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灵魂的教育,是我想要到达的远方
2018-05-14李斌
李斌
当高分数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当内涵办学在研究教法、模式、手段中打圈,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教育一旦没有了文化自觉,所剩的就只是知识的位移。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把学生的健康、发展、快乐作为教育的目标和衡量质量的标准,试图将所有教育工作的起点、重点、落点都放在学生的本源即灵魂的教育上。
为了这个理想,我一直奋斗在路上。希望营造出一种让学生们能够领略到学习过程中被人关注的温暖、乐此不疲的兴趣、豁然开朗的氛围。回首过往的二十多年,一些教育的片段依然清晰:
爱需要直达心底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这是为人师者的操守,也是教育者的本能。
还记得1998年带班的那会儿,偶然间我上课瞄到了一个学生。当我看向他的时候,那苍白的面庞、空洞的眼神、神魂落魄的样子一下子击中了我。之后我了解到,他父亲开车撞了人,对方一直纠缠不休,他们一家一直笼罩在被问责和赔偿的愁云惨雾里。想到快要高考了,他却丝毫没有心思学习,我不禁为他着急。于是,我从作业、练习开始,尝试靠近他,起初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抗拒和防范。我只能告诉自己,小心再小心。渐渐地,他向我敞开了心扉。当他主动拥抱我的那一刻,我比任何时候都兴奋。后来,我真诚地请求他的父母同意我带他回家,由我来照顾、陪伴他。在我的保护和关怀之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冲刺复习中,最后以平时所达不到的成绩考取了本科。
2001年,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他有严重口吃的毛病。只要他开口,其他孩子们就偷偷发笑。久而久之,他变得孤僻起来,不爱讲话,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很少抬头。每次班级集体活动,他就蜷缩在角落里,茫然地看着周遭。那样的画面让我很是难受,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帮助他走出这个心理阴影。于是,我找到信任的班团干部,让他们主动靠近他,跟他做朋友。我自己每天抽出时间,与他交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有多忙,我都坚持了下来。同时,我积极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矫正口吃的方法。一学期之后,他从开始的不愿讲、不敢讲,变成主动讲、大胆讲,人也变得乐观自信起来,一扫之前的抑郁之气。进人高三之后,他当选为班长,意气风发,成绩优异,谁也看不出那是一个曾经口吃甚至自闭的孩子。
现在想来,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滋润与人格的感染,所以它并不只是讲台上的事儿,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当我们的爱心唤开孩子们的心灵时。我们就已经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了人格的丰碑,而我们的教育之舟也就驶入成功的港湾。
尝试开启另一扇窗
有人说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我不想把教育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希望通过它实现自己的价值,故而始终憧憬着能达到第三种状态。
目前,许多学生虽然进了高中,但心智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不知道如何策划和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开启另一扇窗。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划图。
2013年,我在組织安排下来到另一所高中工作,有感于升学率太低,而许多学生基础薄弱却被强行赶上文化高考的独木桥。苦不堪言。于是,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文化艺术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引导他们相信“地球转过了脸之后,我们就会迎来黎明!”发动体艺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导,科学培养,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现状,明确努力的目标,并聘请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当学生们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后.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随之爆发出的顽强与坚持让所有老师为之震撼。
几年实践下来,我们的高考实现了质的跨越.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了彰显。为了让这样的办学思路得以延续.办学质量得以提升,本着“向着美的方向生长”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着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爱好,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发了16门校本课程。为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阳光体育活动,我们还开发了热力操、太极拳两种校本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艺术特长的后续培养提供了保障。
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告诉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粗暴地把他们塑造成一模一样的产品。要鼓励学生不在从俗中迷失自己,懂得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下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句: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教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当他们处于迷茫时,帮助他们透过另一扇窗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与追求。
在教育中诗意栖居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平凡琐碎的程式化生活中,通过心灵的自我完善,使得寻常人眼中的枯燥单调转换成一种内在世界的灵动诗意。只有当我们把教书育人的生活当作一种享受,看作一种快乐,我们才能在教育中诗意栖居。只有当我们把从业之初的激情当作一种坚守,教育才是不老的爱情,也才能激起生命的精彩浪花。
细细梳理自己的教育历程,有人戏谑,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从未认真体会其中的褒贬意味,只是沉浸在忘我的工作之中。
记得有那么一次,刚做完一个小手术。医生叮嘱我不能久坐要走走站站。可是接到通知要赶一篇重要的稿件,怎么办呢?最后我就站在办公桌前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硬是完成了工作。旁人很是不解,认为何必作践自己的身体呢。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苦累。相反的有一种工作完成后的淡然。因为我觉得我是这个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样我的灵魂才有了着陆点。
还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负责两个初三班语文教学、一个班历史教学,兼任初三班主任,同时负责学校团委工作。那段时间,加班加点是常态。但就是源于对工作的热情.我把一个个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如果不是负重前行,我也就得不到那么多的锻炼,自然也不会成长得那么迅速和顺利。我想我应该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它让我成长的同时,懂得了感恩,懂得了日子再苦再难也要活出诗意。
教育随笔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灵魂的追求,一种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执着,一种潜心学习、不断反思的吸纳,一种勤耕不辍的境界。2015年我分管高三年级工作,一年内与所在年级组的学生交流谈心四百多次,形成了六万多字的工作日记。此外,我主动到各班召开励志动员会,撰写教育故事。始终坚持用正能量感染学生,用先进的理念启发学生,激发他们自立、自强、自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享受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在人世间最伟大的“造人艺术”中诗意地栖居。把握创造奇迹的细节
教育细节是教育过程中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敏锐地捕捉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
老子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体现品味,细节隐藏机会。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为给高三学生留下美好回忆,我为他们制作了毕业电子相册。三年的时光,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一个个温馨的场景,唤起了多少人内心美好的回忆。电子相册在校园网上发布之后,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听着校长的寄语,班主任的祝福语,学生感受到了母校浓浓的深情,油然而生自豪感。我把自己生活的感悟送给了今年毕业的学生。我说,每个学生都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热情拥抱生活。我给他们提了三点要求:交几个正能量的朋友,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自己的高情商。当我的演讲结束之后,立即得到了学生满场热烈的掌声。好多学生在毕业典礼结束之后,拉着我合影。他们说:“李校长,你的讲话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在工作中坚持每天6点半到校,迎接全体师生到岗到位。每天早晨我会送出几百个问候。而学生回报给我、回报给同学、回报给老师的更多。目前在我们学校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相互问候、微笑,已经蔚然成风,校园内不再有那种低头、叹气或者垂头丧气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信心百倍。
此外,我还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为发挥环境在育人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校园布局上重新进行了构思.极力体现处处育人的理念。把学校原先单调的课间铃声改为轻松欢快的轻音乐.使学生听到指令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重新办置了墙报板报,在班级添加了绿色植物,营造一种温馨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规范教育行为、教育用语,坚持用无私的爱建立学生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心理咨询室,做好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成功转变了多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古代教育家曾说:“教而不厌,德也;诲人不倦,仁也;德且仁,师也。”这是我的梦想,是我的追求。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用高尚的道德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视身体力行。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注重在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我常告诫学校的领导干部:表扬的话出口要快,批评的话要三思而后行。学校的学生、老师都知道,也养成了习惯,每天进出校门的时候,我肯定要和保安打个招呼,说一声“你们好,辛苦了”。看到保洁员认真地工作。我往往在老师大会上肯定老师工作的同时不忘表扬他们。
让适合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脚手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2016年8月,组织上安排我到泰州三中来,我知道这是上级领导对我的充分肯定、信任和考验。但我更知道三中在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中的艰难。全校上下正期待我带领他们寻找未来发展的出路,而且高港区人民也强烈渴望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站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我顿感压力深重。我知道学校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解决生存问题.解决教职员工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好在泰州教育一直锐意改革.当奚爱国局长号召全市努力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时,我意识到改变学校命运的时刻到来了。于是我大胆地联合领导班子修改了學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并立即实施:争创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将学校“适合教育”向纵深方向开展下去。
方案送交上级主管部门以后。立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两级政府及教育局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工作,就学校创四星工作现场办公,要求学校对标补差,梳理不足,责成相关部门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确保学校顺利创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创建工作积极有序、稳步推进.并于2018年4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评估院验收。学校通过创建工作提升了自己的办学品位,改善了办学环境,优化了工作思路,最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全体师生的精气神,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当然,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有自己的办学文化,有自己的发展内涵,这是学校保持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根基。学校创成四星以后,领导班子立即达成共识:调整工作重点,拓宽渠道,多措并举,把学校的“适合教育”理念打造成特色品牌。
为了办成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教育,我们坚定地向传统课堂“亮剑”,向高效课堂漫溯。借助专家高位引领、形成互助共研氛围、探索高效智慧课堂、外出取经拓宽眼界,以先进教学设备助力课改。依托聘任课程导师、承办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助推校本课程开发,聚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以“行政班+走班”教学模式实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5+2”工程和省课程基地建设强化公平优质教育意识,真正落实“适合与超越”的办学理念,在市教育局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目标引领下沉淀自己的办学特色。
为了探求适合学生的最佳管理模式,我们秉承“教育与明德相融,情感与理想共通”的思路,多管齐下努力拓宽教育途径。形成以班主任为主体,以“德育导师”“爱心妈妈”、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等多方力量为助推的教育管理网络。利用交流谈话、短信电话沟通、微信公众号、QQ群互动等方式,关爱不同层面学生,形成德育管理的合力。在教育交流交融中,深化民族团结和谐。结对帮扶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留守学生,所有爱心妈妈和受助学生在线互动,形成一对一帮扶结对,向受助学生捐钱捐物,关心他们身心健康,跟踪他们后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遵循活动教育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点燃生命的激情,实现快速成长。围绕学生三大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理解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常规活动,通过报告、讲座、祭扫、竞赛、评选、远足、实践体验、励志演讲、特殊军训、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制作纪念视频等自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升综合素质,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回顾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个人和事业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尽管工作繁重,但我多年来坚持学习,在高负荷的工作的同时,不断为自己的专业提升明确目标。作为被师范学校提前录取培养的大专业生,我自感学历的不足,毕业后就迅速通过函授完成了本科学业,然后又在江苏师大完成了管理学硕士的学业,目前正在申报博士学业。
坚持不懈充满热情地做有思想有灵魂的教育,我也收获了很多。目前,我是泰州311工程培养对象,泰州市第二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教育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学员,同时也是泰州市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做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做一名好校长,是我恪守的本分。追求教育的卓越,我一直奋斗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