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运用分析

2018-05-14何发明武小伟

课外语文·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文学作品阅读

何发明 武小伟

【摘要】关于新课标形势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读文学经典,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一步使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更好结合,如何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结合,是每一位老师需用心研读的重点。

【关键词】阅读;文学作品;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新课标同样要求所选课程内容,应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要做到文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所以,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讲授文学经典,是语文教师应该潜心关注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上好探究课。

一、选好讨论话题,寻找探究入口

有一个好的话题,就是一堂课有了灵魂,围绕一个目标,才可能使思维集中,才能使灵感发散。“阅读想象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随意行为,而是目的性很强的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活动”。 所以,上课之前,老师应精心准备这节课讨论的话题。所选话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既要顾及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又要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不能随手拈来,草草收场。我觉得提前给出本节课讨论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翻资料寻求答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在 《归园田居》一课的讲授中,我把四个问题抛给大家,成为这节课探究的主题,那就是诗人陶渊明关于“归隐”的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缘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既能体悟诗的文学性,把握陶渊明“隐”的特点,又能进入理性思考。

二、师生角色定位,摒弃形式,突现主体

任何一节讨论课的主体都是学生,探究的主体也应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学习或合作是一种展开讨论的常用形式。老师做好情景预设之后,这一节课就应该是学生的展示舞台。“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为了不流于形式,只讲热闹,我在每个讨论之前,要求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如在讲授《祝福》一课时,让学生分为三个组,每个组的同学分别扮演一类角色,这样一来,第一组同学就作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第二组是替第一组同学说话的辩护律师,第三组同学则是最终裁决的法官。整个一节课,就成了一个模拟法庭审案的过程。学生很投入,被指为凶手的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众人和“我”都先介绍自己和祥林嫂的关系,然后说出自己的主要行为,接着法官举出一些被指杀害祥林嫂的理由,再由律师组的同学为被告辩护,最后法官总结陈词。

整堂课气氛很热烈,但不流于形式。学生通过寻找谁是凶手的过程,得到宗法社会才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结论。整堂课老师都没有站出来公布早已拟定好的答案,而是一直藏在幕后,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得到了实在的体验、感悟,进行了理智的思辨,经历了认知上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三、学生参与讨论课的方式多样化

讨论课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更不是满堂闹,讨论也并非一堂课的唯一模式,只是主要模式,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形式不是单一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学生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知识,但也要关注别人的经验”。需要讲时,老师就必须讲;要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需要师生问答和教师点拨的,就要有问有答;确实需要讨论后才能解决的,一定要给出时间讨论;有些需要独立思考的东西,就不要发动学生讨论了;需要学生由内心感受、领悟内化的,又要求给学生一个沉静的氛围,如在《琵琶行》一课的讲授中,让学生讨论完音乐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一首琵琶曲,音乐欣赏完,我就让大家静静地品味文章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心得。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需要细细品味。到讲话剧时,需要学生演的还是要求学生去演。

四、探讨研究的前提是诵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即“美文要有美读”。如果没有理解文章,没有熟透文章,那么讨论就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我们讲《孔雀东南飞》时,提出了一个探讨话题——刘兰芝的真实年龄。如果不熟悉课本,就无法得知刘兰芝被遣时的大致年龄。我们还分析了刘兰芝被遣的原因,讲这一点时,一些学生给出了种种假设,但若不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去猜测,恐怕也会赔笑大方。

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没有文本阅读为依据,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解读;没有文学积淀,也无法读出其文学价值,无法读出民族精神。

五、評价要中肯,小结要精练,避免喧宾夺主

以前老师课堂最后的评价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不置可否、一概赞赏、草草了事等。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否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若讨论交流中出现谬误,认识偏颇,老师不加以纠正,学生就不会得到提高。另外,解读文本本身是对原著的一次再创造。“但是你要记得,你所留意的与反映出来的是另外一些东西,而不是故事或诗的本身。”教师不可对学生或原著草草定论。

总之,关于新课标形势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读文学经典,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一步使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更好结合,如何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结合,是每一位老师需用心研读的重点。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究式阅读对中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研究”中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1725152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文学作品阅读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