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教学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初探
2018-05-14任明娟
任明娟
【摘要】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的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如何借助音乐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歌剧独特的“声、腔、情、韵”和“唱、练、做、打”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民族歌剧;提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人物对白、朗诵、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把音乐与歌剧表演结合在一起,重视其实践活动,不断的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表演优势和创编才能。本文之所以选择中国民族歌剧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其主要原因是先要让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亲近感、继而对民族歌剧产生学习的兴趣,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究,能体验到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借助音樂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歌剧的鉴赏、体验、表现与创造等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人文内涵,让具有一些欣赏经验的高中生来深入学习中国民族歌剧,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感受民族歌剧的艺术性、时代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一、借助民族歌剧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能力
音乐情感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直接体验是通过音乐感知使学生在音乐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直接的情感体验,间接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音乐表象和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用一个案例来阐述一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借助民族歌剧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的。
例如分别欣赏民族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中的唱段《北风吹》《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和《绣红旗》,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
学生在完整欣赏了这三首歌曲之后,基本都能体悟到《白毛女》中“喜儿”纯朴可爱的形象和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洪湖赤卫队》中赤卫队员们战斗胜利后所唱的一首幽默风趣的合唱曲,曲调活泼欢快而开朗,表现出了赤卫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江姐》中革命者们坚贞不渝、顽强不屈的高尚气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分别围绕这几个民族歌剧唱段的音乐素材、演唱方法、演唱语言、演唱形式和音乐伴奏等方面进行讨论。
总结出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我国民族歌剧的素材大多来自传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歌曲调。例如在歌剧《白毛女》中,曲作者通过河北当地的曲调《小白菜》的传统戏曲音乐的素材,构思了第一幕唱段《北风吹》的曲调,然后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再创作,成为了歌剧《白毛女》的主旋律基调,让人一提到《北风吹》就想到了歌剧《白毛女》;演唱方法通常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委婉悠扬、音色明亮;演唱语言有地方方言发音、吐字清晰生动,有较强的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伴奏音乐既有西洋管弦乐又有中国民族管弦乐,体现了民族歌剧伴奏音乐的丰富性。
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片段,感受民族歌剧的音乐特点和语言特色。学唱《北风吹》片段,体会民族唱法“清、透、亮”的特点;用方言学唱《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感受湖北民间音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学唱《绣红旗》片段,体会“一字多音”的语言特色和戏曲音乐的拖腔特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中国民族歌剧正是由于始终注重使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从中国民歌、说唱、传统戏曲等民间艺术中不断的汲取营养和经验,形成了民族歌剧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演唱自己本民族的歌剧,文化相同、语言相通、情感体验才能贴切,情感表达才能准确。这应该就是民族歌剧唱腔和民族语言的独特韵味带给学生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借助民族歌剧提升学生对音乐实践的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艺术实践教学,通过不断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增加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断的让学生在时间中对艺术体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在不断的反思和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教学为例:
要求学生先自己去搜集有关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先去了解这部歌剧创作的原型和创作的背景;再去了解该剧中的不同的人物角色所代表的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以及人物之间的关联;然后再去了解该剧中歌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这些不同场景的音乐对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等。
要求学生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自己的理解给人物的服装、造型、化妆等进行设定等等,其实这个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会有意识的对资料进行取舍和整合。
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并融入到剧情当中感受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演唱、表演及情感的表达。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学生也能体验并深刻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且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学生觉得这部作品的剧情深入浅出,深刻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残酷性;有的学生认为白毛女应该早点投身到革命中去,学会自救,而不应该躲在深山里等待救援还要被人当成鬼;有的学生则认为这部作品的音乐是两点,不同场景的音乐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不同的人物感情,生动感人;有的学生则认为这部作品中人物的造型是两点,人物形象准确鲜明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了歌劇《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该歌剧的情节结构吸取了民族传统戏曲分场的方法且场景变换灵活多样;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唱白兼用的特点;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学习《白毛女》中的《扎红头绳》唱段,这段音乐表现了杨白劳给喜儿用卖豆腐的钱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高兴得又唱又跳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根据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你还能用哪些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呢?”学生们开始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有的学生把这段演唱变成了活泼欢快的钢琴或小提琴演奏;有的学生小组合作,变对唱为小合唱,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有的学生变演唱为深情的配乐诗朗诵;还有的学生通过改变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表现要素,把传统音乐风格通过为流行音乐风格等等,赋予同一首乐曲不同的创意和艺术表达。
可见,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音乐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音乐再度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创新表现的过程。音乐创编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不要用“对”与“错”来简单评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创新理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个性的、无限可能性的综合体,让中学生在演唱、演奏、配乐朗诵、表演等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三、借助民族歌剧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理解的能力
音乐的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对高中学生来说,音乐文化理解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歌剧的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欣赏民族歌剧就一定要先了解这部歌剧的题材内容及主题思想、音乐形式、演唱方式、音乐来源、人物性格及其所要塑造的角色特点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欣赏这部歌剧,而这些要素的综合体现才使得音乐成为了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上面三个民族歌剧的唱段为例,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并感受我国民族歌剧所富有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通过比较,学生们不难发现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内容、音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等方面展示出的民族性,民族歌剧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历程,其中无不凝聚着广大艺术家的努力和智慧。我国民族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以中国各地民歌与传统戏曲音乐为基石,牢牢扎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土壤,贴近广大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无论是故事情节、音乐、唱腔、吐字、人物造型、表演形式还是戏剧冲突都力求艺术性与现实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等的高度统一。学生在鉴赏以上说列举的民族歌剧之前,都要仔细体会歌剧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情绪等要素的综合表现以及所有这些音乐表现要素对剧情表达的促进作用,是如何变化表现音乐情感的;也要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及这些歌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艺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民族歌剧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也才能对当代中学生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