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目标及路径构建
2018-05-14吴荣
[摘要]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与“互联网+”的渗透性,使得二者有融合的基础。在“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推动了职业教育新的服务形态的发展,进而使得“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服务内涵更加明晰,服务目标更加确定。要实现这些内涵特性与目标属性,职业教育需要推进其服务主体、方式、内容、对象的全面转变,促使“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真正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教育 服务
[作者简介]吴荣(1966- ),女,侗族,贵州剑河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贵州 贵阳 55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智能手机支持的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黔教办函〔2017〕80号,项目主持人:吴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1-0013-05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其与产业、企业、工作等要素联系更为密切,是一种典型的跨界式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跨界性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有暗合之处,两者的融合态势正在蓬勃发展,并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服务新态。这种职业教育服务新态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服务的颠覆,其与传统职业教育服务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目标,更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目标与转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的内涵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渗透,传统的职业教育服务开始受到挑战,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互联网+职业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态势,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互联网+”衍生出来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现出新的内涵特征。
(一)突出互联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跨界效应
對于互联网与职业教育,两者本没有什么交集,仅是不同领域的不同业态与概念。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两者的平行发展,将两者连接起来,并搭建了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互联网与职业教育本身各具跨界属性,如此一来,职业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充其跨界效应;互联网也可以借助职业教育平台,实现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两者交融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服务可以跨越虚拟和现实之间,也可以跨越线上与线下,拉近了各类职业教育形态之间的距离。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诸如云计算、云平台、远程教育技术等不断向职业教育渗透,缩短了职业教育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社会上的众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为学习者打造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校外有志于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参与到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之中。无疑,互联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可以提升两者的跨界效应,使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不再局限于线下,还可实现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结合,虚拟教育与实体教育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
(二)注重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结合,但其结合并非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平台优势,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进而创新出新的业态或衍生出新的行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就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是,这种深度融合有个发展过程,最初是“职业教育+互联网”,是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运用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互联网只是职业教育服务的一种手段与工具。当发展到“互联网+职业教育”时,强调的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业态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此时互联网不再仅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技术手段,而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实现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因为在两者深度融合过程中,“互联网+”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专业建设、教育形态、教育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显然,这些领域的改革深深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的质量。
(三)注重对学习者的尊重
尽管目前学界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实际上无论这种模式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人,是学习者。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互联网发展的最大成就并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实现了对人性的尊重,给人类的想象创造了无数可能性。无疑,“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服务质量在提升,其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也可以为学习者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在职业教育与互联网未深度融合的时代,职业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无法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更为人性的服务。“互联网+”的推动,打破了职业教育服务供求双方的隔膜,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了规范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服务,进而也促进了职业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的目标趋向
对于任何类型的教育服务而言,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始终是其追求的基本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依然要追求公平与效率,这也是其教育服务的价值目标。但是,互联网会对职业教育服务目标产生一些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职业教育服务效率更加具备针对性,保障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效率是基本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效率始终是其重要追求。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如果职业教育服务缺乏效率或是效率低下,势必影响职业教育服务的最终质量。从职业教育服务路径上考察,职业教育服务效率能否提升,主要取决于职业教育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否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显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效应,但职业教育毕竟是教育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单纯发挥市场作用,会偏离教育公益性的本源。因此,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效应,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影响市场,进而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职业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及时了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整体需求,也可以了解学习者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由此避免供需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耗,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服务效率的提升。在这方面,职业教育服务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工具、移动互联等手段,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的透明性、参与性,让职业教育的学习者能够及时了解职业教育服务状况,进而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实际上,职业教育服务追求效率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服务与学习者需求匹配的过程。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提升了匹配的针对性和效率性,进而也保证了职业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本性。
(二)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公平是根本目标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机会、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当然,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是极为重要的,而结果公平因对受教育者个体影响较大,客观而言难以完全实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育公平是其追求的根本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应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的公平。就教育机会公平而言,“互联网+职业教育”建立起来的大数据平台与云计算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区域、类型、层次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在共享过程中,传统由“门槛”决定的教育资源能够无差别地惠及每个学习者,进而实现入学机会的相对平等。就教育过程公平而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同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也不同,导致各区域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要完全平等享受同样的职业教育服务是不现实的。正因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技术不断提升,不同区域、类型、层次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学习相同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服务能够以同一种资源实现对所有学习者相同的服务,进而也推动了职业教育过程的公平。就教育结果公平而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可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大数据库的建立,这个数据库可以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正确评估,直观、准确地分析各个地区、层次、类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级,按照评级来分配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流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职业教育结果的公平。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追求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服务的根本目标,而职业教育服务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的路径构建
(一)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主体从单一职业院校转向多元主体
服务主体是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供给方,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服务的主体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进而实现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从理论上看,按照职业院校教育服务在国家职教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职业教育服务模式分为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社会主导模式以及“学校—企业”联合模式四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实施的是学校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体系中,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学校主导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职教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主导模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因为在这种模式中,服务主体较为单一,使得职业教育服务缺乏竞争性,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缺乏活力与持续力。过去几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职教服务体系,但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政府、市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在职业教育服务方面的贡献度依然十分有限。当前,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主导模式开始发生变化,要求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等其他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服务,发挥不同主体的服务优势。无疑,当前应该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以职业院校为纽带的,政府、企业、社会、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各个主体之间建立共享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习者提供更多个性化、针对性的职教服务。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职业院校、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条件。例如,当前部分地区组建了职教集团,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机制,将职业教育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紧密结合,进而发挥不同主体在职业教育服务中的优势并形成合力。
(二)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对象从适龄学生转向社会大众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性、全民性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也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的主要路径。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不仅需要在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还需要从技术层面完善其运行体系,但最重要的是拓宽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随着“互联网+”的推进,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不再限于服务适龄的青少年学生,而是要服务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有学习需求的社会大众。实际上,职业教育因其具有职业特性,比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更有资格成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因为不同阶层、行业、年龄、区域的人在其一生当中对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着不懈的追求。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在不断融合,产生了多种新业态,推进了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可见,互联網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扮演着支柱角色。而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形态,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及产业结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互联网+”,进一步提升其在技术变革及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地位。显然,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一旦得以拓宽,在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中的作用就会更加突出,其服务对象就不再局限于青少年学生,而是在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向社会大众拓宽。此外,职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继续以教育公平为发展目标,为企业职工、社会弱势群体等提供生产技术技能培训,进一步深化其终身化、全民化的特性。
(三)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内容从就业导向转向创业导向
客观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是以就业导向为重点,促进学习者顺利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中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服务内容应该从就业导向转向创业导向。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国家政策导向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基本方针,掀起了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热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面对创业热潮理应做出回应,在教育内容上转向创业教育,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的优势。随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使得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成为可能,也使得职业教育服务内容转变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行动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计划,而是需要依托创新创业发展。这实际上为“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的结合提供了政策指导,也为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职业教育服务机构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发挥其服务内容上的优势,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为社会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撑。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职业教育服务内容的转型提供了环境支持,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为学习者创造稳定、开放、便利的创业空间。例如,在教育内容上推进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的开展,为学习者以后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同时利用其实习实训基地等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建立学习者创新创业的平台。
(四)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下与线上相结合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转型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业务信息化,二是按照各个行业的特点用互联网技术对其进行再造和重构。职业教育服务也是如此,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转型。但客观而言,第二个方面的转变更为重要。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将会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传统服务方式的信息化已经不具有太大的意义。毕竟,传统的职业教育服务方式主要以线下服务为主体,依赖于教育服务机构的资源与平台,在服务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封闭性,不利于职业教育服务的擴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的结合。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方式的线下和线上结合更有意义,这样可以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服务的局限性,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根本变革。就职业教育的管理而言,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服务机构可以为服务者和学习者构建平等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权威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同时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机构内部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率。就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而言,互联网不仅推动了教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也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加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过程,大大增加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积极性。就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传统课程体系的变革,全新的微课、MOOC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新方式。这些新型课程方式的出现,使得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发现学习者的喜好和兴趣,进而将传统课程开发成为微课、MOOC。如此一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不仅突出了其主导地位,更激发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职业教育传统的服务态势已被打破,新的服务态势发展已成定局。但是,这个新的服务形态能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仍是一个未知数,“互联网+”只是为其提供了技术、环境条件,职业教育服务形态的转变还面临诸多挑战。面对互联网发展的大潮,职业教育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者需要正确面对职业教育新的服务形态,既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恣意妄为,要在技术与教育服务之间寻求平衡,促进二者的真正融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
[2]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3]倪春虎.“互联网+”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4]郝天聪,石伟平.“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服务新态:内涵、目标与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