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家庭有效生计模式问题研究

2018-05-14纪庚王涛代小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

纪庚 王涛 代小县

[摘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来临之际,党中央和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以突破扶贫难点。对于贵州省内由于生态问题导致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环境的人口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同时落实各项具体的生态移民开发项目。基于贵州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的调查研究,剖析移民家庭生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有效生计模式;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生存是人之根本,维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而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的开发也在不断的加深。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研究,最终发现在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致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环境的地区进行人口迁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此种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性。但是,在政府不断地将人口迁移政策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移民家庭生计模式选择、生计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对贵州省生态移民家庭有效生计模式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生态移民作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今后,势必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改善贫困地区生活质量的方式。本文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主要分析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生态移民前后生计资本的对比变化,对现有的生计模式效果进行研究。本文的根本目的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为贵州省今后的生态移民方案进行政策上的建议。第二,填补目前对于生态移民家庭生计模式研究的空白。

1.2.2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自2012年,我国贵州省就已经开始生态移民工程。但是相应的理论建设却仍然存在多处空白,止步于对于生态移民的定义、模式、分类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态移民家庭在移民之后的生计模式选择问题上未有贴切实际的探索。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实地走访等方式实则是对相关研究的理论补充。

现实意义: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贵州省自2012年开始对相关区域的居民进行异地搬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3月,共有60多万人口成功的完成了生态移民。但是,在人口迁移之后,存在搬迁之后的移民家庭如何维持生计。简而言之,缺乏对移民“如何生存?”进行一个更加细微贴切的关怀。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进行调查研究,力图对贵州省今后的生态移民工程提供适当的借鉴。

1.3 理论基础

1.3.1 生态移民。所谓生态移民系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整体迁出的移民。

1.3.2 生计模式。所谓生计模式系指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式,在微观层面上,一个社会的生计模式影响或决定着当地的家庭经济状况,生计模式是人们凭借其赖以谋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人们收入的主要途径。生计模式的选择受到来自自然和社会两种外界环境的影响。

2 指标选取和样本调查的基本情况

2.1 指标选取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生态移民有效生计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不足之处给出相应的建议,所以,本文在进行指标选取时,选取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以及移民安置点周边产业经济链的发展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指标。

2.2 样本调查的基本情况

经过认真查阅资料以及对贵州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了对比,调研团队最终选择遵义川丰乐镇、聚凤仡佬族侗族乡、开阳温泉村为课题调研点。本次调查150户生态移民家庭,涉及调查人数为 559人。被调查人中男性为 77 人,女性 73人,男性占51.3%,女性占49.7%。被调查人的年龄分别集中在41~50岁,51~60岁两个年龄段。本次调研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法。首先,调研团队居住在当地居民(属于生态移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观察他们的日常行动、家庭生计状况,亲身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其次对3个当地村组干部、17个移民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的话题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移民家庭的人口、就业、收入和消费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采用随机入户的抽样方法,对200户生态移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状况、收入、就业、健康、子女教育等问题。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0份。

3 生态移民生计现状

由于生态移民工程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被迁移家庭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经济收入。所以现行生计模式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指标是生态移民前后人们经济收入情况的变化,从而才能界定该种生计模式是否有效。

本文依据三个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生计形态和收入结构将生计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小于家庭总收入的10%),二是本地兼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为家庭收入的 10%~50%),三是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为家庭收入的50%~99%)。

通过表1可以看出聚凤应该归属于本地农业型的生计模式,在所调查家庭中,村民在本地务农的人口数为70人,占总调查家庭人数的51%,丰乐也属于本地农业型的生计模式,占总调查家庭人数的50%。都江同样属于本地农业型的生计模式。

通过表2可以看到生态移民安置点中,人们在进行生态移民以后的主要生计模式为外出打工型生计模式。其中聚凤安置点的外出打工人数为90人,占全部家庭的63.82%。丰乐安置点的外出打工人数为160人,占全部家庭的66.67%。都江安置點的外出打工人数为163人,占全部家庭的66.80%。

经过对比发现,在进行生态移民工程以后,人们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本地农业型生计模式向外出打工型生计模式进行倾斜。

通过表3可以看出,生态移民家庭的总收入,其中聚凤生态移民安置点0~10000元的家庭占40%,10000~20000元的家庭占40%,20000~30000元的家庭占比20%;丰乐生态移民安置点0~10000元的家庭占比12%,10000~20000元的家庭占62%,20000~30000元的家庭占比为6%,3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为20%。都江生态移民安置点0~10000员的家庭占比为8.19%,10000~20000元的家庭占60.65%,20000~30000元的家庭占比为19.67%,3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为14.75%。

通过表4可以发现,生态移民对于搬迁以后生活收入总额的满意程度,其中聚鳳生态移民安置点对于家庭总收入不满意的为16户,占比45.71%;基本满意的为12户,占比34.29%;满意的为6户,占比17.17%;非常满意的为1户,占比2.53%。丰乐生态移民安置点家庭对于总收入的态度不满意的为15户,占比30%;基本满意的为22户,占比44%,满意的为8户,占比16%;非常满意的为5户,占比10%。都江生态移民安置点家庭对于总收入的态度不满意的为21户,占比34.42%;基本满意的为31户,占比50.82%,满意的为7户,占比11.48%;非常满意的为2户,占比3.27%。

4 有效生计模式出现的问题

有效的生计模式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家庭收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使被搬迁的家庭能够脱掉贫困帽子,进一步的达到小康水平。经过分析可知,目前贵州省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有效生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家庭收入水平低,收支不平衡。

通过对于表3的分析可知,贵州省生态移民目前现行的有效生计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虽然已经超过国家贫困家庭补贴标准(人均收入2300元以上),但是距离小康家庭(家庭总收入8万元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搬离原居住地,其生活成本提高,所以导致移民对于目前经济收入的增加幅度的满意度较低。

4.2 家庭资产原始积累不足,搬迁后难以开展新局面。

生态移民家庭的原始积累资产低,大部分的资产是由政府在进行搬迁时给予的补贴。并且村民由于缺少稳定的工作收入以及存款,很难向银行进行贷款,以经营个体经济。进而无法开展发展史的生计模式。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政府需要不断的进行经济扶持才能够勉强维持目前的经济状况。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也没有达到生态移民工程最初的目的——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 有效生计模式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贵州省生态移民家庭有效生计模式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分析,得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对症入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5.1 教育水平低下,缺乏社会生存技能

通过表5可知,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生态移民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除适龄儿童多集中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外,家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大部分为文盲或者小学学历。同时结合表6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家庭主要创收人员也没有接受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再结合本文对于生态移民家庭的实际调研结果可知,生态移民家庭人员学历低、没有相关劳动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很难找到工资较高、社会保障完善、高精技术的工作,绝大部分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度强,可替代性强,从而无法保证其长期的发展。

5.2 安置点周边产业经济薄弱,移民再就业困难

据当地有关干部介绍,我们所调查的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周围都缺乏相应的产业经济规划,政府没有正确积极的引导企业进驻,没有实现由外来企业带动本地经济,从而使移民自己实现脱贫。甚至仍然存在一部分待就业村民,闲置了部分劳动力资源。通过分析可知,即使对村民进行教育和劳动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也必须配合相应的劳动输出点,否则,接受过培训的移民仍然缺乏就业的机会,仍然无法达到一个可观的收入水平。

5.3 资金匮乏,导致难以开展自主性经营

通过表7以及表8可以发现,贵州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家庭的总资产较少,对于没有劳动技能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来说,无法进行自主性经营。同时,由于国家金融机构的借贷条件对于生态移民来说相对苛刻,所以其借贷一般来自民间借贷或者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但是由于民间借贷组织的高利息以及亲戚朋友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的原因,导致生态移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故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始资金积累较低,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扶持也是导致生态移民家庭生活水平低、现行有效生计模式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

6 对策和建议

6.1 加强生态移民教育,规范科学化劳动技能培训

对于生态移民家庭有效生计模式所带来的低收入、低满足感的问题,国家不仅要加强对其子女的教育,更要保证生态移民家庭主要劳动力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培训,获取一项谋生技能,从而解决目前生态移民家庭生计问题。传统的劳动技能培训不够规范化、科学化,时间较短,被培训人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新的技能,从而使得耗费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劳动技能培训流于形式。因此,对移民家庭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劳动高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国家应该摒弃传统的形式化培训,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由政府出面引导企业进驻安置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由企业专业人员对安置点移民家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开展技能培训考试,将考试合格的待业人员引进本企业。这样不仅解决了移民家庭收入的问题,同时政府的工作任务强度降低,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其他事物。

6.2 加强产业支撑,提高移民就业率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地区经济,就是发展生态移民安置点周边经济,用优越的经济优势吸引农民搬迁,用经济带动安置点的后续发展。

在政策上,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以实惠的政策,积极引进乡镇企业的进驻。减少乡镇企业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加快政府办事效率,适度降低企业的税率,以优越的、切实可行的条件吸引企业,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解决本地区劳动力外流。

第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政府围绕特色农业的总体定位,统筹编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片。规范农业经济发展程序,完善管理服务,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产业工人、个体老板,实现身份的转变。

第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政府引导,紧紧围绕贵州土地资源以及农产品资源特点,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力招商引資,为生态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定的力量,为群众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6.3 增加金融服务偏向力度,大力推行普惠金融

6.3.1 增加金融服务偏向力度,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国家在对生态移民家庭进行扶持时,不能够“以全盖偏”。政府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地理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风貌。其各种独特性使得其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河南等中原后起地区相距甚远,生态移民家庭观资金匮乏,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国家应该支持并且鼓励金融机构对生态移民进行专项性的信贷倾斜政策。针对于缺乏担保能力的家庭,变换担保方式,如联户担保等。从而直接性的解决了生态移民家庭无法开展发展史生计模式的问题。

6.3.2 大力推行普惠金融,作创新性金融模式试探。贵州省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生活贫困,想要发展经济却无从贷款,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普遍借鉴的一种小额信贷模式——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发明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于2006年10月因其发明了格莱珉乡村银行,有效的解决了本国(孟加拉)农民经济问题,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扶贫金融模式,主要的特点为:瞄准最贫困的客户,并以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的借款人进行小额贷款,利用其民族文化的约束,使得贷款方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无需抵押和担保人,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传统的担保,这是模式有效的关键。解决了农民贫困而又无法依靠自身摆脱贫困的问题,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事实上,早在2014年12月,“京东”就已经与格莱珉银行合作推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

政府可以根据京东与格莱珉银行的合作经验,进一步的吸收其精华部分,将其推广到贵州等贫困地区,按照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利率,使得贫困移民可以更加简单、快捷、相对容易的从乡村银行贷到资金,进行生产性或发展性经济活动。(指导老师:刘希磊)

[参考文献]

[1] 郑瑞强,王英,张春美.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风险、扶持资源承接与政策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1-106.

[2] 乐章.他们在担心什么: 风险与保障视角中的农民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2):26-35.

[3] 许汉石,乐章.生计资本,生计风险与农户的生计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100-105.

[4] 王兴中,祁永新,孙太旻.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示范流域农户可持续生计调查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231-234.

[5] 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6] 周易,付少平.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陕西省杨凌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5):192-193.

[7] 魏乐平.云南藏区乡村多元生计变迁的经济人类学分析——以云南德钦县茨中村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4):32-35.

[8] 张春丽,佟连军,刘继斌.湿地退耕还湿与替代生计选择的农民响应研究——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4):568-574.

[9] 周建新,张勇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计模式转型探析—以客家古村三僚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68-72.

[10] 严登才,搬迁前后水库移民生计资本的实证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6):59-63.

[11] 王沛沛,许佳君.生计资本对水库移民创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150-156.

[12] 史俊宏,赵立娟.生计转型背景下生态移民生计脆弱性及其可持续生计途径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5(15):46-48.

[13] 史俊宏,赵立娟.生态移民适应性生计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09-110.

[14] 史俊宏,赵立娟.生计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牧区生态移民生计风险研究[J].经济论坛,2013(10):114-117.

[15] 王永平,周丕东,黄海燕,等.生态移民与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研究—基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调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6] 金莲,王永平,黄海燕,等.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J].农业现代化,2013,34(4):403—407.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
重庆“五个功能区”建设对物流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浅谈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走出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高校体育课堂评价的研究
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管理问题研究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问题及对策
粤北贫困山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广东丰顺县水果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对陆良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