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岭南舞蹈在高校教学中传承发展

2018-05-14王艺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高校教学互联网

王艺波

【摘要】岭南舞蹈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结合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导致其在教育传承方面一直存在着阻碍。为解决该问题,相关领域教育者一直寻求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但却收效甚微。然而,近年来互联网产业模式的发展,带来岭南舞蹈传承的全新契机。使其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师的表演,而是能够采取更加丰富的方式,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从而积极地达成教学成果。对此,本文基于“互联网+”对岭南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希望通过“互联网+”对岭南舞蹈的传承提供更加明确的渠道,同时也为我国传统舞蹈的传承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岭南舞蹈;“互联网+”;高校教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并不是所谓的创新概念,而是已然经过大量实践,并得到一定成就的新兴发展方向。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中心不断向线下拓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逐步成为当前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而岭南舞蹈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由于缺乏知名度,并且缺乏市场的逆向支持,导致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阻碍。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很多传统舞蹈艺术正处于濒临消失的阶段,虽然蒙古舞、傣族舞等享譽世界,但无法阻止传统舞蹈整体的颓势。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要积极推进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

一、“互联网+”背景下岭南舞蹈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的时代意涵及魅力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效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效率。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各生产领域也开始通过互联网寻求自身发展的提升。例如,传统零售业逐渐转型成为网络商超;再如生产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而实现产品优化等。而在教育领域中,也早已开始了网络教学。包括较早出现的网课,便通过视频教学的形式开展网络教育工作。随后在网课基础上,也形成了微课教学,即将知识点拆分,深刻地对独立知识点进行探讨,使学习者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不过,以往的“互联网+教育”更多体现在文化教育领域,目前并未基于舞蹈领域开展更具效率的教育工作。不过,从“互联网+”的特征来看,作为新型媒体为技术中心,通过网络构建全新网络生态模式的一种形式,在掌握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无疑能够有效促进各类产业积极实现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岭南舞蹈教育,本质上便是我国具有独特地域性以及劳动生产特征的传统舞蹈形式,无疑也正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向。

(二)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岭南民间舞蹈是指我国岭南地区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众所周知,岭南具有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早聚集区,其文化特性中也包含着我国早期的生活、生产模式。总体来看,岭南舞蹈具有以下突出特征:第一,生活性。人类的传统舞蹈均是以生活和祭祀为基础,而岭南舞蹈的生活特征尤为明显;第二,娱乐性。岭南民间舞蹈在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上存在着不足,主要原因便是舞蹈本身缺乏竞技性。不过,高度娱乐性则能够体现出区域文化的和谐性特征;第三,多元性。岭南舞蹈虽然也是传统舞蹈,但是却与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特征便是非单一民族性,这也使其更加包容,不仅结合了多民族文化特征,也将汉族不同区域的文化融合起来;第四,情感色彩浓烈。岭南舞蹈注重情感的深层表达,不仅表现形式丰富,在内容的构建上更加别具一格。除了上述四点之外,岭南舞蹈也结合了大量近代文化特征。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量的革命类舞蹈形式,也对岭南舞蹈的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实现文化的融合,在舞蹈中增加更加积极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在反迷信运动中,实现对一些舞蹈内容的消除。然而,虽然岭南舞蹈在不断发展中逐渐留下了精华,但是,由于该舞蹈一直采取“口耳相传”的教育形式,在时代不断发展中,一些年轻人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选择,也导致此类舞蹈逐渐濒临消失。故此,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肩负起传承责任,以求对岭南舞蹈的传承现状有所改善。

(三)校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出现,传统教育传承模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故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有效实现基于被教育者心理特征和文化基础开展教育工作。所以,可以认为,在传统舞蹈的“口耳相传”特征已无法实现其传承的背景下,结合特殊的教育环境,意味着岭南舞蹈需要借助校园而实现传承。而在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将岭南舞蹈引入当前教育体系之中,但是,教育成果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岭南舞蹈当前的表现形式并不符合舞蹈领域中基于现代舞、古典舞等方面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导致学习者在主观上对其抗拒;另一方面是岭南舞蹈缺乏竞技审美特征,导致其难以体现深度文化交流。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转变思路,基于岭南舞蹈中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特征深度挖掘,力求通过文化审美改变学习者的认知,唤醒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此类传统舞蹈艺术形式能够得到继承与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岭南舞蹈文化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岭南舞蹈

岭南舞蹈目前已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该状态也意味着目前的传承人数量日益减少,甚至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而“互联网+”的存在,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采取网络进行教育工作,由此在教育者不足的环境下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岭南舞蹈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本质上必然会存在与新时代发展格格不入之处,对此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使相关学习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岭南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传承工作。

(二)“互联网+”校园

网络的出现已经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舞蹈的学习也不需再局限于舞蹈教室。对此,校园可以采取“互联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基于网络创造更加丰富的资源,从而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同时,也可基于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简单的程序模式实现线上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三、“互联网+岭南舞蹈+高校传承和发展”的特征

岭南舞蹈濒临消失的现状,与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之间,无疑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但由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推进。本文所提出的“互联网+岭南舞蹈+校园传承和发展”,本质上便是以互联网作为桥梁,优化教育与传统舞蹈之间的互动。例如,上文中所述的教育者限制问题等。除此以外,互联网还具有平台优势,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补充,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率地实现学习成果。

四、巩固“互联网+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模式

实现“互联网+”的岭南舞蹈传承工作,应首先进行专业团队的构建,其中应包括专业舞蹈教师、文化传承人与技术开发者三个部分;其次,加强文化个体之间的交流,例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学校与传承人之间的交流等,逐步丰富岭南文化,使其满足现代教育中有体系教育的客观需求;最后,构建校内教育平台,实现网路中心教育工作。例如,将岭南舞蹈的技术关键环节或特定曲目教学录制成网络课程,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在课下深度学习,还能够为该领域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平台。

五、结语

本文主旨是对岭南舞蹈在教育中的传承工作进行研究,并将已经逐渐成熟的“互联网+”概念引入其中,希望能够寻求到积极实现推进传承的方式。而在本文研究中发现,岭南舞蹈的传统性和保守性是导致其濒临消失的重要原因,不断完善其内容,加强对岭南舞蹈文化核心的宣传工作下,无疑能够积极推动相应的传承工作。同时,本文也基于教育领域的现代教育方式提出了些许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曹蕙姿.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与特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8).

[2]曾勇.岭南舞蹈校园传承的可实践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8).

[3]陈洋,伍若南.岭南民间舞蹈在广州高校的教学情况调查与研究[J].艺术教育,2018(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高校教学互联网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