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8-05-14宋晓晨
宋晓晨
【摘要】写作,是一个人对于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浓缩了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是个人情感和学识的汇集,更体现了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升人的写作能力尤为重要。但是从以往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一直在高喊“写作难”,其实要想优化写作教学,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还需我们找对方法才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以下本文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提升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进行论述,主要有:其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其二,多读、多看,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其三,将写作养成一种习惯,在习惯的帮助下逐步提升写作功底。把握好这三个写作教学的方面,并持之以恒,那么便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向前迈进一大步。下面就结合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激发作文兴趣,促使敢于表达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曾明确指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且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升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仅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更是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对此,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我们,就应当积极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让初中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凸显,让敢说成为写作教学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某一课《背影》时,文章中有一段对于父亲向车站月台蹒跚走去的描写,“父亲”仅仅是为了给“我”买几颗橘子,但是其背影却体现了深深的父爱。对此,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从作者朱自清对其父亲行走、攀爬等动作的描写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的大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言之有理即可。口语上的表达虽然不能代替书写,但却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二、多读、多看,在积累中不断提升
多读,主要是通过阅读各个学科方面的资料,来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可以从别人的文献资料中积累写作表达的技巧,以及他人的生活经历,更或者是对大自然科学奥秘的理解,等等。多看,主要是借助双眼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生活中的事例中总结出具体的感受和认知。比如,通过观察生活中花花草草、雨雨风风、四时变化等有感而发,而进行提笔撰文。唯有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人的视野才能更加开阔,那么文学功底就会越来越深厚,对于提升写作能力也就越有帮助。
对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在每个学期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比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狂人日记》;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斯人独憔悴》;巴金先生的《家》《寒夜》等,这些都是著名作家、诗人留下的宝贵作品,是涵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多留意身边的万事万物,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尝试从一个点、一件小事上发掘出文学思想内涵,总结出富有哲理的理论,这便是写作中另一个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渐获得提升
深厚的文学内涵,较强的写作能力,其养成过程必定是充满艰辛的。与其说写作是锻炼文笔撰写能力的过程,不如说是炼心的过程,因为很多人在写作中刚刚开始时,还能够慢慢适应。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又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久而久之就容易荒废写作。而一旦生活中需要用到,如写封信、写工作报告等,就感觉到非常后悔,再想养成写作习惯就非常困难。所以,对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撰写日记或者花草养殖日志等,一旦写作习惯养成,那么提升写作能力,优化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就自然不在话下了。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养成写作习惯会使学生逐步在思维锻炼中进步,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写作教学,尝试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入手,分析阻碍中学生语文写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找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对此,笔者一方面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观察生活以及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角度入手,综合进行了有效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仁,切实实现教学的以点带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琴.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谈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0).
[2]蒋黎珠.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写作和生活情感的有机结合——以《小石潭记》为例[J].考试周刊,2016(6).
[3]刘春文.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及對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5(8).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