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2018-05-14吴祥恩陈晓慧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热点趋势

吴祥恩 陈晓慧

摘要: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在线临场感可以减轻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促进学习者的深层次学习,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研究者的关注。该研究以Web 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使用知识图谱、计量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利用atespace等研究工具,分析了国际学界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具有较广阔的覆盖面,在线临场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效果分析、技术支持等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学习分析的学习临场感、面向高阶思维的认知临场感与元认知是在线临场感研究的前沿主题。最后研究梳理了在线临场感未来的研究方向,供相关研究者学习参考。

关键词:在线临场感;现状;热点;趋势;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线临场感是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自身建立存在关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了学习者与同伴之间在情感、环境、行为、动作、认知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它能够促进学习者高阶层面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教育领域中在线临场感研究可追溯到2000年Garrison教授等人提出了Community of Inquiry(Col)理论框架,该框架指出教育传播过程中存在三种临场感形式:即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CoI框架自提出后陆续被国际学界的理论家、研究者、教育者们广泛采纳,研究者利用CoI理论框架对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形式开展了系列研究,CoI框架中的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逐渐成为国际学界对在线临场感研究范畴的界定。随着社会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多媒体技术等快速发展,CoI框架中原有计算机文本交流表达形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线学习社区中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师生互动的交流手段以及学习技术环境发生了质的变革,在线临场感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研究通过对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绘制出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描述了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演变趋势,旨在为国内在线临场感研究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使用知识图谱与计量分析、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常用来揭示科学知识结构的发展现状与变化关系,本研究利用合作、共引、共现等图谱对在线临场感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其中,合作图谱用于发现某一研究领域内国家、机构、学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分析该研究领域现状;共被引图谱通过关键节点、聚类以及色彩等呈现某一研究领域内主题演变过程,分析该领域内高影响力的作者、文献以及科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情况;共现图谱使用共现关键词与突现词呈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该领域内的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

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该工具聚焦于识别某个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前沿本质、研究热点、新趋势和突变等信息,它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研究者们使用它对国际课程、教科书、学生学习、高等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数据发掘、学习分析、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研究选用Citespace 5.1版本绘制2000年以来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国家、机构、作者合作图谱,关键词与突现词共现图谱,作者与文献共引图谱,分析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热点主题、关键转折点及其内在关系。

(二)数据来源

研究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WOS数据库覆盖了全世界范围的引文大全,为研究者提供了最具影响力的数据信息。研究使用WOS核心数据集作为检索数据库,采用自定义主题词的高级检索形式,主题词编制依据为CoI框架下教学、社会、情感、学习、认知等临场感形式,时间跨度为2000-2017年,文献语言类型为英语,文献类型为期刊(包括会议论文),具体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研究共检索到文献871篇,通过标题、关键词、摘要的逐一核实,最后获得文献772篇、参考文献20314条。

(三)研究过程

研究设计如下实施过程:(1)获取文献样本数据,在WOS精炼结果中下载文献的标题、国家、机构、作者、主题词、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数据信息;(2)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研究的基本信息;(3)使用主题词共现和文献共引聚类提取研究热点关键词,结合二次索引文献的内容分析,获得热点主题的基本观点;(4)利用突现词(Burst term)时间线序列呈现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结合突現词二次文献索引的内容分析,获得研究前沿的主要内容;(5)最后研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探讨在线临场感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数据处理

研究处理的数据为CiteSpace支持的纯文本文件,数据文件由WOS数据库精炼结果转换得出,数据选项包括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以及全部的参考文献,数据处理起止时间为2000-2017年,时间区隔为1年,数据源包括题目、摘要、作者关键词与数据库附加关键词等,选择标准为top前50,每个时间切片排名选前20%数据,阈值设置为(2.3.15)、(3.3.20)、(3.3.20)。研究依次对国家、机构、作者、主题词、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作者等节点进行数据处理,最终研究结果以经最小生成树和聚合网络剪枝运算后的知识图谱进行呈现。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在线临场感研究现状

1.研究区域与机构合作

在研究区域分布力面,区域合作图谱(Threshold≥18)的聚类结果显示: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32个,连线50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1008,这说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在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较为普遍;在网络节点布局上,美国、加拿大代表的北美地区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处于知识图谱的中心位置,并与其他国家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美国学者发表了论文255篇占论文总量的33%,加拿大学者发表论文71篇占论文总量的9%;此外,中、日、韩代表的亚洲地区临场感研究也居于国际前列,共有3个国家地区位于知识图谱前十名的重要节点,他们共发表论文107篇占论文总量的14%,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共发表论文33篇,他们位于知识图谱第七名的重要节点,在线临场感研究区域合作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在机构分布方面,机构合作知识图谱(Threshdd≥2)的聚类结果显示: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157个,连线56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046,这说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在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在网络节点布局上,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 Albany)、普渡大学(PurdueUniv)、福尔曼大学(Furman Univ)、爱丁堡大学(Univ Edinburgh)、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Univ)、卡尔加里大学(Univ Calgary)以及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B Fraser Univ)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机(如图2所示),其中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研究成果最多,他们发表了15篇文献,处于知识图谱的核心位置;此外,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侵会大学、香港大学也是知识图谱的重要节点,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在线临场感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2.作者发文与共被引

作者发文的定量分析可以探测出某一研究主题的核心作者与科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状况,核心作者及其团队作为该领域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来的学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量N=0.749(ηmax1/2,其中ηmax表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发文数,普赖斯认为如果一个作者发文量≥N,那么他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如果核心作者的发文总量超过总发文量的50%,表示该领域内已经形成了核心团队。经计算后,本研究中的ηmax=13,N≈3,CoI临场感研究中核心作者数=27,核心作者发文总量比例≈58%,这表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已经形成了核心团队,作者合作图谱(Threshold≥18)的聚类结果发现这些团队主要包括Garrison、Shea、Gasevic、Richardson、Ice等,如图3所示。

作者共被引的定量分析可以揭示不同作者在该领域内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大小,反映该作者在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作者共引图谱(Threshold≥40)的聚类结果显示:图谱中排名的最高学者是Garrison,他是国际远程教育中的著名学者、三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图谱中的Rourke(排名2)、Anderson(排名6)、Arbaugh(排名8)、Akyol(排名9)等学者均属于Garrison的核心团队,他们共同提出了CoI在线临场感框架并对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进行了系列研究;此外,Gunawardena(排名3)的社会临场感理论研究、Shea(排名4)的学习临场感理论研究、Swan(排名5)的教学临场感理论研究也被研究者们广泛采用;同时,教育领域中一些经典文献在图谱中仍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性,如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Vygotsky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Dewey的探究学习理论等,它们作为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知识基础常常被研究者们引用,研究作者共引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3.关键节点文献

关键节点文献代表着某一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重要拐点的研究成果,它们对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到连接和桥梁作用。文献共引图谱(Threshold≥25)的时区视图结果显示:共引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整体分布较为平均,它们随时间过渡呈现结构性变化(如图5所示),这说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此外,图谱中较大关键节点主要集中在2007-2009年,这段时期是网络教学的高发期,Blog、Twitter、Facebook等社交软件的兴起加速了在线临场感的发展。

在文献共引图谱的基礎上,研究对关键节点文献进行二次索引,共获得了9篇高影响力文献(如表2所示),这些文献凝聚了2000年以来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第1-3篇文献对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第4篇文献对CoI框架中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并指明在线临场感的发展趋势,第5篇文献对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的整合方法进行了归纳,第6篇运用CoI框架培育了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和高阶思维能力,第7篇文献对CoI框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学习临场感概念,第8篇文献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了认知临场感的形成过程,第9篇文献从元认知视角规范了在线临场感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并重,既有教学、社会、认知等单项临场感的实证研究也包括各类临场感的综合运用,它们通过社会学习、深度学习、元认知、学习分析等理论应用对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参与度、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二)在线临场感研究热点主题

在关键节点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对在线临场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能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重点主题,高频关键词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Threshold≥2)的聚类结果显示:在共现网络中共有高频关键词41个,网络节点214个,连线1026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45,这说明临场感研究的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热点主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图6所示。

通过共现图谱中高频词研究内容、频次、中心度的分析,手动筛除意义重复的高频词,最后形成高频词24个,通过这些高频词的聚合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有理论模型、实践应用、效果分析、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如下页表3所示。

1.在线临场感的理论研究

在线临场感理论研究的相关高频词有Community of Inquiry、Teaching Presence、Social Presence、Cognitive Presence、Learning Presence,这些高频词主要围绕Community of Inquiry(CoI)进行展开。CoI框架是在线临场感研究的核心理论,它是在计算机文本交流环境下,以教学经验为内核,强调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临场感,它以学习者高阶学习为目的,强调批判性思维以及深度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高频词的二次索引以及施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线临场感理论研究主要有C揪的模型验证、分析、反思、修订、丰富和完善等研究内容。如J0anna等人运用Kolb学习圈理论对CoI框架中教学经验内核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教学经验内核包括体验、反思、解释、应用等四个环节。Rourke等人对CoI框架中的认知临场感进行反思,他们认为认知临场感的不足会导致学习者深度学习的缺失。Akyol等人对各类临场感的功能进行整合,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情景氛围的建立以及成员间的交流关系,认知临场感能够提供问题解决实践探究的主要过程,教学临场感能够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领导力。Shea等人发现在CoI框架中存在一个新兴的理论结构即学习临场感,它可以作为在线临场感的调节器协调各个临场感之间的关系。Cleveland-Innes等人发现情感临场感也是CoI框架中一个基本要素,它是指学习者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在感觉、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外在表现。Alejandro等人提出了以社会临场感为核心的在线临场感模型,他们认为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存在着社会化趋势。这些研究表明CoI框架作为在线临场感研究的核心理论一直是国际学界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热点内容,虽然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修订,但在国际范围内这些成果并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可与采纳。

2.在线临场感的应用研究

在线临场感应用研究的相关高频词主要有Online Learning、Online Environment、Design、Online Discussion、Instruction,通过高频词的二次文献索引以及施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线临场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CoI框架应用方面,研究者们运用CoI框架对在线教育的相关概念、在线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策略与方法、社会交互等内容进行了描述、解释与评估。如Coll等人运用CoI框架描述了在线教学的构成,他们认为在线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业任务、社会参与等部分。Khoo运用CoI框架描述了在线学习环境的构建,他们认为在线学习环境正在从自主学习向协作学习进行转换。Erin运用CoI框架解释了在线学习过程,他认为在线学习过程包括在教学、社会、认知等方面,它需要技术、教师、学习者之间的实时协同互动。June Lu等人认为基于COI框架的课程嵌入测量模型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粘性,促进学习者的双路径学习。Kennedy认为基于CoI框架的浸泡教学法能有效评估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认知形式,Kenny认为CoI框架中讨论组是最成功的交互形式,接下来是合作组与协作组。这些研究表明CoI框架的有效应用能够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及粘性,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3.在线临场感的效果研究

在线临场感效果研究的相关高频词主要有Student、Satisfaction、Perception、Performance、Engagement、Impact,通过高频词的二次文献索引以及施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线临场感效果研究主要有学习者的满意度、感知、成效、影响因素、话语质量等研究内容。如Hosler人为学习者的教学临场感水平与学习者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相关性,Daiani认为社会临场感水平与学习者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Russo等人认为认知临场感水平与学习者满意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LaMendola等人认为学习者在线讨论的效果优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Gorsky等人认为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以及教育者的反應时间是在线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Swan~s认为教学临场感对学习者感知学习以及满意度起到最重要的影响,Richardson等人认为社会临场感对学习者感知学习具有最重要的影响,Jie Chi Yang等人认为认知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效果具有最重要的影响,Mykota等人认为学习者如果能获得比较高的社会临场感,那么他们就可以更专注于认知临场感。这些研究表明在线临场感效果可能会受到课程性质、教育者的领导力、技术工具、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形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习者在不同时期对各类临场感的依赖可能会存在着差异性,在网络学习初期学习者受到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对教学临场感会比较依赖,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同伴之间的社会临场感将对学习者学习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当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足够充分时,认知临场感将会对学习者学习产生影响。

4.在线临场感的技术支持研究

在线临场感技术支持研究的相关高频词主要有Technology、Facebook、Social Media、Forum、Blog、Support,通过高频词的二次文献索引以及施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在线临场感研究具有鲜明的技术特性,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着在线临场感的发展。早期在线临场感研究是在计算机文本交流环境下实现,常见有聊天室、论坛等,如Carrison教授及其同事进行的在线临场感系列研究以及国内学者王广新、杨素娟在网络论坛中对在线临场感进行的案例研究。随着社交软件的风靡,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文本交流形式,他们开始使用Blog、Facebook以及Twitter等工具在完全在线课程或混合课程中构建临场感环境。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得到无限拓展,媒介交流表达形式进一步丰富,研究者们陆续将语音、图片、视频等媒介形式作为临场感环境实现的主要手段,如Richardson等人发现音频反馈比文本交流更能增强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感知、临场感意识以及课程内容的理解,Yuping wang等人现文本、语音、视频等工具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习者对在线临场感环境的感知。这些研究表明在线临场感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工具的支持,技术工具智能化的日趋完善将使学习者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学习体验,而教育者需要明确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哪些工具以及它们应用的目的。

(三)在线临场感的研究趋势

陈超美博士认为突现词是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主题词,使用突现主题词能够探测某一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突现词的演变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挖掘潜在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突现主题词的共现结果显示,在2000-2017年国际临场感研究共形成了14个突现词,如表4所示。

在表4中用“▂”标记表示一年,标记加粗表示该主题起止年限和持续时间,通过突现词持续时间的起落变化发现,在线临场感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阶段(2000-2005年),研究者们主要从教育者的视角关注远程教育中学习环境、传播过程、学习小组的设计,涌现的突现词有远距离教育(Distance-Education)、中介传播(Mediated-Communication)、学习环境(Learning-Environment)等;第二阶段为成熟阶段(2006-2011年),研究者们主要从学习者的视角关注在线学习社区中探究模型的构建、在线讨论效果的分析、学习成效、学习效率等方面,常见的突现词有远距离学习(Distance-Learning)、在线讨论(Online-Discussions)、学习效果(Learning-Performance)、基于网络的学习(Web-Based-learning)、探究模型(Inquiry-Model)等;第三阶段为多元发展阶段(2012-2017年),研究者们主要从社会学习视角使用社交媒体以及学习分析等技术关注学习者的参与度、粘性以及知识建构过程,常见的突现词有在线社交(online-Social)、学习临场感(Learning-Presence)、学习者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学习分析(Learning-Analytics)、社交媒体(Social-Media)、认知临场感(Cognitive-Presenees)等。突现主题词的演变结果表明:在线临场感研究前沿主题主要有学习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元认知应用等几个方面。

1.学习临场感应用研究

在学习社区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育者能够在学习者参与下进行课程预设,而学习者却不能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學习预设;学习者需要积极参与话语讨论才能不断产出学习成果,展示他们作为学习者的独特身份,他们必须持续展示日益增长的能力,才能由学习社区的外围逐步趋向学习社区的中心;而教育者无需采用同样的参与方式,他们在主导学习者知识建构之前就已经占据了学习活动的中心,他们是专家型的参与者,有权力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成绩,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不再只是单向的推送,即利用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临场感,他们更需要对学习者的自我规范以及同伴之间的共同规范给予支持,促进学习者由学习社区边缘向中心努力。在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学习临场感能够解释学习者由社区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它也能够从参与度的视角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历程,这是在线临场感未来的研究方向。

2.认知临场感理论研究

在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知识反思与话语运用,促进知识意义的分析、建构和确认,逐步实现认知临场感,认知临场感是评估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只有学习者在一起合作学习时,推理、观察、连接、验证和组织等高阶认知能力才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认知临场感描述的是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过程而非单一的学习成果,它代表着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是一种高阶的临场感形式也是临场感环境构建的目的。认知临场感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融合是创建认知临场感的关键,它需要低阶的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促进和维系的,当学习者的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足够强大时,认知临场感也会随之产生。随着社交媒体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的讨论将会更加便捷,认知临场感的实现将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实施途径,认知临场感的理论研究将有助于解决CoI框架中认知临场感不足的问题,这有利于对CoI框架的理论架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元认知应用研究

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认知主体在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知识以及调控自我认知过程的能力。在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并不是孤立地学习,他不仅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同伴的学习负责,元认知是学习者内部知识构建和协作学习活动之间的中介,它发生在认知临场感(探究过程)与教学临场感(元认知意识)之间的交叉点上。元认知既是一个自我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学习者必须超越对自我的约束,才能在自我约束和共同调节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随着智能终端APP的普及,社会性分享认知的出现为临场感环境中元认知技能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力量,元认知将会成为教学、社会、认知等临场感的聚集点,这对于网络学习社区中培育一个有效的探究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2000年以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客观准确地呈现了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研究主要形成了如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现状看,在线临场感研究具有较广阔的覆盖面。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共涵盖了6大洲、64个国家地区、近千名学者,其中北美地区学者在临场感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加拿大Garrison教授及其同事一直引领着在线临场感研究的发展,他们是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核心作者及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在线临场感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些成果对于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的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从研究热点看,在线临场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自2000年以来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热点不断进行演变与拓展,主要包括理论模型、实践应用、效果分析、技术支持等多个层面,它们覆盖了在线学习以及混合学习的大部分教学环节。从总体上看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呈现两大变化:一是由教育者为中心的知识活动推送研究向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体验研究转变,二是由低阶的教学临场感研究向高阶的认知临场感转变。在现阶段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以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多数还停留在知识活动推送阶段,视频学习成为网络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的参与度及粘性普遍不强,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面向学习者体验的高阶临场感环境亟需建立。

第三,从演变趋势看,技术变革是在线临场感发展的内驱力。从早期作坊式的论坛、聊天室到风靡全球的Blog、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工具,从Blackboard、Sakai、Moodle等课程管理系统到Coursera、Udacity、edX等在线开放课程云平台,从计算机支持的文本交互到智能终端的富媒体交互,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推动着在线临场感研究的发展,这也打破了学习社区中教育者和學习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当前我们的学习者已经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技术素养已经融人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学习社区中探究学习有着天然的适应力,而我们的教育者依旧是互联网的“新移民”,他们本应该更快速地掌握学习工具的技术特性,这样才能更好为学习者营造舒适的临场感环境。

本研究主要使用CiteSpace对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线临场感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们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中,本研究使用CoI框架中教学、社会、情感、认知、学习等临场感形式界定了国际在线临场感研究的范畴,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二是研究过程中发现CiteSpace不能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词与关键词进行智能合并,这些词汇需要研究者手工筛选或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处理,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可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以及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网络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的效果进行分析,为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者提供更舒适的学习体验。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热点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4月高考热点关注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