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民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2018-05-14张袁飞

职教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技术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农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发展经验主要是在政府统筹基础上,结合农民实际,构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健全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创新了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今后农民教育工作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树立现代大农民教育观,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推进农民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农民教育;技术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张袁飞,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9-0029-0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礎,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劳作技能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在农业增产增收、加快“四化”建设、降低文盲率、经济体制转型等问题及“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等战略上突显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紧迫性。

一、我国农民教育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农民教育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之路,为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城乡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结其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为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78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极大地提高广大农民首先是青年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1979年的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开展业余初等教育,广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此后到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初等文化技术教育层次的学校已遍布全国500多个县区,1978—1986年全国建成成人高校1 200多所,成人中专学校4 100多所,其他职工学校3万余所,县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 500多所,接受教育培训人数高达2 500余万人,[1]230“全国统编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出版,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在接受畜牧业、种植业、农业机械业、水产业等方面的培训中教材缺乏的难题;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科学技术能否转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及时地把先进的实用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强调了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农民教育及培训做了规范性要求,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民接受技术教育及培训的权利;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到2018年,中央连续十五年以“三农”为主题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时期的任务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有效的贷款支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乡村发展服务。

(二)密切结合农民实际,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加之部分地区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且学习时间不统一,使得农民教育工作难以推进。

为改善上述状况,中央除出台鼓励政策以外,还不断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宣传工作,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落实政策,使我国在农民教育的问题上大有改观。主要抓手包含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继续以扫盲为切入点,以乡镇、村民校、识字班、夜校等为主要办学形式,进一步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识字问题。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第五次相比,全国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如县技术培训班、成人中专、职工学校、县农业技术学校等,为农村干部、技术骨干、种(养)植大户、知识青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1996年末,全国农村农民科技人员达271.7万人,占全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总数的0.64%。其中,种植业科技人员204.5万人,牧业科技人员38.2万人,林业科技人员16.3万人,渔业科技人员12.7万人。[2]三是创新性地开展偏远地区农业知识的传播,如利用大队广播站每天定时播送农业信息、开展乡村巡回授课、农业专题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播农业知识,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对农民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教学。四是实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等,培养了大批具有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骨干,对推广先进农业知识、带领广大农民一同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农民群体中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达61.3万人[2];1999年,458万人获得到证书;2006年,农村中按职称统计,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达到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3]。五是大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遵法、守法意识。六是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设,不断改善乡村风貌,促进农民自我素质的提升。

(三)逐步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教育主要以村生产队、公社为主进行办学,其中包括脱产和半脱产的业余学校、农业技术学校等,学习方式以业余教育和短期培训为主,但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教育较少。随着我国农民教育的不断深入,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全层次(包含高、中、初等农业教育)、全方位(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多类型(包含普通农业教育、农业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对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1]244这一体系的初步确立,一方面,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的建立,不断满足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及实用技术知识教育的需求。

(四)农民教育学校运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农民教育学校包括先前的农业技术学校、成人中专、职工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播电视学校等,后来发端于河北省辐射全国的县级职教中心把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多功能、综合性较强的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实用技术的农民教育为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其创新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办、社会参与”的管理机制,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格局,实行高校、科研机构对农村的帮扶制度,加快了科学技术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转化为农民所需的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速度,激发了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教育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方面,而更多的是引导农民向着第二、三产业转型,培育第二、三产业技能型人才,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四是教学设备的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满足了不同水平、层次农民的需求。

二、我国农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农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农民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农民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农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其承担的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不相匹配[4];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相关实证研究指出:“有 87.6%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或者虽然听说过但并不了解农民教育培训,89.4%的农民不知道或不确定如何参加农民教育培训。”[5]三是农民自身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烈,由于农民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四是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校观念意识淡薄,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造成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下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尤其是面向农民教育的师资与城市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一方面,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城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民办学校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农村教师纷纷进城,由村流向镇,由镇流向县城,由县城流向市区。[6]青年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整体趋于老龄化,教师队伍整体创新能力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较少,满足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编制较少、工资较低,导致其自身吸引力不断下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三)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体系不健全

我国针对农民教育的相关法律较少,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农业法》等法律文件都对农民教育工作有所提及,但是都比较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同时,各省制定的《农民教育条例》也都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责任不清楚、实施主体不明确、教育投资不到位等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农民学校逐渐丧失了原有功能,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断层。因此,我国农民教育的体系建设、投资保障缺乏刚性规定,影响了农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农民教育迫切需要一部规范的农民教育法规来保障农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7]

三、农民教育工作改进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我国农民教育指引了发展的方向。农民教育不仅要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更要培育数以万计服务农业发展、振兴乡村企业、建设美丽乡村的现代化知识型农民。

(一)加强政府主导,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

政府主导是农民教育发展的根本。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投资机制。[1]253一是各地政府要在国家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补齐本地农民教育经费剩余缺口,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营,同时,要加强专款监管,防止资金流失;二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助,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四是积极借鉴农民教育培训较为先进的国家的经验,补足我国农民教育短板,促进农民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树立现代大农民教育观

现代大农民教育观是指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传授、岗位技能培训、互联网技术应用、转岗训练、创业培训、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教育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活动,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农民技术技能素质,推动农民教育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的大教育观念。对农民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农业方面,引导农民就业向着第二、三产业转移,逐渐转向全方位、多岗位、终身性的技术技能培训。摒弃传统农民教育观念,要把农民看作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大群体,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进一步推动农民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教育部门要多给基层教师进行“国培”“省培”的机会,对教师进行教学、专业技术技能再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技术素养;二是各级教育部门关于教师的招聘工作要按照择优聘用、教师资格证要求、年龄限制等规则进行,同时,可按照各自学校情况,对到农村任教的高校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保证教师队伍的正规性与年轻化;三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及学历提升,优化学校教师学历结构;四是采取教师竞争上岗机制,倒逼教师进行自我能力提升,不断激发教师工作内在动力,从源头保证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

(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法律体系保障

纵观历史上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日、韩等国,都将教育立法作为国家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通过立法保证农业教育所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造就和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才。[8]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后来各省又制定了《农民教育条例》,但迄今为止,专门针对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导致很多农民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因此,要完善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立足当前我国国情与农民教育实际情况,出台详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对农民教育进行有效的制度规范及后盾保障。

(五)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教育体系, 建立农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的工作模式, 实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9]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以县级职教中心为辐射点,不断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满足农民接受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的愿望。加强科研机构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建立基础教育、技术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方面促进农民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黄长春.当代中国农民教育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 何光全.现代化视野下的我国农民教育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1):68-77.

[5] 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2):123-129.

[6] 朱永新.农民教育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研究,2006(5):3-5.

[7] 潘寄青,姜卫良,张小兵,等.我国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0-63.

[8] 周浩波.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转型与路径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139.

[9] 李水山.新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J].职教论坛,2006(7):4-8.

(下转第37页)

猜你喜欢

技术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开放
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传媒管理体制建设研究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深化农业技术推广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