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2018-05-14戎媛媛
戎媛媛
摘 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提升心理资本的角度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优化: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二要注重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三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心理资本;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1-0013-03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大学生作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也纷纷加入创业创新的行列。然而在大学生创业项目迅速增加的同时,创业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真实成功率仅为 0.3%, 超过70%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五年内就会解散[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失败率高,除了市场客观规律作用外,更多是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缺乏必备的竞争资本所致。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帮扶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有效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创业服务机构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资本: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
创业本身的种种艰辛与困难及其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检验着大学生的全方位素质[2]。创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具备相关的创业知识、足够的创业资金、丰富的社会资源,还需要创业者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各种意外情况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而创业要求大学生创业者具备强大的心理能力与素质,也即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职业决策效能感以及职业倾向[4]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一)心理资本理论
最早对心理资本进行论述的是经济学家戈尔德·史密斯(GoldSmith)和戴瑞缇(Darity)(1997),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趋于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等。2002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塞利格曼将“心理资本”引入心理学研究中,并对心理资本的概念及范围进行了阐述。与传统心理学中侧重分析异常的、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同,心理资本理论旨在引导个体深入认识自身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心理状态,进而使个体不断开发出强大的心理能量。
目前学界广为采纳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卢桑斯(Luthans,2008)[5]對心理资本的界定: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亦采用了此种观点。具体而言,心理资本理论中所概括的积极心理状态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self-eficacy)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optimism);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hope);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最终克服困境(韧性resilience)。
(二)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1.心理资本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内驱力
心理资本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内在驱动力量,反映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的意愿水平,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在特定的情景里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信念。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具备更强的独立意识与独立精神,勇于接受挑战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项,同时也体现出更强烈的成就动机。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大学生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其在创业项目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拥有较高心理资本的大学生会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也坚信通过创业能够收获到其它途径不能得到的心理满足或物质满足,因而,创业成功的愿景对其充满了吸引力,并会促使其将创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
2.心理资本是直面创业挑战的坚实后盾
创业本身是一种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活动,其市场与社会认可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随着创业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积累起来,在此期间会遭遇各种复杂问题与挑战,也考验着创业者的坚持与韧性。安(Ann)和瑞德(Reed)等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认识到:“韧性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可以通过这种机制来适应当前的困境,激发前进动力”。具体而言,韧性的心理机制中又包含心理康复能力和心理超越能力两个方面,心理康复能力是指个体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承受住挫折与打击,并能够很快复原,调整好心理平衡;而心理超越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承受高责任、高成就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能调整好心态完成目标。
大学生创业者们往往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应对创业挫折的心理准备,因而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表现出痛苦迷茫甚至是逃避放弃,很多创业项目死于“黎明前的黑暗”。为此,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努力提升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风险认知能力与心理韧性,积累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从而提升创业活动的质量与创业成功率。
3.创业团队聚力共赢离不开稳定的心理资本
创业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完成,需要搭建团队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多种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的效能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上,也表现在团体层面上。在创业过程中,一个融洽的团队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取得更高的市场绩效,而一些创业失利的大学生团队正是忽视了这一关键资本。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由“90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构成,他们普遍个性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突出、缺乏团队精神,有些大学生参加创业团队仅凭一时兴起,完全没有团队责任意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稍有不满便拂袖而去;有些团队人际关系紧张,团队成员甚至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欢而散;还有一些团队存在分工与合作问题,团队成员自我约束力差、效率低下,团队管理成本高、形同散沙。因而在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时,应着力培养团队的积极心理能量,形成心理合力,并不断积聚团队心理资本进而转化为团队稳定的竞争优势,最终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为了使大学生创业者获得独特以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高校创业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去获取、保持并提高其心理资本。
(一)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是塑造乐观心态。乐观是对事物进行积极归因的一种良好心理状态,即将成功与顺利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素质、能力等内部因素,而将失败与不顺的事件归因于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创业教育应该多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迎接创业挑战,面对挫折能够以科学、积极的归因方式看待问题;二是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替代、补偿和幽默行为等。当创业目标受挫或者遭遇尴尬处境时,创业者会在紧张与压力之下产生强烈心理冲突,创业者的自信品质也会因此受损。此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往往能创造性地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从而有效恢复自信水平;三是提高其心理韧性。在创业教育中要注重培育、塑造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见挫折逆境时能调整心态,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在取得成功时也能调整心态,敢于面对更大的挑战。
(二)努力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能否参与创业活动,与其对创业活动的认知和态度密切相关,更与其创业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就无法产生强烈的创业意愿,创业行为也就无法发生。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导师们要善于发现创业者优势所在,灵活运用评价策略,调动每个大学生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使其相信只要准备充分,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者们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成功体验激发自我效能。这是开发大学生们自我效能感的最直接的方法,即在创业教育培训中釆用仿真实训、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让大学生创业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建立合理目标。即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设置的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有挑战性的但又可实现的。另外還应将目标分解为一些小的、易实现的子目标,以增强大学生创业者的任务控制感和目标承诺感;三是积极反馈和有效暗示。即通过大学生信赖、尊敬的人的评价、暗示或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的一些积极反馈,帮助大学生们增强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创业导师还可以通过分享背景相似的人通过持续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案例,给大学生创业者们树立模型化的效仿对象,以提升其信心与希望水平。
(三)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
创业团队的聚力共赢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而团队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性资源,能够给团队带来持续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个人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是创业团队形成的主要原因[6]。大量研究表明,团队心理资本对团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于兆良认为团队心理资本主要包括团体效能感、共同愿景、团队信任和团队合作等四项核心要素[7],强调团队成员间通过良好的交流互动而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与一致的奋斗目标。
高校创业教育中应该从团体效能、共同愿景、信任和合作等要素入手,关注团队心理资本的培养问题。在创业教育中首先要构建包容开放的团队交流模式,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客观地评价自己与团队成员;其次要通过有效激励使成员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付出和团队的回报,实现个体与团队的良性互动;最后要注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任与沟通机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凝聚团队力量,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团队效能。创业导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模拟创业团队的活动,如调研、项目抉择、撰写任务书、议价谈判等使团队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起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
三、结语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有意识地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为从根本上打造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充分挖掘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潜能、提升其心理资本,以期为大学生创业者积累更加有利的创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凤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2):82-84.
[2]张红芳,吴威,杨畅宇.论心理资本的维度与作用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2009(11):52-56.
[3]唐家林.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7):1105-1108.
[4]张轩辉,余红娥.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 (08):73-74.
[5]张红丽,胡成林.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创业团队构建与开发[J].新疆财经,2014(06):21-28.
[6]陈飞,王安民.创业团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与管理,2012(05):74-77.
[7]于兆良,孙武斌.团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0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