开放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可以预见,在未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将吸引大量的资源投入其中,也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同时,各国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发生,必然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必将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创造新的契机。我国职业教育应当牢牢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不断促进开放发展,努力实现人才输出、技术输出、文化输出、教育理念输出,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第一,适应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国际规则主要是由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主导的。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国标准、中国规则也将伴随着“走出去”的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对此,我国职业教育要在融入国际规则的同时,注重发出“中国声音”,要在适当的时机主动破题,制定国际职业教育的中国标准与规则。第二,在教育合作中输出中国文化。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多元文化的碰撞,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也将涉及中外文化的交会。因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输出、人才输出的层面上,各职业院校、机构、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扩大中华文化思想输出,把优秀文化、价值理念传播到全世界。这不仅能够让更多国际合作伙伴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中国,也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②③马成荣.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育人新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8.

[参考文献]

[1]刘斌,邹吉权.从十九大报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5).

[2]韩民.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新挑战[J].终身教育研究,2017(6).

[3]王继平.新时代 新目标 新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4]吴青松.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问题及改革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

[5]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新时代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