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十月——秋之歌》的和声语言

2018-05-14金美彤

北方音乐 2018年13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

金美彤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中杰出的俄国作曲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和声语言运用精妙。本文通过对钢琴套曲《四季》中《十月——秋之歌》的和声材料的运用以及纵向和弦的结构、横向和弦连接的方面的实用深入详细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首作品。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秋之歌;和声语言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乐派杰出的作曲家,在艺术上,他主张任何艺术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美,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旋律大师”。《十月—秋之歌》是柴可夫斯基受一位杂志社主编贝纳的邀请,为十二首与十二个月节气相近的富有俄罗斯气质的诗歌配上气质相匹配的钢琴曲而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的其中一首。“秋风萧瑟,霜园一片凄凉,枯黄的落叶在风中飘荡”… 托尔斯泰这首描写晚秋景色的诗歌,便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和声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一)自然音和弦

《十月——秋之歌》,d小调,4/4拍,是柴可夫斯基钟爱的“如歌的行板”,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篇幅短小,共56小节。柴可夫斯基虽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但也是学院派代表,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选择的和声材料及配置较其他同时期作曲家更为传统。这首作品较多地运用了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

正三和弦是在正音级上构成的三和弦,代表了主,下属,及属功能。正三和弦是用来呈现调式完全的主功能,起到了调式和声体系支撑的骨架作用。副三和弦是指在大小调自然音体系中除了正三和弦以外的各级三和弦。副三和弦的作用是丰富音响色彩,但稳定性较差。

在这首作品中的正副三和弦的进行主要有第12小节的s6——D,是典型的运动性开放进行,而第14小节的t6——s,17小节t6——sII,19小节t6——s,是变格开放进行,在尾声处又出现了一系列t——s——t的变格进行直至全曲结束。

属七和弦中包含了特定的增四度音程,明确了主音的位置,具有很强的倾向性。第21小节是一系列属功能内的和弦转换,由D56——D2进行到唯一的D9和弦,这种用法主要用在乐句终止处。

谱例1:d:D56 D2 D9

(二)离调和弦

这首作品多次巧妙地将离调和弦运用到作品中,增加了和声的多样性,打破了古典和声传统规则,产生了半音化音响效果,更具浪漫主义风格及民族特色。第三小节起便出现了两次在下属和弦上的离调,低音呈半音化进行。这种离调和弦的出现非但没有使调性出现游离感,反而使听众更加期待其得到解决后的音响效果。

谱例2:d:DVII/S S D34/S S6

但在第23、27小节出现了两次三级上的离调属和弦,是处在旋律模进状态下的离调和弦。它们既有一时调性变化,又是本调内变音和弦,虽不具有转调作用,却使乐曲产生了调性模糊的感觉。

谱例3:d:D/dtIII dtIII

三、和弦外音的使用

(一)持续音

在作品中持续音的使用,能够使和声更加丰满,增加声部层次,加厚音响层,强调主音的稳定性。体现了变化和统一的法则,也体现出音乐均衡整齐的形式美,持续音在其延续的时间内保持它的功能意义,成为某一和声功能的延伸。在持续音持续过程中,上方和声可以有丰富的变化,如离调、转调等。在作品的一开始t—D7—t的进行中,就使用了短暂的主持续音来明确调性。

谱例4:d: t D7 t

t.p.——————————

由于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所以在开始处同样采用了主持续音。而第50—56小节是尾声,旋律在低八度吟唱后结束,这一部分同样采用了主持续音,使低音部独立为一个单声部来增加声部的层次,做结束的主和弦的扩充。

谱例5:

d:t.p.—————————————————————————————————————————

t.p.——————————————————————————————————

(二)延留音、先现音、经过音、辅助音

和弦外音作为不协和音响的主要来源,与协和音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使作品了拥有独立的风格。在和声结构、节奏节拍以及力度等方面,和弦外音又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色彩。柴可夫斯基通过几种和弦外音的注入,使得旋律更加复杂化、形象化,情感也更加强烈。如第9—12小节,便采用了延留音、经过音及先现音。延留音的出现使强拍弱化,先现音及经过音又使乐句间藕断丝连。

谱例6:

四、和声进行的手法与运用

《和声学学习新法》①中说过“和声与旋律,调式最密切地联系着,而且它产生于调式,旋律的多声形态。因此和声中和弦的结构、声部的进行、功能运动等莫不是从属于或受制于调式特征的。

(一)转调手法

音乐的运动必然结合着一定调式的功能逻辑,主调音乐必然表现出调式与和声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调性的主要发展手法是在不破坏其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将调式和声尽可能地扩展豐富,逐渐突破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使音乐的形式更为自由洒脱,更具华丽浪漫色彩。

这首作品的调性从忧郁的d小调出发,在第一部分未出现转调,完全在d小调上呈现。第一部分A共16小节,是一个4+4的对比的方整型结构乐段。作品一开始便将主题表露无遗。展开部B共17小节,在这部分结构内离调到平行调,由F大调引入,由主调转到它的关系大调,和声功能扩大激化,整体的感情色彩仿佛突然明朗,只维持了三个小节,在第20小节整个陈述转回到d小调,这种平行交替旋律经历了从忧郁到充满希望却最终回到现实的忧郁的过程。但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多次调性游离,通过运用关系大小调共同和弦的和声进行,使调性在F大调与d小调之间摇摆不定,却并未真正通过主和弦音的出现而进行转调。宛如秋叶在风中飘摇却最终要零落成泥——回归主调,这种三度的色彩性转调大多出现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调式交替也反映出作者内心在希望与绝望中的挣扎与矛盾。第三部分A继续保持在d小调,完整地再现了第一部分。无论是调性上、旋律上都没有任何改变,却将音乐的音量变的更轻柔、平淡,使整部作品在黯淡中结尾。

(二)模进

谱例7:

模进是柴可夫斯基最擅长的一种创作手法,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特质。整首作品多次采用了模进的手法,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级进上行及半音化下行使作品中隐含的感伤表露无遗。整体上,第19、20小节是第17、18小节的重复,第21小节是20小节的向上的小三度模进,使整个乐段达到了高潮,出现了唯一的九和弦。又以22小节为模进动机,进行了两小节的下行二度模进音组的模进。中间部分大量的三连音的运用,旋律在焦虑中上下进行,仿佛将柴可夫斯基眼中的秋风瑟瑟展现在听众眼前。

(三)终止式的运用

谱例8:

d:sII56 D7 sII56 D7

尾声则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的浪漫主义色调的的t—s—t变格强进行的终止,最终由半减七结构的Sll7进行到主音结束全曲。

谱例9:

d: s t s t s t

d: sII7 t sII7 t t

结束一个音乐结构和一个乐思的陈述但和声进行,称为终止。终止式的使用代表了一位作曲家在创作时最本质的和声创作思维。在古典主义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的创作中最常见的均为k46—D(D7)—T的完满终止。在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中,第8、16、42、49小节均为k46—D7—T的完满终止。而除了上述的完满终止形式外,还能够发现,如sll56—D7这种浪漫主义初期的半终止形式,如第二部分结束时的和声进行。

五、结论

《十月—秋之歌》这首钢琴小品是柴可夫斯基运用民歌体裁创作而成的。整首作品的和声材料运用虽简洁却不失情感,离调和弦运用得精巧得当,调式发展简单却不单调,既遵循了古典主义传统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多变,同时,柴可夫斯基还将自己热爱的民间音乐结合到这首作品中。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上我们能够发现,这并不是一首复杂的曲子,仍然可以从中窥见柴可夫斯基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虽然是受邀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却拥有独立完整的性格特色,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技术可见一斑。

虽然他的创作也会受到时局世事影响,他却从未将自己独有的浪漫感性的艺术格调淹没。托尔斯泰曾说:“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感动落泪,仿佛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可见,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拥有极高的影响,对社会的現状也刻画得深刻透彻。他的创作对同时期及后世作曲家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推动俄罗斯音乐走向世界起到重要的作用,也给音乐工作者的分析创作以重要的参考及启迪。

注释:

①张肖虎.和声学学习新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参考文献

[1]孙灿若.浅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十月—秋之歌》的音乐结构及伤感情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9):50-51.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拒绝了托尔斯泰
一杯凉水终结柴可夫斯基传奇人生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梅克夫人鱼雁传情
柴可夫斯基“自以为是”
冒犯老师之后
冒犯老师之后
美丽的距离
柴可夫斯基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