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研究

2018-05-14田坤明卢大文

中国西部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

田坤明 卢大文

〔摘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成都市作为西部新一轮开发开放战略高地,需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新态势,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层次。为此,成都需要“五力并举”,即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突出“三大领域”,着力筑牢对外开放新支点;完善“三大枢纽”,着力构建互联互通新通道;深化“三大合作”,着力拓宽开放合作新空间;优化“三大环境”,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从而实现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内陆开放高地 国际门户枢纽 竞争合作 国家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5—0028—08

一、引言

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经济,是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形态。增长极、中心一外围、梯度转移等区域经济学理论都表明,内陆开放高地的快速发展首先会出现在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开放程度高的中心城市。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性演进,内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将越来越弱,“涓滴效应”将逐步增强,从而促使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外溢推动周边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不断优化,最终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区域发展的模式、特点与建设路径来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汪素芹(2005)、蔡爱军(2013)、安礼伟(2016)、贾继庆(2017)等学者认为,依托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郑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优势比较突出、特点较为鲜明、发展空间较大。而对于内陆开放型高地的建设路径,陈德敏(2009)、何洁(2015)、孟晓红(2016)等学者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增强区域合作、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营造营商环境等方面。但总的来看,对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成都作为西部新一轮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抢抓机遇、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高站位、加快推动开发开放新高地向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打破“西部宿命",是顺应区域协同发展规律和内陆开发开放规律的必然要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以国家全局视角对四川和成都对外开放也特别提出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视察天府新区时,他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把天府新区规划好建设好,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为成都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要求成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开放发展上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018年6月底,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基础上,要积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新态势。成都作为四川省首位城市构成关键“一干”,既是区域发展体系的核心枢纽,又是全省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在此背景下,成都应积极发挥关键主“干”的引领作用,以“合唱”的思维搞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开放发展中引领崛起、在辐射区域中协作共赢。

2.重要意义

一是深入推进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及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都要求成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强化责任担当、顺势而为,继续强化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提升区域开放能力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水涨船高”。

二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过去三年,虽然成都首位度分别达到6.35、6.65、6.69,在全省经济总量占比也进一步提升,但中心城市地位却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中西部领头羊地位不稳;另一方面,产业高端缺乏、产业引领力不足。因此,成都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引导要素流入,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

三是提升在全国开放格局中战略地位的重要途径。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有利于企业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强新技术的引進、培育新业态,便于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更加全面、深入、多元的对外开放体系步伐,提升成都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四是主动融入国际竞争合作的必然选择。内陆城市后发赶超、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在扩大开放中加强竞争合作。成都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成都市要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占据后发优势、处于不败之地,也需要依靠战略性优势产业的支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国际和区域合作。

三、成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7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9万亿元,是1978年的386倍,经济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计8.7万元,是1978年的19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近20年间增长20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近10年间增长81.7%。成都市正在加快成长为全国重要的“五中心一枢纽”,即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2.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截止2017年底,成都先后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1.8亿元,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成都双流空港实现客运吞吐量49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并建成种苗、药品、冰鲜、水果等5大指定商品口岸;“蓉欧+”欧盟国际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000列,居国内已开通中欧班列城市第1。

3.外资利用大幅增长

2017年,成都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00.4亿美元、增长16.5%;新设立独立法人外商投资企业472家、增长72.9%;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8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总计达281家。成都正在成长为外资首选地之一,据统计,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已引进外资企业156家,新增投资总额4.4亿美元。

4.综合枢纽更加完善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先后开通106条国际(地区)航线、26条货运航线,“蓉欧+”欧盟国际班列联通境外16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西成客专战略性通道建成投运,形成至西安4小时、北京8小时交通圈,正式融入国家高铁网络。

四、成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新机遇

成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较强的国际合作基础和高端对外开放平台,有条件、有动力去加强区域协作、联动省内市州抱团发展,努力闯出新时代深化改革、内陆开放的新路子。同时,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也为全市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化合作带来了新契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将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典范提供诸多有利机遇。

2.迎接新挑战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加剧,美元霸权地位影响仍然较大,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同时新规则、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重塑和孕育等。从国内来看,成都市地处西部内陆,地理环境和交通不及东部沿海城市,物流成本较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比例较小,出口产品利润率较低;与开放经济相配套的服务产业,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设施建设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从成都市自身来看,具有“四个同时存在”的鲜明特征,不论是当前的综合竞争力、枢纽辐射力,还是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的极核影响力、开放带动力等都还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存在着不进则退、稍慢亦退的巨大压力。

五、成都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路径措施

1.融入“三大战略”,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积蓄成势的新起点,成都应加快构建“三区五园多支撑”的开放平台体系,打造天府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等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不断扩大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服务半径,增强国别园区等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搭建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平台,强化“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交往中心等交往窗口作用,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应积极加强与沿江各省市特别是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联动合作,推进泛珠、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努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打造共同大市场。同时,还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广新经济元素,推介重点产业功能集聚区,构建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总部经济发展高地”;重点建设“五大枢纽”,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是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期。当前是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成都是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四川省会城市,必须破除盆地意识和习惯思维,以全域思维研究谋划成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重任,科学审视全球化趋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找准主攻点和突破口。

2.突出“三大领域”,着力筑牢对外开放新支点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成都市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禀赋,重点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着力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加快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力争在全国乃至全球开放型经济城市排名中靠前。

二是构建高质量开放型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探索“总部+基地”模式,全面提升全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联动发展和协作配套水平,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全球高端优势人才,为产业发展集聚势能,提升产业生态圈的国际比较优势,形成以成都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继续坚持以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争取布局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三是打造外資经济集聚地。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以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补缺扶弱强链型、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商,培育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实施“精准引进”计划,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提供精准服务,为跨国企业落户提供良好条件;实施“总部提升”计划,针对跨国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积极主动做好总部引进;实施“增资激励”计划,在政策上大力支持落户企业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全面提高国别园区承载能力,量身打造优质生活场景,加快建成投资兴业、合作发展的首选地和集聚地。

3.完善“三大枢纽”,着力构建互联互通新通道

一是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围绕打造中西部国际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空中丝绸之路”,加快建成天府国际空港,积极培育面向欧洲、中亚、非洲的国际航线,拓展点对点、远距离空中开放通道。继续深入推进“欧蓉+”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的基础平台,实现从交通时空圈向对外经济圈的跃升。积极打造欧洲、非洲面向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中转站,着力提升货运枢纽能力和区域分拨能力,强化内陆开放重要支撑。

二是建成区域性铁路枢纽。围绕打造南向海铁联运通道,加快拓展成都经南宁至钦州的国际铁路海运通道,尽快实现对东盟国家全覆盖。围绕开辟第二条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经阿拉山口至蒂尔堡、经霍尔果斯至伊斯坦布尔的泛欧铁路大通道,融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围绕拓展东向经济通道,全面提升高速铁路总体等级,扩大“148”高铁出行圈,提升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和经济密切度。

三是构建省域快速交通枢纽。加快川藏、成兰、成自、成绵等骨干铁路建设,形成成都至川南1小时交通圈,成都至川东北、攀西2小时交通圈,成都至川西北3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成都—资阳—重庆高速、成都—宜宾高速、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至德阳段)等,进一步加密成都高速路络。积极争取加密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形成“1环7射”格局,在密切全域成都中心城区与近郊新城快速联系的同时,延伸辐射至成都平原经济区7个城市,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4.深化“三大合作”,着力拓宽开放合作新空间

一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交往中心和产业合作园三大载体,继续办好西博会、非遗节等重大活动,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和重大涉外会议。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开展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层次对外交流合作活动。

二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深化跨区域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衔接与合作,积极拓展产业上下游价值链,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开展深入广泛的互动合作与战略交流,加快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交流和产业互动,进一步深化成渝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成渝经济区快速崛起。

三是深化省内协同合作。积极构建成都“一干多支、协同联动、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按照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合理分工、产业协作配套、市场机制有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成都首位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高水平打造发展利益共同体,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的区域协作的良好格局。

5.优化“三大环境”,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尽快出台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中长期规划和配套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窗口,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缩短办结时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平台,设立成都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出台关于鼓励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税费的减免,积极对接亚投行等机构,联合有关银行、信保机构共建海外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管理新模式,不断优化投资便捷、安全高效、法治规范的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机制,对资信好的企业简化外汇管理手续。建立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财务、融资等“一站式”咨询服务。强化外事保障职能,为企业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建立企业走出去政治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推进境外投资合作便利化。

三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积极面向全球开展柔性引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在科技創新、平台共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认真落实人才奖补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继续强化人才“战略资源”意识和精准精细服务,在项目申报、购房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便利服务。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探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必然与问题分析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上海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模式调研分析报告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中国共产党的开放襟怀纵横谈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