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 价值取向审视

2018-05-14雷世平

职教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长期以来,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复杂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异化”现象,集中体现在其存在严重的离“农”倾向,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意识不强、为“农”服务的能力不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职业教育要为振兴乡村服务,必须实现价值取向的重塑,即把为“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服务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路径是:强化统筹管理,形成统一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对等,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網络体系,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辐射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培养振兴乡村的本土化人才。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简介:雷世平,男,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9-0001-0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1月2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农民”“活力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农村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本土化人才、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振兴农业,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助农、品牌强农、科技富农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取决于其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一、历史反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农村职业教育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复杂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一块短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体现在其存在严重的“离农”倾向,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意识不强、为“农”服务的能力不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一)受异地转移就业的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忽视了本地人才培养

农村职业教育理所应当姓“农”,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土化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近10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简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政策,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随后,又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建设,使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然而,受“异地转移就业”思想影响,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上“离农”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把办学的重点放在向城市输送劳动力上,忽视了农村本地实用人才培养,甚至是2010年开始建设的一大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涉农类专业虽有其名,但无其实。诚然,农村职业教育承载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应是其首要任务。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为农村培养本土化人才。[1]65当前,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继乏人。如果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做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其必将失去自身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受“对口升学教育”的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日渐丧失其职业性特征

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姓“农”,它还应该姓“职”。职业性依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属性。[1]65对农村受教育者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使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或转移就业的需要,是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社会偏见,加之普通老百姓对“学历教育”的追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多数沦为了“升学教育”,其职业性日渐缺失。这集中表现为县及县以下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把“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并以此来吸引优质生源。据笔者对所在省份的深入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将其分别编入升学班和就业班。在教学活动中,升学班一般强调学科导向,重理论轻技能,有的甚至完全以对口升学考试为指挥棒,对口升学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大纲没有的就不学,完全不按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导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日渐偏离其办学方向与目标,走上了与普通高中学校同样的办学道路。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多数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学生个人也不愿意在毕业后做一名普通一线技术工人,或做一名返乡的、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总体来讲,与城市相比,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对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农村职业学校若以升学为导向,则无法很好地回报当地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县域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受规模生存压力的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丧失了其地域性特色

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不同,它具有鲜明的农村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与所在区域的民族性以及传统产业特性相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文化个性。农村职业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义务和责任来传承、弘扬这种经济文化个性。换句话说,农村职业学校如要避免同质化,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就必须把地域经济文化个性特质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之中。然而,毕竟办学规模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迫于稳定或扩大规模、缓解“生存压力”的需要,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专业面铺得比较宽,盲目开设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时髦专业,致使其与城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趋同。据笔者对所在省份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调查,很多学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计算机、电子电工、数控技术等,有的甚至开办高铁服务、空中乘务,而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涉农专业,如生态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种植、生态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特种水产养殖、农村企业管理、农村经纪人等专业则很少开设。由于新开的时髦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且受外界制约因素影响比较大,其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农村职业学校如果依附城市,丢掉农村地域特色,盲目参与城市职业学校的竞争,无疑会失去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三为”服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

回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深刻剖析与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应该姓“农”,而且必须为“农”服务。党的十九大站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其内在的经济属性和特殊的地域特性,理应呼应这一国家战略,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但农村职业教育若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它必须进行价值取向的重塑,应该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出发,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规划,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条主线,发挥其自身的功能特性,把“三为”服务作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

(一)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为“农业强”服务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国。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农业是农民的根,更是农村的魂。农村最核心的产业就是农业,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农业。振兴农业最重要的目标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农业最突出的问题是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偏低。对此,国家正集中精力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塑造农业产业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格局,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重点在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农业方面做文章,提升农业竞争力;坚持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强势农业道路;推进农业政策从增产转向提质,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助农、品牌强农、科技富农主旋律,使农业成为充满活力、具有无限生机的美好产业。强势農业既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首先就要把为“农业强”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必须立足“农业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链开设专业,按照农业新兴产业设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物育种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与经营、农村电商等专业,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为“农业强”服务。

(二)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为“农民富”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富农民”,是因为农民还不富裕,有的生活还很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扶贫和两轮驱动扶贫三个阶段,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目前,我国仍有近6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最终落脚点还在富农民。要让广大贫困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不仅要为农村发展“输血”,更要为农村发展“造血”,必须让广大农民群众具有全面摆脱贫困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战略任务,继而使农民生活富裕,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功能的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坚持把“扶贫攻坚”和“富农民”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途径,它完全契合了精准扶贫战略所强调的“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过去那种“背着钱袋去喂养”的做法,弱化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导致乡村发展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可以打破贫困与低素质的恶性循环,切断农村贫困根的代际传递。因此,从本质上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技术技能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精准扶贫。从其性质上讲,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智力和能力扶贫,是一种人才和文化扶贫;从其效果上讲,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成效最为直接和稳定的根本性扶贫[1]67,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

(三)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为“乡村美”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后劲,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农村的美不仅是山青、水秀的外在环境美,更是村风、民风、家风共同构筑的内在美;农村美看的不仅是“面子”,更要看的是“里子”,这个“里子”就是“乡风文明”。要实现乡风文明,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提升村民的内在美;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由村风、民风、家风共同构筑,需要以科学规划为“纲”、以环境整治为“基”、以素质培育为“核”、以文化作“魂”、以特色为“要”。教育和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和积累人类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培训,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 全面、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播;它不仅要教会受教育者专项技能,同时,还要把相应的规范、秩序、纪律以及道德要求传授给受教育者。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培育和造就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继而为乡村振兴服务,不仅要加强对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把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健康、卫生、环境保护、民主参与等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形成农民自身健康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2],构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新乡贤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管齐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服务,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伟大目标的实现,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精准施策。具体来说,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引导各方资源力量齐上阵,以振兴农村职业教育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村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各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功能的真正实现。

(一)强化统筹管理,形成统一的城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我国曾推行和实施过“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这种政策最大的问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统筹、统筹什么、怎样统筹等实质性问题。因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长期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是有效途径。职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城乡职业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将其纳入统一完整的体系架构中加以宏观调控,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使其效益发挥得更好。从宏观(全国)层面上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和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实施的职业教育统筹。从微观(县域)层面上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作为承担主要责任的县级政府也有必要成立一个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县域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以统筹和综合管理农村职业教育,打破农村职业教育条块分散管理的格局,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各自的管理边界。该委员会必须由地方主要领导出任主任,委员由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这个委员会应该是决策、领导、指挥、协调的权力机构,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机构。[3]它有利于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不同实施机构的职业教育资源,确保有限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用在“三为”服务的刀刃上。

(二)明确责权对等,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農村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县及县以下职业教育。大部分县级财政由于收入有限,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单靠县级财政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困难很大。因此,要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就中央财政而言,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继续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应重新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责任,根据政府财力和农村职业教育责任相对称的原则,在中央、省、县各级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分担比例,重点是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中央和省级财政在稳定现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职业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向农村倾斜。国家财政安排的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兴产业扶持的经费,应规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国家和地方安排的精准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也要向农村劳动力培训倾斜。要创造性地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要有较大幅度提升。[4]此外,要通过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特殊政策,积极引导民间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完善网络体系,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辐射领域

20世纪80、90年代,在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地方已经普遍建立了由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和乡、村成人学校构成的县域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并没有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两基”目标的初步实现而加强,相反却被严重削弱。县域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已经名存实亡。当前,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能力,必须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尽快恢复和完善各县(市)三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并根据新的形势创新其体制机制,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具体来说,县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要加强对乡、村成人学校(或乡镇农校)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部分条件适合的乡镇成人学校可以改建为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的分校,由县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实行垂直管理。县级骨干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和乡、村成人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农科所(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大户的联系及合作,扩大服务的辐射面。[5]总之,要通过完善县域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实现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示范等多功能发展,并根据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支持不同的农村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开展协同创新,培养振兴乡村的本土化人才

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其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的因素,也受文化传统、现实政策和人的思想观念与素质的影响。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固然可以通过智力引入部分地实现,但毕竟乡村振兴是农民自己的事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人才振兴不能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者排除在外。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走人才自我培育之路,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本土化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大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自我培育目标,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方面:第一,农村职业学校要走开放式办学之路,主动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生产合作社等开展密切合作、协同创新,依托农业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服务农业产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的相互结合,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二,农村职业学校要密切与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合作,强化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的协同作用,按照“一棚一户”“一社一片”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第三,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5]坚持以适应农民生产需要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导向,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发新的农业实用组合课程,把农民最需要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培养一大批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劳动致富带头人。第四,整合县域内农科教资源,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人农村,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农业新技术新技能培训、举办专题农业技术讲座”等形式,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成果和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1] 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70.

[2] 雷世平.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7):56-58.

[3] 姜群英.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职教通讯,2007(8):24-26.

[4] 雷世平,姜群英.新型农民的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创新[J].职教论坛,2006(10):8-12.

[5] 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Value-orientation 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EI Shi-ping

(School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Airforce Aeronautical Maintenance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014,China)

Abstract: Deeply affected by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 Chin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a serious problem of “alienation”, featuring the deviation from the rural field. To be specific, it does not provide the rural areas and rural industries with strong serving motivation and the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policy made by the CPC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building of valu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put into practice -- which is generalized as the target of “Booming agriculture, Enriching peasants and Beautifying villages”. The specific initiatives to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se values include: Firstly,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management to form a unified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econdly, ensuring the equal status of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to establish a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al funds guarantee mechanism; Thirdly, improv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to enlarge the influenced area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realiz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cultivate local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orient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責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