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工程》教学改革的初探
2018-05-14罗才武雷波杨平梁珊李安
罗才武 雷波 杨平 梁珊 李安
[摘 要] 《通风工程》是学院安全类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跨度大、理论讲解时间短和实践要求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难度大、学习氛围不佳、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不强等现象时有发生。总结同类课程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教学的经验,重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期望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通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30-01
南华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每年为建筑、核电等领域提供大量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通风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害物种类和来源、通风方法、空气净化原理与设备等,教材为我校王汉青教授主编。由于涉及大量的物理、化学、建筑等多学科的交叉知识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均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对《通风工程》进行较好的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同类课程的研究现状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1-3]。吴圣姬等[1]提出优化课程的知识结构;郭正超等[2]着重强化教学内容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4-5]。李重情[4]采用知识导入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丽慧等[5]引入翻转课堂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教学手段的改革[6]。张学静[6]建议融合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优点进行教学。
最后,考核方法的改革[1,7,8]。吴圣姬等[1]将单一考核改为复合型考核方式;曹青等[7]重点对课程作业、期末考试等方面改革,凸显考核的作用。
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和精炼知识体系,强调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章节知识点的跨度较大。基于此,将教学内容细分成若干部分,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提炼出全新的知识点。例如,第1章绪论中介绍气体污染物的种类、危害等。当前,对放射性气溶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增加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又非常符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第9章主要介绍粉尘和气体污染物的测量。如果将这两章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讲解,知识点能保持良好的连贯性。
(二)采用提问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加之理论讲课时间短,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提问式教学的特点是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将优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若干个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皆能参与其中。笔者试用该方法后,课堂的学习变得非常活跃。
(三)运用MOOC模式,进一步拓展学习手段
该课程涉及许多模型如除尘器。单纯讲解这些知识点,深奥难懂,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消化。为了弥补有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短板,将大量的模型和工艺流程制作成视频。然后,将它们上传到互联网上传播,学生很方便地获取到相关的教程。此外,学生亲自参与资料的搜集、梳理和归纳,并参与视频的制作,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多元的量化考核體系
目前,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实验)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考核的方式比较合理,且大多表现较好,但是,考试方式为开卷,使部分学生放松了学习的动力,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将考试融入平时课堂中,可以避免进行突击性复习,同时,将开卷改成闭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授课时,进行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以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秀的考试成绩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圣姬,唐瑞,周洁.《通风工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26.
[2]郭正超,王海龙,朱新娜.“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45).
[3]吴杲,郑慧凡,王方,等.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71-73.
[4]李重情.《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J].职业教育,2010(1):234.
[5]王丽慧,杜志萍,羌王婷,等.对通风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3):132-133.
[6]张学静.《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校讲坛,2010(15):184.
[7]曹青,许兰娟,李超,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风工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江西建材,2017(15):295,299.
[8]孙钦荣,余晓平.浅析通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