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8-05-14王卫红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校园

王卫红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急剧上升,我国垃圾产生量年增长率达到8%-10%。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就开始在八个试点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后来也多次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收效甚微。2017年3月18号,住建部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试点的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35%以上,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方案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国民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文化教育场所是作为垃圾分类最好的实践地区,从学生时代开始,把垃圾分类意识根植于他们心中,是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的重要举措。

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为了较好地了解学生环保及垃圾分类意识的现状,对无锡机电高职自动化系15、16、17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总发放问卷916份。收到有效问卷895份。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校园现场观察分析,目前校园垃圾分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从无锡机电高职的校园情况来看。校园各大道上垃圾分类装置到位,校园很整洁干净,但同学们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在教室扔垃圾的时候,还是把剩饭剩菜、饮料瓶和碎纸屑、餐巾纸等全部扔在一个桶里,没有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来,然后保洁阿姨会从里面翻出饮料瓶分开存放,其他就混一起倒在大垃圾桶里,因为没有进行分类处理,每个班级产生垃圾的总量还是比较多的。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在意校园和教室里产生的大量垃圾。也觉得垃圾需要减量,但是缺乏身体力行的做法,只有26%的同学表示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垃圾总量。从实际情况和调查的情况分析,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加强。

其次,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足,尽管从数据来看,不少比例的学生有垃圾分类意愿。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推广垃圾分类,但实际参与度并不高,只有30%的同学有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有45%的同学对推广垃圾分类处于比较消极的态度,持有不愿意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总体说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足。学生对垃圾分类可能带来的环境改善的直观感受不强烈。

在高职校校园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关乎到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实施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需要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从学生开始着手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是处理良策。而这习惯对于高职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职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直接进入企业,并进入关键技术岗位,良好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对于高职生以后实施及推广垃圾分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生活垃圾的管理状况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以公民参与为核心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是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关键所在。常态化及从教育主体、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宣传培养了全体日本公民的环保意识及对环境的责任感,从而使公民在责任感的驱动下会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好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作为家庭的重要核心成员,在家庭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学生对家长的宣讲和带动,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态度,而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个个细胞,从而以点到面,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和分类必要性的认识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优化校园垃圾处理,美化校园环境生活

我所在的班级管理中尝试引导学生把几类垃圾进行分类。把喝完的饮料瓶里面倾倒干净后和废纸一起作为可回收物存放,把剩饭剩菜单独倒到一个垃圾桶里,剩下的餐巾纸等其他垃圾的量很少,相比之前混合的垃圾总量,垃圾减量明显。如果所有班级都能进行适当的垃圾分类,一个楼层提供一个桶专门用来存放剩饭剩菜,再分出可以回收的物品,这样不仅垃圾的总量可以大幅度减少,而且保洁阿姨也会自觉很方便地取走各个班级的饮料瓶等可回收物品,这样既经济又环保,不仅优化了校园垃圾处理方式。简化了处理流程,而且废物得到了有效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了校园环境的美化。

降低学校管理成本,提高垃圾分类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各种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管理措施,加强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明确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改良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态度。有研究表明。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态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的实施和效果。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认知越彻底,实行垃圾分类的意愿就越高,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实施垃圾分类,而一旦习得垃圾分类的行为。积累了一定的分类经验。这些行为及经验会逐渐影响现时及将来的意愿和行为,分类积极性会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效果。而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后,学校的垃圾处理的成本会降低,而资源的回收及循环利用也会进一步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

在高职校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及实践的对策

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及制度建设

校园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全体成员的重视,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学校管理层通过对校园垃圾分类进行统一规划、使教务、学生管理、总务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更好地实现全面垃圾分类的预定目标。学校应加强校园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可根据无锡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的人员状况及垃圾源头、种类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明确工作内容、目标任务和质量要求。制度制定好后要做好宣讲工作,并重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建立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形成系统的活动计划及考核管理机制

学校校系两级根据学校顶层设计的规划,协调配合,制定系统的校系两级的活动计划及考核管理机制,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比如7S板报宣传,团小报,知识竞赛,游戏等活动,寓教于乐,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进行垃圾分类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及监管,辅以各种奖励和惩罚措施,并与各种集体及个人德育等地及各类评优挂钩,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舆论氛围,给学生压力和动力,使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从被动到举动,最后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习惯,成为自觉的终身的行为。

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

垃圾的产生量和种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还与各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氛围也有密切联系,不同地方的垃圾种类的复杂程度及处理特点会有所不同。学校可以参照地方垃圾分类标准。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出有效、适用的垃圾分类校本科学课程,并使其成为必修模块,提高垃圾分类知识在各年龄学生中的准确率及知晓率。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出垃圾分类实践课程。参与周边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工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他们实施自觉的垃圾分类行为。参观无锡的垃圾填埋场及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垃圾末端处理装置,使学生对垃圾产生量产生直观的、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校园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