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名师语文课堂,探寻阅读教学实效
2018-05-14李晓华
李晓华
【摘要】名师的语文教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范式。本文以于永正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反观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从预习检查、整体感知、聚焦语段、教师范读、创设情境五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名师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名师的课堂教学常常令人陶醉,其教学设计匠心独运,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如何汲取名师课堂精髓,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一线教师必须花时间去领悟、去研究。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云流水,扎实丰厚,字词句段,听说读写,步步到位,层层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范式。本文以于永正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反观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预习检查,扎实高效
《我和祖父的园子》虽然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但于老师也落实检查字词、书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抓住重难点,对生僻字和易错字进行检查。如“帽”字的默写检查,于老师渗透了汉字学的知识,右上角不是日,而是两横都不封口的帽子的形状。他遗憾地总结到:在他所有开过课的班级中,没有一个班的孩子是全写对这个字的,甚至很多班级都错一大半。
反思我们的识字教学,经常是一个一个字读字音、记字形、组词,生怕漏了一个没讲过。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已经认识这个字了,我们还讲怎么记这个字。写字教学时,通常要把字的笔画念一遍,其实有时也是多余的。“冒”其实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就要求会写,为什么到五年级学生还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呢?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抓住重难点讲透彻,引导学生记住难写易错的字,并不断复习巩固,才能事半功倍。
在检查读文这一步时,于老师的建议是:如果没有人听课,就扎扎实实地一个一个指名分段读,让全部学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然后再让部分学生做到有感情地读。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即使没有老师听课,也很难做到照顾那些基础薄弱、语感差的学生,为了教学进度,老师们常常只是指名几个同学读,通常还是中等或优等生,以至于一些学生总是混着往前走,甚至连预习都草草了事,久而久之,语言的悟性越来越差。于老师的建议源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
二、整体感知,拓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要善于投石激浪,点出疑惑,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于老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概括归纳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环节他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会回答。他一再提醒学生心要静,沉住气,先思考再发言,会思考的同学才能说好话。
于老师问:“你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当学生凭借记忆回答出课文中的几个景物时,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最后,交流总结:我走进园子,看到了动物、植物、祖父和“我”以及他们的趣事。他再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合起来都叫什么?终于有学生回答:“我走进园子,看到了许多事物。”然后,于老师还不满足于此,又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回合的表达。师生对话交流:你看到了哪些事物?你看到了哪些动物?他提示学生三个以上的动物后面要加等。刚开始,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最后,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却切切实实得到了提高。
反观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在整体感知质疑提问时,有多少问题是明知故问的,或者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老师还在问。提问的含金量不足造成了课堂上小手林立的繁荣局面,也扼杀了孩子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像于老师这样有目标有方法的质疑才是有效的质疑。
三、聚焦语段,一课一得
一节课可教的内容很多,但教什么可以看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单就《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景物描写就很有特色,句子用了拟人手法,还有一个句式“愿意……就”,完全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但于老师只选择一个点——对话描写,目的是力图体现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理念,体会对话描写的情趣,进行语言迁移训练,用对话描写讲自己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他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习段落中语言描写富有情趣;学习如何运用对话对一件事做细致地描写;学习对话要分段写的语言形式。
崔峦老师说过:“每一篇文章抓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慢慢地,学生掌握的写法就会多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选取重点时,以落实语言文字学习为主要依据,选准教学的核心价值,善于并敢于对教材整合、取舍。抓大放小,力求做到一课一得,抓实抓透,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教师范读,事半功倍
于老师说:“语感主要来自于读,特别是朗读。”教师自己的朗读功底非常重要。教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可能有多高。在范读课文、渲染情境、过渡语言、评价学生的诸多环节中,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朗读艺术对学生的感染。于老师还说过:“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课堂上,他和班里同学推荐的朗读能手进行比赛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领略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的朗读。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一些教师经常请班级朗读水平好的学生做榜样,让全班同学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但是自己却没勇气入情入境地朗讀示范,这样的朗读教学未免令学生隔靴搔痒。拥有高超的朗读水平是名师的一门绝技,也是一线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五、善创情境,妙趣横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阅读教学要善创情境。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通常有配乐、图片、想象、表演等。
于永正老师的师生表演读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他70多岁高龄,却拥有一颗真挚的童心。他首先自己当爷爷,请一位朗读最好的女生当“我”,来读对话描写,然后还交换角色自己当小作者,让学生当爷爷来读,置身于课文情境,带着动作表情表演,教会学生读书要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语气,不做作,从而把文字变成画面,体会到对话描写中的情趣。
当我们指导学生品味句段时,如何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自己先要有语言文字的悟性,这需要我们研读文本,努力做到语文学习是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会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在创设情境中体会情感,在创设情境中学习语言,从而避免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没有情感的朗读,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得富有灵气,使课堂妙趣横生。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语文”二字上,名师的课堂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有着独到之处,这源于他们高超的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是他们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我们只有认真领悟其教学智慧的真谛,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发挥,才能不断提升教学专业素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