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尔雅·释乐》研究

2018-05-14王艺青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版本相关研究原文

【摘要】《尔雅》是《十三经》之一,也是中国现已知的第一部词典。里面收录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其中的《释乐》篇是对“乐”的解释。本文选取《释乐》这一篇的原文,试对其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注释和校勘以及今人对《尔雅·释乐》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原文;版本;注释;校勘;相关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尔雅》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书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历代学者把它作为治经学的工具。它的普及性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新华词典》。这部书篇幅不大,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陆德明对“尔雅”的解释就是接近雅言,依于规范的意思。由于时间、空间的差异,语言文字会有古今之别、地域之异,《尔雅》的产生就是为了扫除时间、空间在语言上造成的种种障碍,统一古今和各地不同的语言,使之纳于规范化的系统之中。《尔雅》共分为十九篇,其篇名和序次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本文分析的是《尔雅》的第七篇《释乐》。

一、成书与原文

关于《尔雅》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是“孔子门人成书说”。这种说法最早为汉代郑玄所创,他在《驳五经疑义》一文中说:“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晋代葛洪与郑玄所持观点相同。第二是“周公成书说”。这种观点源于魏朝的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昔在周公……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传于后嗣,历载五百,《坟》、《典》散落,为《尔雅》恒存。”第三是“秦汉学者所纂集”。这一说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提出的。自宋代欧阳修起,对以上两种说法提出了大胆的怀疑。欧阳修认为:“《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此说法一出,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也得到了后代许多文人学者的支持,清代《四库总目提要》中也使用了欧阳修的观点。

以上三种“成书说”,大致代表了《尔雅》作者及成书年代的各种观点。这三种说法,均各有所据,目前也没有哪一种说法占据主要地位。因此,要确定《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考古的新发现。

本文选取的是晋代郭璞等人整理编撰的《尔雅》卷中的第七篇《释乐》中所呈现的原文。如原文中的“宫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徴謂之迭羽謂之柳”所说的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名称,“重、敏、经、迭、柳”均为异名。“大瑟謂之灑大琴謂之離大鼔謂之鼖小者謂之應大磬謂之毊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大箎謂之沂大塤謂之嘂大鐘謂之鏞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大籥謂之産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徒鼔瑟謂之步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謡徒擊鼔謂之咢徒鼔鐘謂之修徒鼔磬謂之寋所以鼔柷謂之止所以鼔敔謂之籈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和樂謂之節”所说的是各种乐器的名称。全篇共一百八十三个字,内容不多,是解释关于古代音阶、乐器和演唱方式的名词。该篇可以视作中国古代较早的有关音乐的史料。

二、版本、注释与校勘

《十三经》中的经书由于大都产生于先秦时代,这些文献较为晦涩难懂,因此,历朝历代会对其进行注、疏。《尔雅》也不例外,在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尔雅》主要以注为主。如晋代郭璞的注。到了唐宋,产生了经书的正义,称为疏,意思是疏通注文,也注释经文本身。《尔雅》就有宋代邢昺的疏。《尔雅》除了注、疏外,还有陆德明的《尔雅音义》和唐代开成石经的经文白文。《尔雅》的版本,有单经本(即没有注、疏、音义的《尔雅》白文),如唐石经《尔雅》三卷,始刻于唐太和七年(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有单注本(指《尔雅》经文同郭璞注文合刻的本子),如《尔雅郭璞注》,有单疏本(指《尔雅》经文同疏文合刻,但无注文,亦无音义的本子),如宋代邢昺所作的《尔雅疏》十卷。有注疏本(指《尔雅经文、注文、疏文合刻的本子》),如元刊明修本《尔雅注疏》十一卷,为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有音义本,指的是唐代陆德明的《尔雅音义》的单刻本。还有注、音义本,指的是《尔雅》经文同郭璞注、陆德明音义合刻的本子。如清代湖南书局刊《尔雅》三卷。

由于《尔雅》自历朝历代的注疏和刻本比较多,本文仅取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尔雅郑注》的元代刻本以及清代同治年间刻本《尔雅郭注义疏二十卷》这五部书进行简要分析。

《尔雅注》是晋代郭璞对《尔雅》经文所作的注释。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注释主要是对其中涉及的音阶名称、乐器名称以及歌唱形式进行说明。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他的注释问世后,后世的注释者大多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注释。在郭璞的注释中,有几大特点:其一,对难懂的字、物进行解释,如“皆五音之别名”。对于乐器,郭璞主要集中于对乐器形制的介绍,如“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其二,对于前朝的注释,郭在他的注释中进行了“纠缪辨误”,如“獨作之”。其三,对于他无法解释或找不到出处的字,“付诸阙如”。如“其义未详”“未见义所出”。其四,运用多种注音方法来为生僻字注音。有“直音法”,即直接用一个常见的字来表示其读音,如“鑮音博”;还有用“反切法”来表示其读音,如“徵之失反”“灑所蟹反”。

《尔雅疏》是宋代邢昺在郭璞注的基础上,对其注释的释义。邢昺,字叔明,宋代曹州济阴郡(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西北)人。官至礼部尚书,北宋著名经学家。邢疏《尔雅》,属奉敕之制。虽冠邢昺之名,然而参与者,除了邢昺外,还有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等八人,实际上是由邢昺牵头、集体编撰而成。该书编撰原则,据书首舒雅代作序称,系“奉敕校订,考按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即按照郭璞的注释,进行校订。自邢疏行世,考证郭注的学者大多以此为参考。邢疏的特点在于:补郭注之疏漏,并将解释详细化,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如对于五音的解释上,郭注只是简单说明了“宫、商、角、徵、羽”是五音的名称,“重、敏、经、迭、柳”是五音的别称,而邢疏则对“其义未详”进行了解释,“以尔雅之作以释六艺,今经典之中无此五名,或在亡逸中不可得知,其義故云未详。”在郭注解答了“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对于郭注为提及的问题,邢疏也进行了补充说明。如《释乐》为什么称为《释乐》,邢昺给出的解答是“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此篇?释五声之名及八音之器故名释乐也。”可见,宋代的“邢疏”是晋代“郭注”的发展。

《尔雅郑注》的元代刻本,是宋代郑樵所编撰的对《尔雅》的注释。元代将其进行复刻刊行。郑樵,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其所著《尔雅注》(三卷本)颇受后人重视。它的特色是:其一,他的注释可称为“书”,即把可考的事物解释得非常透彻,不可考的事物进行说明,文字简练,具有个人特点,没有穿凿附会的感觉。如在对乐器进行解释时,他与郭注不同的是,没有针对乐器的形制进行介绍,二是从乐器的用途进行说明,如“瑟,登歌所用之乐。”其二,引经据典。对于某一字的运用,前朝历代有文人对其作出过经典论述的,郑樵也会引用到注释中,如文末“和乐谓之节”,郑注“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尔雅郭注义疏二十卷》的清代同治年间刻本,是清代嘉庆年间的郝懿行所作的对“郭注”的“疏”,由同治年鉴复刻刊印。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为清代著名学者,清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之学,于《尔雅》研究尤深。《尔雅义疏》是郝懿行的一部力作。为写此书,他前后沉潜十四年。其书问世,深受世人好评。

按照年代纵向梳理《尔雅》的古代注疏与刻本后,我们不难发现,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历朝历代倾向于对《尔雅》进行注疏,而元明清三代则更多地侧重于将前朝的经典注疏版本进行复刻刊行,元明清三代虽有较好的注疏,但所论内容大多是在“郑注邢疏”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未有更进一步的注解。

另外,针对《尔雅》的校勘现存比较常见的有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尔雅音义》、清代阮元的《尔雅注疏校勘记》、清代严元照的《尔雅匡明》以及清代刘玉麐的《尔雅校议》。因此,《尔雅》的校勘集中多集中在清代。

三、今人相关研究

现代学者对《尔雅》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在研究的角度选取问题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尔雅》中的某一篇内容或者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多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切入;二是找一个新的视角,从宏观上对全书进行重新观照,从而阐发其新的理论内涵。遗憾的是,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对《尔雅·释乐》篇的论述则少之又少,笔者仅找到了三篇专门研究。

是邓统湘的《<尔雅·释乐>义类分析》一文,该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尔雅·释乐》进行分析,认为“《释乐》中先根据义素间的差异确立一组最小的语义场:拨弦乐器、敲击乐器、吹奏乐器,再根据共同义素可以建立上一级语义场,定为演奏乐器语义场,在《释乐》中又可确立另一组小的语义场的下一级子场。”文中把《释乐》中的16歌词条逐一罗列加以研究并建立一一对应的语义场。并指出了释乐中关于“名动词解释”有一定偏差。

一篇是邰迪,耿江华的《<尔雅·释乐>的词义系统浅析》一文,该文以义训这一释义方法为出发点,以《尔雅·释乐》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语义场理论,分析《尔雅·释乐》的词义系统,并构建出其语义场结构,通过对《释乐》篇词义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释乐》有文同训并现象、体例上有所欠缺、解释词义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这几个特点。他们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从语义学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尔雅》、更深入地研究《尔雅》。

最后一篇是谢美英的《<尔雅·释乐>“徒序列”新解》。该文将注疏中对“徒”的解释单独抽离出来,进行历朝历代“序列化”的纵向梳理,从而质疑了将“徒”解释为“独作”的正确性。并指出《释乐》中“徒”序列有可能是对这些人的演奏行为命名,也有可能就解释为“平民百姓”等推断,这一说法也值得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研究。

除了文章外,还有顾廷龙,王世伟著的《尔雅导读》、林寒生著的《尔雅新探》以及胡奇光、方环海编撰的《尔雅译注》以及周祖谟的《尔雅校笺》等都是今人研究《尔雅》而写的专著。里面也对《释乐》有不同的见解。

如在《尔雅导读》的下篇“尔雅选注”中,作者就将《释乐》第七按照“原文—译文—注释”的顺序将《释乐》一句一句进行拆解分析,为今人读懂《释乐》的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又如《尔雅新探》一书中,将《释乐》归类到名物词的集中训释一类,但可惜的是,没有将《释乐》中是如何训释的进行详细说明。再如《尔雅译注》一书,与《尔雅导读》相似,均是对《尔雅》原文的注解。但与《尔雅导读》不同的是,《尔雅译注》加入了“题解”这一内容,题解是对《释乐》一篇内容的总体概括与说明,在内容安排上,《译注》则是按照“原文—注释—今译”的顺序进行的,便于读者进行古今对照,与“导读”相比,整体观照感和对比性更强。最后是《尔雅校笺》一书。该书的作者是周祖谟,字燕孙,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该书是今人对《尔雅》一书进行校勘的较好的一个版本,是研究《尔雅》和利用《尔雅》研究古代训诂和词汇必不可少的一部参考书。

四、评价

《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汉语辞书和训诂学专书,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尔雅·释乐》中短短的一百八十三个字,为我们揭开了古代音律与乐器的一角,让我们能够循着这一先人留下的“足迹”,得以一窥古代文化艺术之繁荣。但通过对《尔雅》及其注释和相关研究的考察,笔者发现今人对《尔雅》的研究虽多,但是多为总体的宏观把握,而从里面的某一内容或者某一方面进行单独专门研究的,却很少。其中,对《尔雅·释乐》篇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分析“少”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释乐》篇幅短小,所涉内容均为介绍性内容,在其他古书中也可以找到,不具有独特性;第二,历朝历代经典注疏版本较多,今人的研究或注疏多是对经典版本的重复,很难有创见。第三,对于古代辞书的研究需要有相当的词汇学、词义学、语源学、训诂学、词典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功底,否则较难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

从今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体可以分為两类:一类是在历朝历代较为经典的注释和校勘本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的词义特点,进行《尔雅·释乐》的今译;一类是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尔雅·释乐》中出现的关于音阶和乐器的词汇进行“语义场”的分类,并对古代注释和校勘中存在的问题(多为音节和用字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结论。总体呈现出研究角度单一、研究深度不够以及专业程度不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顾廷龙,王世伟.尔雅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周祖谟撰.尔雅校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林寒生.尔雅新探[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5]谢美英.《尔雅·释乐》“徒序列”新解[J].华夏文化,2010(04):35-36.

[6]邓统湘.《尔雅·释乐》义类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10,30(05):117-118.

[7]邰迪,耿江华.《尔雅·释乐》的词义系统浅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04):39-43.

作者简介:王艺青(1994—),女,汉,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版本相关研究原文
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与相关研究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舒适护理用于肺癌患者护理的观察效果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