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诠释
2018-05-14管红兵
管红兵
摘 要:文章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指向,阐述了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被作为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4-0102-04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说创新是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而创新元素的制造和实现,最终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即创新教育。从创新角度看,必须把创新赋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只有把创新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支持国家創新战略的发展。创业是相对守业而言,创业是指利用个人知识技能,以创造性的思维开辟出新的工作途径,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并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应该肯定,创业是对现有条件的突破和创新,是不被现实所困囿的努力突破,可以说是对人发展的不断创造和创新。
创新和创业之间有着超越字面内容之外的密切联系: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基础,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决定其创业能否有更广的发展;创业则又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价值体现,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而从人才培养的长远意义来看,更应当注重人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内容而被提出,既要把创新内容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向,又开展必要的创业内容教育,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被定义为面向群体,全面覆盖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素质教育。
二、我国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同国外成熟的创新创业理念相比,我国高校虽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向行业发展的工程类专业,在寻找适合自身专业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困惑。
(一)创新创业教育同质化问题突出,专业结合度不高
工程类专业和人文经管类专业相比,有明显的专业区分度,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基于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实施,紧密融合专业教育同步施教、同向育人。就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专业教育虽然有严密的培养体系,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却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化的课程安排;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同质化明显,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既脱离了专业背景,也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引导功能不强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构成情况看,主要是由从事思政教学的教师、辅导员或是一些行管人员,很少有专业课教师来承担这样的课程。这主要是因为许多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真正重视起来,在安排课程时也是把创新创业课程视为选修课,一般会集中授课,多采用周末或晚间合班上课。其次,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专业课程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许多年轻教师没有实践经历,很难驾驭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训练。
(三)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实施简单,载体创新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中所要达到的思维入脑、理念入心和能力入手的效果,需要遵循系统的、递进式的规律而逐步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企图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就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好。即使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大班教学、集中在某一学期授课,或是举办几场只由少数学生参与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基于这种创业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轻视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重创业、轻创新的现象,也缺乏灵活多变的方式。如何有效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何丰富教学素材,如何贴近专业实际,正成为影响创新创业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诠释
工程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培养方向方面都有别于人文经管类专业,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面也有其具体的要求。
(一)立足专业,做好课程体系协调统一
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专业基本定位,突出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始终立足专业教育,做好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工程类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专业教育开展,既要强调专业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应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和专业教育对接与融合。那种单纯培养人的商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方式,是不能完全适用于工程类专业的。工程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依托工程类专业背景构建,以提升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实现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作用方面的有机互补,从不同方面产生教育效果,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对接上,把创新创业教育按阶段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接受层次,将创新创业课程以阶段化模块的方式对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低年级,主要侧重于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创新创业案例方面的教学,学生通过接受创新创业基本理论,了解创新创业对自身成长的要求。通过讲授一些创新和创业成功的案例,帮助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中年级,则主要以专业课程中嵌入必要的创新实践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该阶段,通过两个渠道实施创新实践教学,一是将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二是实施创新实践训练单元,增进创新创业的实效果。高年级,主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在学生中开设创业指导教育,教授其创业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创业准备。
(二)创设方法,强化专业项目实践训练
在创新创业教学中,除了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创业创新方面的通识课程或基础课程外,在中高年级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在对本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体系分析后,提出在专业教学中实施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单元,在这些单元中,引入创新创业考核目标,对接专业实践内容,发展创新创业能力(见表1)。
(三)以赛促学,推进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从国内举办的各类专业性质的技能大赛看,所设置的比赛内容都是以学生步入岗位后的实际问题解决为主。通过此类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发挥以赛促学的积极效果,有助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以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为例,我们发现,以往的识图教学基本上是以抄图、绘图为主,很难应对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的。从技能大赛的价值表现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目标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危机意识以及挑战自我、创新进步的品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形成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增强学习自信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品质。
(四)培育师资,做好导师引导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要积极鼓励年轻、富有激情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逐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一方面可以灵活把握创新创业知识同专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进一步融合贯通;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自身也要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创新项目,把握考核标准,发挥好创新创业导师的引导作用。
(五)创新载体,融入技术创新
BIM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也是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体现,BIM技术作为当前重要的信息化手段,技术本身充满了创新成分。BIM技术的创新性体现在:BIM技术改变了工程造价常规传统的工作方式,BIM技术的产生,使得工程造价行业不再是图纸+计算器的行业特征,工程造价人员通过建立带有信息的建筑模型,便可以获得建筑的工程量信息、生产成本信息等,这种工作方式把原来作为重点的算量工作解脱出来,造价的工作重点变成了对模型的有效运用和造价的控制管理。其次,模型的建立是对图纸的再加工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建模工作,实现了建筑物由单板的图纸变成了可视化极强、富于内容的虚拟实体,实体附属的信息可以根据工作的目的和方向被灵活取用。因此,从创新角度来讲,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把创新创业元素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而BIM技术正迎合和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需要。一是通过对BIM的建模及应用,培养数据信息的获取、选择和再造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是培养信息的传递和成果共享能力;三是培养形成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见表2)。
在施工管理课程、计量计价课程、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引入BIM技术,应用BIM技术解决上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结合问题,培养学生面对真实项目、综合应用的工程职业能力。
(六)重视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由于工程类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解决工程问题提供专业支持,而科研创新是解决工程问题,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学生有条件地开展科研活动,不仅能扩充现有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组建教师科研创新指导队伍、在学生中成立创新科研兴趣小组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吴秀林.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尹秀兰,王瑞锋.技能大赛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6).
[3]吴国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