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与提升

2018-05-14郑德芸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拓展提升博物馆

【摘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最主要的一项职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进而提出拓展并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对策,以此来促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全面升级,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拓展;提升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内收藏着中华五千年的珍贵历史文物,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人文历史、民族艺术、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轨迹,在向社会民众传播民族文化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承载着爱国主义、艺术审美、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能够丰富并提升社会民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涵养。近些年来,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局限于收藏、陈列、展览历史文物,而是更多地关注博物馆文化传播、为公众服务的功能。然而实际情况是,国内很多博物馆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上都遇到了“瓶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未发挥其实际的价值。如何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促进博物馆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成为当前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时代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博物馆的工作重心也逐渐由收藏陈列转向了社会教育职能,由一个收藏、保存、研究历史文物的科研机构渐渐转型成为一个服务大众、诠释文化、弘扬精神的一个文化服务中心。

博物馆在引领社会精神文化导向、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博物馆作为文化的殿堂,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加深不同意识形态文明的了解与沟通。通过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引领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觀、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只有文化进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形式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为载体,与我们平时开展的经典历史故事、红色革命、自然科技探索等传播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社会、自然、科技的知识宝库,承担着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国内博物馆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上过多重视形式感,很难达到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博物馆应与学校积极互动配合,开展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秉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时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脱离

相比国外博物馆,当前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上,博物馆夜间闭关后也没有安排其他形式的活动。而国外的博物馆在晚上会组织一些教育主题活动,如研讨会、播放电影录像等,既丰富了人们的晚间生活,又能让大众受到文化的熏陶。近些年,国内博物馆也逐渐认识到馆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二者合作形式有些单一,博物馆主导设计教育活动,学生被动接受,活动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影响了合作教育的质量。

(三)缺乏对受众人群的研究与了解

据教育学专家学者研究,教育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对象接纳吸收了多少,因此,博物馆一定要充分了解受众人群的综合素质、文化诉求、精神需要等各个方面,在设计安排教育活动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且可以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陈列展览,陈列展览的格局、展示牌、讲解员的解说词的专业性很强,但受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年龄差距大,对专业性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一。因此,在博物馆继续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也要服务于其他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的受众,否则就丧失了社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思考

(一)弱化博物馆的专业性教育,加强社会思想品德教育

观众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对象,研究观众需求,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弱化博物馆的专业性教育,促进博物馆与观众的多元互动,加强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主流趋势。

首先,进一步完善、创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服务社会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要敢于突破传统,注重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贴近群众生活,吸引观众眼球。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陈列展览要利用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三维动画等技术,让历史文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其次,博物馆讲解模式要多样化发展。原有的讲解模式就是讲解员自己讲,观众自己看、自己听,缺少互动交流,教育意义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博物馆应当尝试探索多样化的讲解模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讲解方式,这样才能深入观众内心,激发共鸣,收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最后,还可以将博物馆作为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让学生在这里进行调查研究,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对于教育培养意义重大。

(二)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新模式,馆校合作,馆馆联合等

陈列展览、参观讲解这样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丧失其吸引力,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慢慢缩小。因而,博物馆要尽快寻求适合现代化需要的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新模式,走出封闭的场馆,走进学校,走近社会大众的身边,让博物馆变得鲜活起来,进而带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迈上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一是加强馆校共建工作。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认可,博物馆作为校园教育的补充,与校园课堂教育活动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起来。首先,政府要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规划中,协调教育部门制定出馆校合作制度;其次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教育活动,同时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服务计划;结合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例如抗日战争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等开展不同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博物馆为学校老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历史图片、影像资料、手册模型等,丰富教师的课堂内容与形式。

二是加强馆馆协作。博物馆的发展也要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律,加强对外宣传与合作,在合作中寻找机会,在竞争中突破发展。通过联合办展,可以加强彼此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提高展览效率和知名度,进而获取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与旅游机构合作,将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规划中,既能提升旅游路线的文化内涵,又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三)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博物馆主要的受教育对象还是以本地居民为主,所以说,本地域观众应当是博物馆的常客,博物馆应成为当地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公共课堂。不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博物馆想要保持社会教育功能在本地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博物馆不仅是开展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社会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承载着传播民族地域风俗、彰显地方特色的功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博物馆在历史人文陈列展览中,重点展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让本地观众看到倍感亲切,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外地观众深受震撼。

此外,博物馆还要定期举办针对性强、地域色彩鲜明,集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专题展览,同时在馆际交流展览中,促使地域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的观众。

(四)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整合资源,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數字化博物馆的产生是传统博物馆实现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在文化教育传播领域内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数字化博物馆不同于传统实体博物馆,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展品数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由此传递出来的信息知识量也是有限的。而数字化博物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络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数字化博物馆的智能性、互动性都得到了升级与完善,更方便社会大众认知、学习,加深了社会教育的深度和外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这不仅仅是博物馆顺应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一种全新的方式。博物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坚持完善自身不足,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模式,使博物馆成为全民教育基地,为提高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瑞英.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路探究与分析[J].社科纵横,2015(11).

[2]张慧娟.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3]洪景淑,陈若君.关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J].南方论刊,2017(2).

作者简介:郑德芸(1964-),女,重庆市巫溪县人,重庆市巫溪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专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以及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和它的社会教育功能等。

猜你喜欢

拓展提升博物馆
博物馆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