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推进素质教育
2018-05-14赵加军
赵加军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的精华光耀千秋,犹如强大的磁场.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不仅培养熏陶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而且对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和借鉴作用。
一是树立天下为公家国情怀的育人方向。我国古代教育尤为重视培养人的气节与操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养成,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主张树立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胸怀的育人方向。《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导读书人修身立志,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作为奋斗目标。《礼记·礼运篇》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谓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像林则徐那樣“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志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告诫全党干部要以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己任。
二是培养治国安邦人才的育人定位。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中加已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在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重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作治国安邦基础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其意思是: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教育必须发展在先:教化老百姓养成良风美俗。必须要从教育人手。教育的作用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尤其在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方面,教育已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战略,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一千三百年中以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坚实的基础就是教育。中国古代以培养治国安邦人才的教育定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是德育为本、德智互存的育人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也重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在孔子看来,德是首要的,是立人之本,但如果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怎么能达到仁德呢?知识也是不能忽视的。这种把德和智辩证统一起来的教育理念十分重要。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进一步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阐发了德育为本、德智互存的育人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司马光则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认为,才与德是不同的,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灵魂和主宰。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四是重视启发、强调自省的育人路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是强调通过启发式的方法。以唤醒人的内心自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待一定的火候,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孔子认为,教育必须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烈的学习兴趣,才能乐此不疲,学得更主动、更投入、更深透。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内心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即悟性、领悟。有慧根是基础,有德行是表现,有缘份是机遇,而有悟性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张“为仁由己”“自我修养”以及“自省”和“慎独”等。以内在的精神自觉求取向善、守正、仁爱、忠诚的道德操守。重视人内在的力量,强调人内因的作用,这是我国古代教育中一个非常有价值、有特色的育人理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有科学价值的教育“动力资源”。当前,加强对这一“动力资源”的整理、学习和研究。挖掘并借鉴其中的思想精华,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