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2018-05-14殷小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熵值法城市化

殷小菲

[摘要]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在综合测度1990~2012年间江苏省各系统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大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增幅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演变特征;(2)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城市化导向型和空间城市化导向型相互转变的过程;(3)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现出与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的阶段性特征。可见,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政策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内,政府部门将城市化发展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规划领域和学术界将城市化作为衡量一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片面强调推进城市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而城市化水平的客观、科学测度以及怎样指引城市化道路是当前亟需深究的问题,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虽然中国城市化研究比较系统、全面,涉及到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时空演变格局、空间分异、作用肌理、耦合协调及其定量测度等方面,但城市化研究仍有可拓的方面值得深究。如在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研究中,目前关注最多的是城市化与外部因素的协调性,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农地非农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城市化内在协调性研究不多。另外,在以往的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中,学者们往往采用单一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而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三者内在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指标。因此,用单一的人口城市化来衡量过于片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化的真实水平。

2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据此将城市化归纳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

人口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和过程,表征为城镇人口规模、密度、人口从业结构的变化,包括以下指标:①城镇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程度;②城镇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③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反映的是地区劳动人口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④城市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经济城市化是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二产、三产转移的过程,是非农业经济要素在城市的流动与集聚,包括以下指标:①地区工业总产值,反映一个地区的综合竟争实力;②人均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③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是城市工业化发展的水平的表现;④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城市的生产制造能力、社会服务功能及职业结构等相关方面;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征一个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

空间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载体,是人口、经济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主要是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城市生活方式和质量,以及地域景观的城市化反映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包括以下指标:①建成区面积,反映一个市的城市化区域的大小;②人均建成区面积,间接反映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反映了整体的绿化状况;④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农村在转化为城市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大量道路的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的,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交通设施情况;⑤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

3     研究方法和模型

3.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⑴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见公式①);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负向指标计算方法(见公式②)。

考虑到标准化后,会出现“0”值,为了使计算信息熵中的对数取值有意义,文中将标准化后数据整体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即。

⑵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⑶指标信息熵的计算:,令k=,有0                                                                           (公式④)

⑷信息熵冗余度的計算:                           (公式⑤)

⑸指标的权重:                                     (公式⑥)

⑹单指标评价得分:                                (公式⑦)

⑺第i个年份的综合水平得分:            (公式⑧)

式中为第i个年份第j项指标值,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为标准化值,其中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

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对江苏省1990~2012年14项指标的182个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所在就是各系统内部各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强弱的一种度量。“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度是反映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的程度。

具体的耦合度模型为:

其中为耦合度,在[0,1]之间,越趋向于1,表示各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结构;越趋向于0,表示各系统间越无关,趋于无序状态。表示各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

本文中n=3,因此耦合度为:

由于耦合度只能说明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无法反映三者之间实际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模型来表征三者之间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相互之间的整体效益或水平,为待定参数。为判别城市化各阶段的发展特征,一般可以将其耦合的过程划分为低度耦合阶段(、颉颃阶段、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同时依据协调度系数,本文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确定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将其耦合协调度划分为9个等级(见表2)。

4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自城市化战略被确立为江苏五大主战略之一以来,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故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耦合协调性分析更具代表性。本文的指标数据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编制的1991~2013年度《江苏统计年鑒》,部分数据是经过计算和处理得到的。

5    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综合水平

分析

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1指标权重的排序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1    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人口比重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余依次是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这就表明,随着江苏省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相对自由,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就地转移”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由 “兼业型”变为“专业型”为主,在1990~2012年间,全省暂住人口总量不断大幅上升。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因此,江苏省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张。从江苏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静态水平来看,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已成为就业的主体,表现为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增加。由于农民工或进城求学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不明显。

5.1.2    经济城市化中除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人均工业总产值比重最高外,其余的均相当,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江苏省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虽然由1990年的74.9%逐渐递增到2012年的93.7%,但主要的增长阶段集中在1990~2000,增加12.9%,2006~2012年期间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江苏省经济城市化过程中的非农产值对经济的贡献率基本已经达到顶峰;而人均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937.11元/人增加到2012年的30187.54 元/人,年均以1.6倍的速度增长,说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仍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现阶段主要是经济的总量规模及结构状况变化,从经济规模来看,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在1998年始就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4年实现了万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

5.1.3    空间城市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台数,其余依次为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建成区面积、人均建成区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1990~2012年期间,江苏省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台数由3.6增加到11.3,表明江苏省交通结构状况良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江苏省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措施是分不开的。另外建成区面积和人均建成区面积的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重最低,说明江苏省空间城市化是偏重于土地资源开发、城市土地扩张的城市化建设过程,忽视了对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要实现“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林水一体、路林相连”的城市绿化新格局还有待采取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措施。

5.2    城市化水平特征分析

根据公式⑦、公式⑧,计算得到1990~2012年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得分(见图1、表3)。

从整体上来看,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大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见图1)。1990~2012年,人口城市化增幅为71.60%,经济城市化增幅为99.89%;空间城市化增幅为98.57%;综合城市化增幅为90.79%。据此可以得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增幅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演变特征,其中空间城市化的增幅与经济城市化的增幅相差不大。这在一方面表明江苏省城市化是以经济导向性为主,空间与人口城市化同步发展,整个城市化过程是日趋合理、协调的;但另一方面江苏省的空间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位序变化说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城市规模扩张、土地资源消耗量大是其一大特点。从中也可以看出,江苏省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增幅明显高于人口城市化,且人口城市化在江苏省所占比重逐渐缓慢下降,意味着经济城市化拉动人口就业,实现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见表3)。

分阶段来看,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水平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见表3):从各子系统的贡献率来看,1990~1992年间,主要为经济城市化,所占比重最大;1993~2010年间,空间城市化占据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略微高于经济城市化;2011~2012年间,又归属于经济导向型城市化。从各子系统年均增幅来看,1990~1999年间,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阶段;2000~2009年间为加速发展阶段;2010~2012年间三者又变得发展缓慢。由此表明,经济增长、城市规模扩张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驱动力,在两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从而实现高效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有序合理的空间开发利用形式的城市化。

6    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协调性分析

运用表3的数据和公式⑨、⑩、?,结合表2耦合协调度的分类,得出1990~2012年间江苏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间的耦合协调度和所处阶段(见表4)。

整体来看,江苏省1990~2012年间“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不断完善的趋势,都由颉颃阶段过渡到磨合阶段,其中“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最快,其他三个增长趋势缓慢、发展速度大体一致(见图1)。

分阶段来看,“人口—经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在1990~2005年间,处于颉颃阶段、濒临失调,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吸引了外来学子前来求学,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外来学子想留城工作比较复杂和困难,致使经济发展在2003年以前发展相对稳定,二者耦合协调度在1990~2005年间增长缓慢;二者在2006~2012年间处于磨合阶段、勉强协调,2003年,江苏省进行户籍制度重大改革,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使得农民可从事就业岗位增多,农民由“兼业型”逐渐转化为“专业型”,表现为二者协调度在2006~2012年处于相对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和求学人员的主体流动性比较强,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人口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而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从而空间城市化总体上升速度高于人口城市化,从而“人口—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在1990~2004年间,处于颉颃阶段、濒临失调;2005年,江苏省高举节约集约用地的旗帜,针对房地产进行了宏观调控,促使空間城市化的发展放缓,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进入了磨合阶段、勉强协调。

1990~2002年间,江苏省经济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经济城市化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经济的发展促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空间城市化的缓慢增长,反过来空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土地资源对经济的积极作用还没有表现出来,因此“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处于颉颃阶段、濒临失调,二者表现出相对缓慢的增长趋势;在2003~2012年间,江苏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江苏省大规模地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这就为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提供了支撑条件,二者耦合协调度加速增长,处于磨合阶段、勉强协调。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由的1990年的0.4698增长到2012年的0.7575,年均增幅0.0266,上升速度较快。1990~1994年间,受到国家宏观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正由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低,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小,城市化进程趋缓,耦合协调度处于颉颃阶段、濒临失调;1995~2003年间,江苏城市化、工业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此过程中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省人均GDP和就业人口在全行业比例逐年增加,由此,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入磨合阶段、勉强协调;2004~2008年间,二、三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的改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人口的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整个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另外,随着江苏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江苏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因此,这期间三者耦合协调度发展为磨合阶段、初级协调;2009~2012年间,城市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随着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城市的集聚,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提高,表现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中级协调。

城市化耦合协调度

7    结论与展望

城市化是一国综合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测度指标之一,其内在协调与否关系到国家国际地位和国民生计问题。本文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角度,分析了1990~2012年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和耦合协调度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处于高速增长期,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城镇人口的持续大规模增长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镇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使得城市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美化绿化取得成效,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表现为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导向型城市化和空间导向型城市化相互演变的过程,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由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甚至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转变。

当然,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是一直滞后于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的,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不匹配的程度较为严重,而人又是城市化的行为主体,因此,江苏省今后的城市化之路要以人口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核心。必须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就业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对人口的吸引拉动作用,同时,应强化节约集约的发展理念,尽量减少城镇规模扩张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实现人口、经济、空间的同步协调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测度及其内在耦合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城市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概念,还涉及到生态、文明、景观等多个方面。本文只是以江苏省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初步研究的框架,至于指标体系的完善、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和作用机理、以及各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和耦合协调性在空间上内在规律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启成.城市化与城市质量[J].现代城市研究,2001,8(03):18-22.

[2]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387-398.

[3] 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4] 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2):256-260.

[5] 耿海清,陈帆,詹存卫等.<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6]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7] 吴铮争,宋金平,王晓霞等.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2):285-293.

[8]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30-535.

[9] 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J].科技导报,2005,23(2):48-51.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6-112.

[11] 许君燕.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9-933.

[12]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387-398.

[13] 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14]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等.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4):450-457.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熵值法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