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8-05-14王晓利

职教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摘 要: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 23.0软件绘制出从中国知网获得的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261篇论文的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模式研究和职业教育对口帮扶的模式探索六大领域。同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还需要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定位与功能定向、职业技术培训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价值、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和产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指导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共词可视化

作者简介:王晓利,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9-0038-08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数据来源,检索以“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为主题、年限为“2014—2018年”的全部文献,共获得相关文献437篇。将其中包含的会议报告、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性文献剔除,共得到261篇有效文献,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此外,对有效文献中含义表达一致的关键词用同一个关键词替换,如将“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为“高等职业教育”,将“贵州”规范为“贵州省”等,从而获得最终研究资料。

(二)研究工具

以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以及SPSS 23.0统计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运用Bicomb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筛选整理研究材料,并对文献资料格式进行转码;第二步,在Bicomb软件中建立新项目,格式类型选为“CNKI·中文·”;第三步,将整理编码后的文献资料通过“选择目录”导入软件并进行提取;第四步,对关键词、作者等进行统计并导出相应的Excel表格,根据表格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不断重复第二、第三、第四步的流程,直至关键词标准化完成;第五步,抽取词频≧3的26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相应的词篇矩阵;第六步,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 23.0,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共词矩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关键词确认与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研究内容的最直观表达。同一领域文献关键词的集合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对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域261篇文献关键词的统计,确定关键词阈值小于3,共获得标准化后的26个高频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排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6个高频关键词的呈现频次总计为523次,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54.25%。其中,前10位关键词频次均大于或等于9,这一结果表明,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多围绕民族地区、扶贫模式、农村职业教育和精准扶贫问题等方面的主题展开。但关键词之间隐含的关系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词频分析进行直观的反映,共词技术的应用才能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关系。

(二)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及分析

基于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异分析的基本原理,利用Bicomb软件,获得关于26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再将其导入SPSS 23.0,选择Ochiai系数并将其转化为一个26×26的共词矩阵。同时,在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时,将已生成的相似矩阵采用(1-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见表2)。

这个结果表明,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中,“精准扶贫”多与“职业教育”“策略”“教育精准扶贫”“民族地区”结合起来论述。同时,通过更为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得出,“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策略”联系较为紧密,说明学术界经常使用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策略”结合在一起呈现的居多。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及其分析

利用SPSS 23.0软件对表2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获得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如下(见图1)。根据其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26个高频关键词可划分为以下六类。

种类1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包括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策略、精准扶贫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农村职业教育、民族地区、互联网+、高等职业院校和教育等10个关键词。长久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呈现出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减贫速度缓慢、脱贫任务艰巨等特征。[1]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聚焦精准扶贫精準脱贫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扶贫政策与措施。[2]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没有只停留在政策文本中,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实现的途径。从职业教育自身的角度出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有两条。首先,实施职业教育要能够满足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保证其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其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契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4],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而,在新一轮扶贫攻坚背景下,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积极探寻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开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是保证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成效的关键。[5]

种类2为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包括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等关键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武陵山片区,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自然环境优于其他地区,可利用资源丰富,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数据显示,湘西州农业经济并未得到快速发展,尽管目前仍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其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总体经济构成水平层次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经济未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市场竞争力有限。[6]湘西州农业经济的不发达是导致当地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人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湘西州农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长期居住于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并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7],安心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力量,但湘西州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存在基础条件薄弱、农业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加大职教投入、完善专业体系、改革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改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8],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湘西州农业经济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为该地区的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种类3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等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新理念和新措施,是在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公民素养,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9]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被认为是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发挥着为贫困地区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10]中等职业学校针对贫困地区设置的课程较少,其中少数的涉农专业也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并且,学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缺乏,理论型教师居多,技术指导型教师较少,而贫困人口需要的是获得快速致富的实践性技能,显然,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师资状况并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致富需求。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瞄准贫困地区所需要的农业岗位设置相应专业,如种植类、水产养殖类、兽禽养殖类专业等,帮助贫困地区的务农人员实现由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化。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资源,设置短期培训班,适当邀请实践方面的高手进入学校进行实践指导,以帮助贫困人口在短期内获得技术技能,实现快速脱贫,充分彰显中等职业学校在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价值。

种类4为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贵州省等关键词。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所占国土面积较大,其省内常住人口3 000多万,其中,贫困人口约623万[11],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贵州省必须实现全面脱贫,且要改变原有的扶贫方式,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内生性脱贫。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发展现状,教育周期短、见效快、入学门槛低的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扶贫脱贫的必然选择。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且在十几年内得到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已经拥有了较多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学习周期较短,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掌握技术技能,毕业后可以快速进入相应岗位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12],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但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特色不够明显、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采取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培养评价制度,有效提升培养质量等措施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通过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整体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在实现技能脱贫的同时兼顾精神脱贫,促进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

种类5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模式研究,包括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产业、扶贫模式和贫困地区5个关键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贫困地区的脱贫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主要的因素除了产业科技含量低、发展资金不足外,还包括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开发不充分等重要因素。由于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使贫困地区长期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贫困人口无法有效利用高科技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低下。因而,改变贫困地区原有的生产发展模式,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全新的扶贫攻坚模式是实现其脱贫致富的必然途径。扶贫攻坚模式的选择需要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当代中国扶贫开发战略指导思想。[13]在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充分分析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与当地的产业经济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的扶贫攻坚模式,如特色旅游模式、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延长农村产业链,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14]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扶贫攻坚模式得以落实的关键环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贫困地区的脱贫程度和速度。

种类6为职业教育对口帮扶的模式探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和扶贫对象等5个高频关键词。对口帮扶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一种独特方式,其实质是以先富带后富的模式解决贫困问题。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长期合作的发展理念,双方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这种合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省与省之间的经济帮扶,人对人的重点帮扶,针对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样也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对口帮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扶贫对象,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需要明确其所对应的具有帮扶需求的贫困地区,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帮扶内容。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职业教育资源和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拥有的先进技术可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也可以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提供人力资源,进一步促进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对口帮扶甚至可以具体到职业院校的“点对点”的对口帮扶,明确帮扶双方,根据被帮扶方的需求、帮扶方的能力进行合作[15],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帮扶局面。而職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必须依赖于帮扶合作模式的确定,实现计划性帮扶,如建立“四参与”专业建设帮扶模式,建立“四共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等,促进帮扶双方的快速发展。[16]由于帮扶对象的确定性,帮扶计划的具体化,对口帮扶的行动和效果可能更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达到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脱贫的目的。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利用SPSS 23.0软件对相异矩阵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使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揭示。该热点知识图谱的分析主要通过观察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关键词之间距离越近,表明其关系越紧密,反之,则表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较疏远,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聚在一起表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越靠近中心位置的关键词表明其在该领域内的重要性越强。通过图2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6个区域。区域1,包含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策略、精准扶贫问题、教育精准扶贫、农村职业教育、民族地区、互联网+、高等职业院校和教育等关键词,其中,职业教育落在第一象限且距中心原点较近,表明其是现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区域2,包含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2个关键词,2个关键词之间距离较近,说明研究者常常将这2个关键词联合起来进行研究。区域3,包含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2个关键词,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区域4,包含贵州省和高等职业教育2个关键词。贵州省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热点。贵州省位于山区,贫困地区面积较大,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对象,因而,研究者多以贵州为例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积极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区域5,包含贫困人口、扶贫攻坚、产业、扶贫模式和贫困地区5个关键词,且5个关键词全部落于第二象限,表明目前在该区域有研究者正在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扶贫模式和产业4个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经常被研究者进行综合研究。区域6,包含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和扶贫对象等5个关键词,且大部分关键词落于第三象限,表明有正规的研究机构正在对其进行研究,政府围绕其发布的文件较多。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期,提出了“输血式”扶贫的全新理念,注重开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实现内生性脱贫,因而,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精准扶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也随之不断增加。但與此同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还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挖掘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深层次价值,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指明方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进程。

(一)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定位与功能定向研究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全新定位与功能定向。在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职业教育定位与功能定向研究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大战略得以实施的基础,对后续战略实施以及民众获得感的评价具有规范性的指导意义。但是,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数量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定位与功能定向鲜有人进行研究,对扶贫实践尚不能形成有力的支撑与指导。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扶贫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与培训,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因此,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两大主线,研究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定向问题,从“扶志”“扶智”与扶产业、扶文化两个方面展开探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该地区贫困人口的公民文化素养,实现技能与精神的双脱贫。

(二)职业技术培训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价值探索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两种教育方式。面对贫困地区急需脱贫、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职业学校教育周期性较长,并不能满足贫困人口快速脱贫的需求,入学门槛低、教育周期短、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技术培训更适合贫困地区的实际脱贫需要。目前,单独把职业技术培训作为扶贫途径的研究较少,没有深入挖掘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大多数研究将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混为一谈,对接受不同教育的贫困对象的类别划分不够清晰。对于已经成年的传统农民,他们不可能放弃原本所赖以生存的生活收入进入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他们更适合于职业技术培训的部分时间制学习方式,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实现自身技术技能的学习提高,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他们属于适龄入学人员,可以将其送入职业学校接受较为长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使其牢固掌握一门技术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能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并在工作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学校职业教育适应一部分贫困人口的需求,但面对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职业技术培训更有利于贫困人口技术技能的快速掌握,从而实现迅速脱贫。因而,探索职业技术培训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价值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掌握互联网操作技能的人才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青睐,要培养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合格劳动力,就需要发展适应互联网要求的职业教育。[17]随着职业教育被大量应用于精准扶贫工作,职业教育成为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主要力量。要使贫困人口有效地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就需要突破常规,克服局限,顺应时代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内容。梳理前期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模式,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扶贫的意识不足,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教育信息化扶贫进行探索,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教育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扶贫,除了采用资源共享数据库、网点建设等模式外,最重要的是师资水平的提高。师资水平是一个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发力点,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贫困人口获得科学技术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因而,应以师资建设为中心,建立教师培训、技术检测、动态监督和定期进修的教师培训评估模式,以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扶贫的顺利进行,使教师成为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持久动力。

(四)产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扶贫方式正在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而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的扶贫开发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8]产业扶贫的目的就是通过扶持当地的特色产业,逐渐使其成为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从而实现该地区依靠自身产业优势脱贫致富的目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教育。一部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适宜发展旅游产业,就可以在当地开展导游培训。由于当地人更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路线,依据他们的优势只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规范化的指导和培训就可以使他们进入岗位,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一部分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但适宜发展农业,如可以进行果树栽培等,通过职业教育使贫困人口掌握种植果树的技术技巧,产出的果实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销售,依靠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且可以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产业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总之,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贫困地区发展支柱型产业的基础,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性力量,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产业扶贫的成效有重要影响,是产业扶贫得以实施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1):64-69,76.

[2] 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50-57.

[3] 人民网.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 [2016-01-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4] 刘杨,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7(5):15-19.

[5] 游国斌.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6):90-95.

[6] 王星月,刘沛,张成,等.“精準扶贫”视角下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7(3):97-100.

[7] 何超群,吴锦程.精准扶贫战略下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3):65-69.

[8] 向昌斌.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乡村科技,2016(35):95-96.

[9] 周珍珍,胡兰.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06):48-51.

[10] 虎文华.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应如何作为[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40-44.

[11] 刘华.继续努力办好职业教育[J].贵州教育,2016(1):6-7.

[12] 于晶,祖国峰,孙福智,等.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5):249-251.

[13] 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6):1.

[14] 鲍青青,郭传燕.广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新模式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113-116.

[15] 张强,陈喜文.北京对口帮扶河北贫困地区发展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31(3):17-21.

[16] 谭永平,张海燕,梁燕群.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7(11):6-7.

[17] 王雷,李延平.国内“互联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19(4):1-8.

[18] 张远瑞.贫困村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4):1.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