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2018-05-14李毅何莎薇邱兰欢刘明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北美地区培养模式

李毅 何莎薇 邱兰欢 刘明

摘要: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个人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北美地区开展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最早,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该研究在梳理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主流概念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不同机构组织提出的主要测评框架、测评工具、测评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实践的特色,并详细阐述了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不同培养模式以及典型实践,形成对我国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信息素养测评;培养模式;北美地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互联网时代需要每个人都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当要求师生们不仅会使用信息技术,还要具备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思维和行动方式。2016年《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强调,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素养不仅是个人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信息素养的概念始于北美地区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并指出其是学生学习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在2000年由亚太经合组织举办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信息素养测验和2013年由国际教育协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International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ICILS)的学生信息素养测试中,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信息素养得分都大幅高于平均水平,体现了北美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由于我國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又多集中于图书情报学,目前还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实践方面,我国虽然自2000年起就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中,但由于硬件设施、软件条件等原因,该课程仅在部分普通高中开设,而这部分高中又由于升学的压力,压缩了本就稀少的信息技术课时,信息素养教育名存实亡。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在2011年、2017年各修订一次,但授课内容主要针对计算机技术的具体操作与实践,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不足。

鉴于我国相对滞后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现状与迫切的发展需求以及北美较为先进的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理论,本研究尝试对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流概念、测评框架与实践、培养模式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北美地区信息素养的主流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在北美地区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有多个权威机构和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阐述,如下页表1所示。从时间上来看,北美地区信息素养概念在不同年代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70年代的“图书馆素养”关注与图书检索相关的信息工具、资源的学习;80年代的“计算机素养”关注与计算机相联系的基本技能的掌握;90年代至今的“信息素养”,关注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下以人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发展。从内容上来看,北美地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相比信息意识,北美地区更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如信息知识和获取、信息交流和利用、信息组织和管理以及信息评价等。另外,在新的发展进程中,北美地区信息素养更强调对信息的反思批判、发现创造,体现出信息化时代对个人的批判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二、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框架与实践

(一)信息素养测评工具与测评内容

在北美地区用于学生信息素养测评的工具包括国际组织或机构研发的通用测评标准和各国结合本国特色自行研制的工具。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分为面向K-12教育阶段和面向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测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2013年研制;《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是由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AASL;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1998年共同研制,2000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标准》)和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 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均由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ACRL)研发。可见,北美地区在信息素养测评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由多个组织机构参与,吸纳了图书馆情报领域、教育领域、通信领域、教育技术领域、教育评价领域等各领域专家意见,使测评工具和标准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和技术视野,如表2所示。

其中,《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包括内容框架和背景框架两部分,内容框架包括“收集和管理信息”“制造和交换信息”两大标准,对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水平进行直接测试,背景框架主要对其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将信息素养分为“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类别并衍生出各级指标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测评;《标准》将信息素养主要分为五大标准,可分别概括为“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和信息伦理”五个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框架》在《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勾画了新的信息素养体系。前两者适用于K-12教育阶段的学生,后两者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

北美地区信息素养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技能,即信息知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管理,和適应社会能力,即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需求两部分。从教育阶段看,不同教育阶段的信息素养标准根据该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而有所侧重。K-12阶段,学生处于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形成发展阶段,主要注重学生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对信息的收集检索、组织管理、评价使用,以及信息交流共享、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高等教育阶段,北美地区普遍重视在信息化环境中对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基础上,会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与思考、对新旧信息的整合创造和应用。比如,2015年美国的《框架》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与科学研究过程相结合,并详细阐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品质。

(二)信息素养测评实践

北美地区大规模的信息素养测评实践始于2000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发起的信息素养标准化评价项目(Project SAILS),美国和加拿大共计82所高校,42000名学生参与了SAILS项目的测评。此外影响范围较大的还有2005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联合美国7所高校开发的iSkill信息素质能力评价项目。随着北美地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日益重视,及相关测评标准与实践研究的成熟,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在该地区广泛开展,其在测评主体、工具、方法以及结果反馈方面展现出了北美地区的特点与优势。

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实施测评的主体是该地区的州立大学。他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测评:一是通过参与权威机构组织的信息素养测评项目进而对本地区实施测评,二是依据已有权威标准自行实施测评。北美地区实施测评的工具主要以国际或国家权威机构颁布的标准为基础,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指标、规范测试流程,使之操作性更强。201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佩珀代因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陆续以美国ACRL颁布的《框架》为指导,完善了测评工具,在其州或学校开展了信息素养评估实践。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方法突破了传统纸笔答题形式,使用了互联网支持下的计算机测试、虚拟现实、情景模拟等新技术,测评方式不仅包括问卷调查,还综合使用了访谈法、研讨会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方法,展现出北美地区信息素养测评方法的先进性与多样性。在结果反馈方面表现出了及时、内容详实的特点。SAILS和iSkill会面向参与测评的高校和学院提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反馈报告,并将该高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组织机构进行横向比较。iSkill还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学生的档案信息、背景信息等相关联,以帮助管理人员和教师确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

相比我国,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已具备较多由多领域专家参研、权威机构组织颁布的测评工具,各州政府和高校注重对信息素养权威测评工具进行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与扩展运用。伴随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实践在测量、评估、反馈等各具体环节中充分运用多样且先进的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静态评估到动态监测的转变,为各州级政府和高校相关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决策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信息保障。

三、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及经验启示

(一)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伴随北美地区信息素养内涵与标准研究的深化发展以及信息素养测评实践的广泛开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逐渐成熟,形成了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的培养模式。美国形成了由专门机构牵头设计顶层方案、各州响应实施、学校配合测评与培养实践,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嵌入式教育为补充的多主体、开放式合作的培养模式;加拿大则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主体,政府为支撑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活动与课程相协调,较为灵活的培养模式。不同教育阶段和地区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在培养主体、培养目标与内容、培养方式方面有所差异。

在培养主体上,美国以多主体、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模式为典型。宏观层面,成立了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发起的美国信息素养国家论坛,为学校、政府部门、商业界、社区等搭建了专门的合作平台,共同开展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项目;中观层面,美国各类学校图书馆的协同合作,如不同高校图书馆的合作、高校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以及高校、中小学图书馆与校外机构的合作等;微观层面指学校图书馆员、教师以及教育技术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加拿大在政府支撑的基础上,以各级图书馆为主体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并设立配有专职教学人员的教育部门,制定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项目。

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多遵循权威机构组织颁布的信息素养指导性文件。有些地区或学校直接采纳权威机构颁布的标准作为培养目标与内容,还有一些学校通过参与高级别信息素养测评项目,掌握学生信息素养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设计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案。K-12阶段,美国AASL与AECT于1998年联合研发的《面向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丰富了学生信息素养在技能、意识、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该阶段各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多以此为指导进行目标和内容的制定;高等教育阶段,北美各州高校多以美国ACRL于2000年和2015年颁布的《标准》与《框架》为依据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和内容,更多地体现出新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要求。比如,美国奥特本大学以《标准》中的五大标准为依据建构该学校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培养标准。

在培养方式上,美国将K-12教育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突破“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创设了基于资源、任务、问题解决等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了通识教育为基础、嵌入式教育为补充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结合了传统面授型教学与网络教学,以主题讲座和公选课为主要形式,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嵌入式教育则整合了信息素养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尤其是提升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加拿大在培养方式上则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动与课程相协调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主题讲座、在线视频教学课程、计算机实机讲练等进行培训。有些图书馆的还会与高校合作,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针对性的给学生与其专业课深度整合的信息素养综合性教育。

(二)信息素养培养的典型实践

美國以1989年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颁布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与1990年PatriciaBreivik编著的Information Literacy:Revolution in the Library为重要标志,开始了从K-12到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渗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项目作为美国K-12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代表,是以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为主体联合各州共同开发网站资源,并将社会科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采用Big6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教师在具体任务中通过导向型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创造、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图书馆与高校的合作、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已成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方式。比如,犹他州各个大学图书馆在犹他州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协助下开发的网络导航(The Internet Navigator)课程,是大学图书馆基于原有图书馆联盟合作开发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典型。德克萨斯信息素质教育指南(The 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是大学图书馆基于大学系统合作开发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指南的典型,其面向美国所有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提供的在线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加州州立大学信息能力项目(Information Competence Project)联合了加州20多家大学图书馆开展大规模的信息素质评价活动。自1972年开始,加拿大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有关图书馆使用知识讲座教育的年会——WILU(Workshop on Instruction in Library Use),以推进加拿大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可见加拿大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多伦多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30年,作为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同时也是北美地区流通量最大和读者人数最多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定期地、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的展览、讲座、家庭作业指导与读书活动等线下主题活动,以及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与网络培训的线上活动与免费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熟悉计算机、数据库和图书馆目录等并掌握相关基本技能,提高其信息素养。

(三)信息素养培养的经验启示

北美地区较为成熟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我国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时需注意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和内容以及培养方式几方面的问题。

加强多领域主体合作,形成深度合作模式。我国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承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缺乏跨领域、机构的多主体合作。信息素养作为新时代学生必备素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涉及多个领域,在具体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不可或缺,中小学与高校作为主要教育场所,其信息素养教育的接轨不容忽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环境,优势应得以充分发挥。鉴于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政府(G)、社会(S)、学校(S)与图书馆(L)多领域主体合作,形成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深度合作的“GSSL”模式:政府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为各方合作提供平台与政策支持,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项目,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师资、资金等支持;社会机构与学校合作开发信息素养网络课程,提供人力、技术等资源支持;高校与中小学增加合作交流实现培养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良好衔接,加大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投入,开发特色培养课程;图书馆提供信息素养专项服务、开设专题讲座,与学校合作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做好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各级课程内容建设。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计算机和文献检索等课程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于强调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信息道德、信息交流、批判性思维、创造与分享以及信息元认知等方面能力培养有所忽略。政府应明确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做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及内容顶层设计,体现出新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及学校应在国家培养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其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具体的培养内容,使其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又具有可操作性。

注重推进网络教学,整合信息素养与学科教育。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方式来开展,且大多学校仍以传统面授为主,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培养结果多不尽人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我国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时应注重传统面授与网络教学的结合,运用多种类型的在线教学形式,构建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环境,以其灵活、开放、个性化等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完成优质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应整合多方力量开发适合不同专业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网络课程资源,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知识或完成专项项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

收稿日期:2018年6月4日

责任编辑:许林

猜你喜欢

北美地区培养模式
论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自救者”形象
用生命接力
北美三种类型公园的考察初探
北美高校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及启示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