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背景下老年群体信息技术现状与能力培养

2018-05-14方之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智慧城市

方之瑜

摘要:智慧城市发展对老年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了解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老年人的信息化能力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该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针对信息化就医这一与老年群体生活最为紧密联系的问题展开了调研,了解这一群体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面临的困惑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便满足随着智慧城市发展对老年人群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老年群体;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智慧城市发展对老年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挑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概念上的升级,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经历了5年的发展,已为智慧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运行)》,首次提出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即通过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经办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截止到2017年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超过500个。

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根据这一要求,面对人口老龄化,运用科技手段,高效地整合资源,发挥智慧城市的作用,让老人感觉到方便,不孤单,成为当下所向趋势。信息网络技术将使传统社区老年服务从内容到形式产生全新的变化,智慧城市发展也对老年人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挑战。在这一挑战下,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也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性”“特色性”转变。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开始呈现出对电脑、智能手机使用的个别指导的需求,以期能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亲人、友人进行沟通。当网上预约挂号、线上缴付水电费、使用电信网上营业厅、手机银行转账、线上购物等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改变,老年人群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否能支持其顺利地享受智慧城市服务,老年人群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老年群体信息技术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为了了解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老年人的信息化能力与信息化教育需求,针对信息化就医这一与老年群体生活最为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开展问卷调查。对老年人基本信息技术水平、老年人群对信息技术认知程度以及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

抽样设计与执行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17年8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建立在科学概率抽样基础上的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面访的方式,获取南宁市样本范围内老年个体的数据。此次调查的受访人确定为45-100岁。由于在老年的年龄段界定上,存在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南宁市目前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女性工人退休年龄为50岁,所以本次调查中将老年人群界定为大于50岁的已退休居民。

本研究主要针对在南宁市就医的老年患者展开,分别在廣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妇幼保健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江滨医院、南宁友爱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这11家医疗机构门诊部针对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老年群体对信息技术掌握与使用的现状。采用现场发放问卷方式,在访问对象填写问卷之前,向其简单说明本调查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患者独立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2份(被访者年龄性别分布如表1所示),有效回收率为93%。在372名被访者中有50人的年龄小于50岁,实际录得有效信息人次共322人。

通过对322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一)老年人信息技术的运用频率偏低

通过调查老年人对手机软件的使用偏好(如表2所示),可以反应出老年群体整体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平均得分2.08分低于3分(偶尔使用)的标准线。老年受访样本显示除了电话短信和微信一类的社交软件外,基本很少使用手机新闻、打车软件、手机银行、手机购物等互联网时代下青年群体常用的信息科技软件。

(二)不了解信息技术以及无法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是造成使用频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样本中50%以上的老年人表示基本不使用手机新闻、打车软件、手机炒股、图片编辑、手机购物、手机银行、手机生活、手机游戏等功能。针对这一部分人群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对于手机炒股、手机银行以及订餐、家政一类的手机生活APP,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此功能。而不使用打车软件、手机购物、手机游戏这些功能主要是因为不会操作。另外部分受访老人表示没有使用手机新闻、图片编辑的需求。根据表3显示的总体数据上来看,由于不了解信息技术功能以及无法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这两个原因而不使用科技功能的老年人占比超过70%。

(四)社会缺乏对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的投入

超过70%的受访老人认为,现阶段政府对于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投入不够,不过同时这部分老人也表示,如果公立机构有提供学习机会,也愿意自费接受信息化教育,以避免与社会脱节。根据表12可以看到,不愿意自费参加信息化教育的老人总数不到愿意参加自费学习的老人总数的1/3。

四、加强老年群体信息技术素养培育的方法

(一)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化教育宣传,培养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

首先要培养老年人对信息化的倾好性。之所以会出现部分老年人认为信息化弊大于利的思想,归根揭底是由于其自身利益在过程中受到了侵害,要让老年人从心里接受信息化的变革,首先要将其置于得益方。让老年群体感受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便利而不是增添烦恼。例如在智慧城市应用的在线软件中设立专属于老年人群的界面,提供一键办理,语音操作,同时也可以提供可视化的在线帮助服务,让老年群体感受到自己成为网上的“特权群体”而不是“弱势群体”。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

其次,要端正老年群体对于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及时有效且广泛的向老年人进行网络安全与风险的教育。让老年人能够辨别哪些网络信息和功能是安全的,哪些网络信息和功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如何能够避免自己的信息泄露,保证自身的网络安全。教育老年群体,对于网络功能既不要过度排斥也既不能过分依赖。

(二)增加老年人接受信息化教育的途径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需求的地方。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必然是一种泛在学习模式,所谓的泛在学习就是保证老年人享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这就要求公立机构主体、半公立性质的老年服务机构以及经营性社会机构全面积极地参与到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中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如表13所示)。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效应,激活原本就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公立机构主体,例如医疗机构、交通部门、电信部门,全方位多渠道的为老年人群提供信息技术教育服务。真正的做到“授之于渔”而不是僅仅为了完成任务增加注册数量。在这些机构的服务中心要配备一定量的服务人员有耐心的提供老年人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同时也提供模拟的场景视频教学服务,让老年人可以通过清晰的视频教学,了解相关应用的操作。

半公立性质的老年服务机构,如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可以提供相关的可选择性的老年信息化教育课程,让老年群体有空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些机构也应承担老年人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风险意识的宣传,让老年人对信息技术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不会对于信息技术产生盲目排斥或过渡崇拜。

此外,政府应大力号召经营性社会机构,如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等,推进老年友好型服务的建设,承担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义务。不仅是在自身的信息化程序上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便利性,同时要教育内部工作人员,对于老年人的信息化问题要耐心解答,让老年人感觉到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信息化教育。

(三)重视老年人信息化教育内容的适宜性

老年群体在视觉敏感度、学习接受度、记忆力以及动作敏捷度上都与青年人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应该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进行视觉清晰、逻辑简单、重复性强且易于操作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机构研发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化应用程序界面,尽量做到资源集中,一个账户应用多个程序。

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要合理,难易要适中,更要紧贴生活。老年大学等服务机构开设的课程要重操作轻理论。“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围绕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以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依据。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使用新的互联网技术,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而不是了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造。对于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可能很难单一的遵循某本信息技术教材,因为让老年人了解Office软件、VB语言可能对他们并没有帮助,而学习网上挂号、网上缴费可以帮助老年人更为便利的享受智慧城市的服务;学习微信、微博一类的网络社交软件可以扩宽老年的生活圈;学习新闻类搜索类软件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了解需要的信息;利用打车软件、网络送餐、网络送药、家政预定等生活软件可以令出行不方便的老年人享受到精致的上门服务;利用手机炒股、手机银行等理财软件使老年人不必再奔波于银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这样的终身学习模式也更有助于老年群体的智力锻炼,焕发活力。

(四)加大对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投入

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两大极端:一是追求教育的公益属性,即通过实施普惠性教育达到公平与均衡,经费全由政府买单,结果效益不佳,后继乏力;二是注重市场的逐利属性,企业着眼教育市场开展信息化设施与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商业行为赚取利润,出现无序竞争状态。老年群体的信息化教育存在广阔市场需求,需要将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也纳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寻找到两大极端的最优平衡点,既体现公益普惠性也能通过市场渠道满足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育需求。

根据联合国人口发展署的统计预测来看,未来中国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状态下的高原,在2060中国老龄化人口达到最高峰占比33%左右,之后将长期处于高位。面对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劳动力降低,而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加,面向老年人群的服务人员有可能面临大量缺失,越来越多的服务将会被信息技术所取代。面对这样的压力,高老龄人口的信息技术素养急需提高,政府需要加大对老年人信息化教育的投入,也可考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模式,配合智慧城市的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信息化素养。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0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猜你喜欢

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智慧城市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