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技工学校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发展趋势
2018-05-14张宏春
张宏春
[摘 要] 回顾了技工学校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技工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技工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技工学校;困境;对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34-02
一、技工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最早的技工学校是在1940年,当时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甘肃山丹县倡议创办的培黎技工学校,通过理论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当时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培养了六七百名的技术人才[1]。1946~1948年,铁路行业在大连、哈尔滨、济南先后创建了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青年技术学校[2]、哈尔滨车辆技工学校、济南机车司机养成所,为本行业培养一线技术人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复活期,需要大批量的技术人才。1953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在五年内,中央工业、农业、林业、运输、邮电、劳动等部门将培养熟练工人92万多人”,并指出:“工人技术学校是培养熟练工人的主要方式之一”。技工教育制度随之建立,行业、企业和各地劳动部门先后创办技工学校。1954年4月,劳动部发布了《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技工学校因此走上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发展之路。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全技工学校数量为2526所,在校生数为323.2万人。
二、技工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师资问题
1.生师比过大
根据颁布的技工学校管理规范,技工学校的生师比标准为20,而事实上大量的技工学校生师比远大于20。对技工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各类技工学校的教学经验表明,实践性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带来的后果是学校只能以理论课程来完成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内容。
技工学校生师比过大的主要是原因办学经费少、人员编制紧和在校生规模大等。所以,从政策层面上讲,应适度增加办学经费、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从学校层面上讲,应适度控制在校生规模,实现将办学指导思想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方向的转变。
2.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要培养出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必须有一支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从加拿大的BCIT了解到,该校专业教师的入门条件是具备5以上的专业经历和相应的实践能力,且每三年专业教师要到相关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一年。而我国的技工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大学,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经验和动力能力较差。技工学校管理规范中虽然对教师到企业锻炼有明确的要求,因为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而停留在纸面上。教汽车的不会修汽车、教机床的不会开机床的问题相当普遍,很多专业教师虽然也取得了各种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真正具有与标准匹配或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之实操能力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
国家和地方除了出台指导性文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外,还应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台具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提高教师入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待遇不高
技工学校教师显然属于教师系列,但令人费解的是,长期以来却难以取得教育系统所发的教师资格证。教育部门主管的高等职业院校甚至中等职业院校早就可以评正高职称,但技工学校却迟迟未设正高。全国范围内,江苏于2006年率先在技工学校设立正高职称,并开始了评审工作,随后仅仅有广西等少数省份实行,名额控制相当严格。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省份未设正高。
可喜的是,2017年11月7日,人社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给广大技工学校教师带来了希望,但还需要各地方能将其“落地生根”。
(二)学生问题
1.生源质量持续走低,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
技工学校经历了从20多年前计划招生、国家分配到自主招生、推荐就业的转变。在生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技工学校入学门槛已然不在。从多所学校对入学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来看,数年来技工生源的文化基础呈稳定下降趋势。除了文化基础之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也持续下降。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虽然也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但用人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表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团队合作精神、热爱劳动的品质都有与单位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德育教育、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课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学徒制是极其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虽然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缺少实施的条件,但也给广大技工学校指出了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道路。
2.毕业生待遇偏低
长期以来,在学历种类中有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学历证书似乎未纳入教育部门认可的范围。在很多表格填报的下拉选项中,无法找到技工学校选项。因为没有被认可的学历,在各类招考、技术职称评审中受到限制,也无法在人才市场存放档案。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按照中专、大专、本科来确定薪酬。上述问题直接导致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也进一步导致人们就读技工学校、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热情下降。
在当前我国一线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出台相应的政策,取消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提高技工学校毕业生及广大技术工人的待遇,对我国一线技术人才队伍的形成和我国经济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办学经费问题
要培养一流的技工,就需要庞大的实习教学资源。实习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等。而且,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消耗较大。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技工学校生均經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总体办学经费仍然难以支撑日益增长的经费需求,致使技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实际需求仍然有相当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
技工学校是所有职业院校中实践性环节教学课时最多的学校,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设施、设备的支撑,以便于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习工位。国家有关部门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技术人才培养经验,加大对技工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技工学校具有充裕的教学资源。
(四)招生问题
招生难几乎是各类技工学校近几年来遇到的普遍性问题。2011年,我国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一度达到430.4万人,但2015年全国技工学校在校生数下降到321.5万人,2016年,在校生数小幅回升至323.2万人。招生困难局面的出现除了与自身的办学能力有关外,还受到总体教育人口下降、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政策、其他职业院校强力竞争等影响。
技工学校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中等职业教育一起纳入教育部门招生体系,相关部门应给所有职业院校提供平等的招生政策和竞争机会。而技工类院校不应片面地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应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学校综合管理水平上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彰显特色,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锻炼、成长、强大,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五)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各地各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取得实质性成果少之又少。学校热情高涨,企业漫不经心,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数年来并未好转。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则更是难上加难。通过什么机制去激起企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成为国家层面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技工类院校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有数据表明:“在2012~2030年期间,我国适龄教育人口呈下降趋势,2021年以后,我国适龄教育人口将下降至8000万以下,2024-2030年,适龄教育人口在7500万左右小幅波动”[3]。
接受高等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国际趋势。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英国59%,法国55%,日本59%。1998年我国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随后高校大规模扩招。2012~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考录取率如下表所示。
②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网。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通化阶段。由此看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适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的趋势下,普通高中升学率和高校升学率必然持续走高,技工类学校要取得办学规模的增长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普通技工学校将面临新一轮的资源整合,以应对招生困难、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佳的局面。整合的方向则是通过重组、合并等手段,加强力量,举办综合能力更强的高级技工学校。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则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四、结束语
技工类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工学校毕业生待遇的相关文件,但技工院校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技工教育工作者包括人社部门的有关人员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有学者提出,进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教育系统管教育,人社系统管鉴定,行业企业管指导,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质量更加有效的管理。这对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有效衔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雨新.陇海铁路与“秦宝工业区”的崛起:1937-1945年[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11.
[2]鹤蜚.大机车[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6.
[3]李硕豪,李文平.2013-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