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2018-05-14张妍
张妍
[摘 要] 目前技工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遵循技工院校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实现“学院战略目标—教师绩效促进”的双向循环,对技工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市某技师学院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体化”教师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并对其应用管理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234-02
一、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是指与工作绩效相似或相联的知识、技能、能力、动机等。而胜任力模型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项绩效目标而构建的具体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的组合,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
根据广东省人社厅2009年第86号文件《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关于一体化课程的解释,本文所指的“一体化”教师胜任力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与工作绩效紧密关联的、能够高度概括的行为模式,描述绩效优秀教师应具备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征。胜任力研究的特点在于可区分“一体化”教师岗位中绩效优秀者和平平者的胜任特征。
二、构建“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
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可以将学院的发展战略目标细化为对教师具体行为的要求。教师通过模型对照进行自查,了解到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现状与学院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对自身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起到指引作用,并能及时调整和完善能力素质,实现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广州市某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某学院”)在校企零距离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对“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尝试通过构建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明晰教师的能力储备模块,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一体化”教师逐步形成趋于完整的岗位胜任力,探索其在学院教师管理中的应用,让教师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相辅相成,以提高学院整体的竞争力。
三、“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的过程
为了确保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科学性,根据某学院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六个产业系的一体化教师作为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达98%。
在被调研教师中,年龄在30岁及以下占19%,31~40岁的占56%,41~50歲的占18%,51岁的占7%,大部分教师属于中青年群体。教龄在5年以内的占总人数31%,6~10年的占39%,11~15年的占16%,16~20年的占3%,21年以上的占11%,大部分教师的教龄都在10年以内。普通教师占总人数71%、骨干教师占16%、专业带头人占6%、教学能手占6%、技术能手占1%,大部分属于普通教师群体。
(二)构建的步骤
本次构建模型分五个步骤进行,具体如下:
步骤一,初步核定基本胜任力特征词。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法获取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组建学院内外熟悉轻工学院教师工作特点和绩效要求的专家小组,以“是否贴合‘教师基本特质‘技工教育特质‘学院办学特质三个特质”为标准,收集专家小组对目标岗位胜任力的看法和意见,初步核定了学习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34个基本的胜任力特征词。
步骤二,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验证并补充胜任力特征词。首先制定访谈提纲,依据目前某学院年度考核以及学院各部门领导给出的评价,分别选取6个教学系的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各1名,对12名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优秀教师组中汇集了出现频次较高的胜任力特征词,验证并补充胜任力特征词。最后,确定了学习能力、成就动机、自信心等30个胜任力特征词。
步骤三,编制调查问卷。针对所核定的某学院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词,采用Likers 5 级评分法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在学院内选取一体化教师进行调研。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7.0系统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揭示影响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各个主要因素的未来变化趋势,筛选一体化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统计指标。
步骤五,形成结论。根据调查统计建立的轻工学院“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得出结论,并进行初步应用探索。
(三)模型构建的结论
按照以上步骤,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最终建立轻工学院“一体化”教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如下表所示。
一体化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
1.胜任特征一:教学组织能力
该因子的平均得分为4.001,占权重20.44%,重要程度位居第一,是某学院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首要能力因素。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此外,教师应坚持高度的责任心,倾情教书育人,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必须保持尊重的平等态度,才能在互动中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同时,紧跟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提高自身应变能力,才能指导学生与时俱进地进行实践。
2.胜任特征二:职业基本素质
该因子的平均得分为3.923,占权重20.04%,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基本能力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在技工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一体化”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紧跟技工教育发展的脉搏,分析当下的职业发展需求,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为职业发展积蓄力量。
3.胜任特征三:职业发展能力
该因子的平均得分为3.893,占权重19.89%,重要程度位居第三,可以被定义为教师在职业道路上发展所需具备的能力。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把自信与自律融入职业发展中去,在实训技术项目中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求索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
4.胜任特征四:人格魅力
该因子的平均得分为3.891,占权重19.88%,重要程度位居第四。教师想要提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就要学会构建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并进行顺畅的教学与操作交流,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获得认同感。“一体化教师”需要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原则,从而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
5.胜任特征五:综合管理能力
该因子的平均得分为3.864,占权重19.74%,重要程度位居第五,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管理实力。某学院在不断提升发展内涵的形势下,对“一体化教师”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一体化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培养知识应用与技术操作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生;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四、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教师招聘中的应用
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可以依据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以学院办学目标所要求的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为能力素质的评判标准,从评价应聘者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经历的行为表现过程,衡量其与目标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素质的符合度,并预测其工作绩效,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甄选评价,做出任免录用决策。
(二)在教師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将岗位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相结合,能为学院绩效、系部绩效和教师个人绩效的有效联动与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关注教师绩效的不足与问题、潜能与障碍等方面,并根据其表现提供及时的反馈,为教师制定出绩效改进和能力发展的行动步骤建议,在进行良好绩效沟通的同时,实现学院和教师的双赢。
(三)在教师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教师薪酬管理,可以根据教师能力素质的情况与实际绩效的差异,建立分层的薪酬等级,在薪酬中分类进行评定与管理,形成不同层面与水平的绩效工资体系,从而实现公平与激励的双向目的。
(四)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结合学院当前或今后发展的需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科所需的胜任力素质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再将个体与胜任力模型中差异较大的要素列为教师培训最具针对性的关键内容,制定能力素质培养计划,使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实际需要,提升培训效果。
(五)在教师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结合学院或教学系部的组织环境等因素,以岗位胜任力要素为参照标准,评估教师的胜任力素质,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教师努力开发和提高符合学院发展所需的技能,实现个人发展愿景和学院发展战略之间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辜东莲.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严正,卜安康.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
[4]张志新,赵志群.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22-26.
[5]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