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2016-03-18夏绪梅王凯萍
夏绪梅++王凯萍
摘 要:论文构建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了我国31个地区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依次递减趋势,且大部分地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发展滞后于创造能力,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知识产权的创造是保护存在的基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据相关统计数据,制约我国当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系统与保护系统二者间的衔接不畅。现有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建立对知识产权的评价体系,而对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协调评价的实证分析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种能力进行了耦合评价。
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机理
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知识产权的两个子系统,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即专利、商标和著作;创新成果经过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资本化转化为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价值通过申请、授权和维权得到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的保护。简而言之,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了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知识产权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否协调。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两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放大效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耦合关系,如图所示。
图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关系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了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评价模型
1.耦合度模型
设变量u1为知识产权创造系统的序参量,变量u2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序参量,u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xij(i=1,2;j=1,2......n)。Aij,Bij是系统序参量的上、下限值。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对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uij可表示为:
其中,耦合度值C∈[0,1]。当C=1时,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度最大,说明两者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
2.耦合协调度模型
当两个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取值都较低且得分相近时,使用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本文构造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来衡量不同区域两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U1为创造能力的序参量;U2为保护能力的序参量;H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交互耦合协调度。为保证D∈(0,1),必须使H∈(0,1)。α、β为待定系数。
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知识产权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2013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2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2013中国统计年鉴》。
表2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2.结果分析
本文在确定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参数α、β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吸取专家的意见,赋予α=0.6,β=0.4,即综合协调和指数H=0.6U1+0.4U2,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区域耦合协调度对比结果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各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普遍较低。31个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是0.1864(见表2),位于低度协调阶段。
(2)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根据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大小可以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三类:①中度协调类(0.3≤D<0.6)。仅包括东部地区的5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创造能力的激励作用明显,但是耦合发展水平相对来说仍然较低。②低度协调类(0.1≤D<0.3)。包括东部地区的山东、辽宁、天津、福建、河北、海南;中部地区的全部省市以及除西藏以外的西部省市。表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机制不完善,保护能力对创造能力的支持不足。③极度失调类(0≤D<0.1)。只有西部地区的西藏省。表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机制都不完善,两者耦合度很低。
(3)东中西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递减趋势,但也有个别省份表现异常。
参考文献:
[1]单锋.知识产权系统优化论[J].管理世界,2014,(9):182-183.
[2]王永初,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J].华侨大学学报,1999,20(3):273-277.
[3]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4]ILLING WORTH V.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5]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145-149.
作者简介:夏绪梅(1972- ),女,四川遂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安财经学院现代企业管理中心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王凯萍(1989- ),女,河南安阳人,西安财经学院2013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