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7-01-17李振丽李晓东
李振丽+李晓东
【摘要】本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以耦合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模型和计算方法,对2014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具有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石河子、昌吉的经济发展,产生“同城效应”,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呈勉强协调状态;阿勒泰、塔城、伊犁州等北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由高到低呈阶梯式分布、差异较大;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居中,呈轻度失调状态;哈密、吐鲁番等东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呈现“过道效应”。
【关键词】新疆;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6.011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凸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愈发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区域经济水平等方面[1],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反支撑作用则缺乏深入研究。事实上,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关系。忽略两者关系的相互作用,必然会造成对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之间真实关系的认识产生偏差。基于此,本文在了解新疆区域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相互协调的内在机理,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为新疆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1.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方面,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旅游业的消费结构是跨产业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2]。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游客聚集到消费聚集,由传统旅游产业到泛旅游产业融合,由泛旅游产业融合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三层次递进过程[3]。在递进过程中,旅游产业带来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区域平衡效应等一系列的经济效应[4],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产业层面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形象提升等各方面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刺激旅游消费,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旅游竞争力,从而为旅游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就游客层面来说,经济的发展满足了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条件,促使居民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更多休闲的时间并产生旅游的动机。
2.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内涵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一种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5]。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者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指标[6]。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协调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趋势,是评价协调状态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7]。本研究把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作为两个相互耦合的系统,构建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和模型,定量测度和分析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与协调程度。
二、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选取的客观性、系统性、核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新疆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其中,区域经济综合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旅游产业综合指标体系由7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旅行社数、星级宾馆数、A级景区数。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4)》、《新疆旅游统计年鉴(2014)》、新疆各地州市的统计局官方网站以及旅游局官方网站。
2.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计算方法
公式中,C表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C∈[0,1],C值的大小决定了系统之间耦合水平的高低。C=0时,系统之间处于一种无关状态,系统将呈现一种无序发展的态势,由于本研究只涉及两个系统,因此本研究取K=2。
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 、 为待定参数, 表示区域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 表示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1。由于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协调促进是不对等的,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一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旅游产业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本研究中给予 =0.6, =0.4。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等级进行划分(见表1)。
三、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公式(1)、(2)得出2014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计算得出二者的协调度(C)、综合评价指数(T)以及耦合协调度(D)。根据下表(表2)的计算结果得知,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六种类型:
1.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初级协调发展地区
这一类型的地区有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省会城市,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中心,同时也是新疆的旅游集散地。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但面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乌鲁木齐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和核心旅游产品。因此,目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石河子市是新疆著名的兵团城市,以红色旅游为主,军垦文化十分丰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但相比新疆多数地区,无论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度还是经济水平的发达度并不是十分突出,然而其耦合协调水平位居新疆各地州市第二,与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和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2.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勉强协调发展地区
该类型仅包括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是新疆唯一拥有两个国家5A级景区的地区,现已打造出喀纳斯景区和可可托海景区两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名胜景区。可以说,旅游产业是阿勒泰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地处新疆最北端,其旅游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和交通限制。
3.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濒临失调地区
该类型仅包括伊犁州直属地区。伊犁州虽然具有资源和交通优势,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全面开放,但伊犁州直属地区的景区品牌知名度远不及国内其它替代产品,尚不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其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的改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15个地州市中排名第8位。
4.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轻度失调地区
该类型包括吐鲁番地区以及部分南疆地区。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东疆、南疆、北疆的交通枢纽,但在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和效益上却呈现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与新疆最早起步的旅游区形象严重不符。由于其经济长期以农业占优势,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都属于新疆的南疆,南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在南疆体现的淋漓尽致。近年来,南疆经济在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稳步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稳定问题,出于旅游安全考虑,大多数内地乃至国外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南疆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是推动南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5.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度失调地区
该类型包括哈密、塔城两个地区。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地区以发展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但工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有限,并且旅游产业开发程度不深,未能把握住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契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呈现出“过道效应”。塔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农牧业为主,重点工业项目少,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尚不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旅游吸引力较弱,落后的旅游产业与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相互支撑。
6.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地区
该类型包括克拉玛依、博州和克州。克拉玛依作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重工业对克拉玛依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相比,旅游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发展水平都有待提高。博州和克州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排在第14、15位,缺乏区域经济支撑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相矛盾,旅游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被落后且与之不和谐的区域经济所制约。在这种形势下,首要问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和提升博州和克州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文章定量分析表明: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乌鲁木齐市具有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石河子、昌吉的发展,从而产生“同城效应”,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呈勉强协调状态;阿勒泰、塔城、伊犁州等北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由高到低呈阶梯式分布、差异较大;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居中,呈轻度失调状态;哈密、吐鲁番等东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呈现“过道效应”。总体来说,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普遍呈现偏低水平,北高南低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因此,不同地区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及现有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旅游与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新疆省域内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反哺支持力度,实现“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推动旅游发展”的协调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新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本研究仅对2014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对新疆旅游与经济发展纵深方向的耦合协调演化趋势研究以及新疆与全国其他省份间的横向比较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刘长生,简玉峰.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J]. 旅游科学,2008,05:23-32.
[2]曾国军,蔡建东.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 旅游学刊,2012,05:23-31.
[3]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5,06:868-872.
[4]刘定惠,杨永春.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 特区经济,2011,06: 188-190.
[5] Vefie L. The Penguin Directory of Phys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6]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17.
[7]生延超,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2009,08:23-29.
[8]方法林,金丽娇,张岳军. 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19-125.
[9]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 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