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几点探究

2018-05-14陈苗罗伟

课外语文·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质疑提问创新

陈苗?罗伟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真正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使他们急于去阅读课文、究源探底,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章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质疑;提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授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质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诸多行为常常受兴趣的支配,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置悬念,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急于去阅读课文,究源探底。为此,在每节课的课前,我都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甚至设置一两个有趣而又有爭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争论,各抒己见。例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全文中写到人物的表情,最多的是笑,笑声贯穿全文,笑即喜,那么这篇小说是喜剧还是悲剧?学生们议论纷纷,但讨论的结果是一致的,都认为是悲剧。接着我又问:既然是悲剧,为什么不描写哭却要写笑?这一问,在兴趣盎然中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回答令我应接不暇,教室里笑声迭起,最终形成共识:原来这是一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画面,一面是灾难、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表现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含着眼泪的笑,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强化了学生迫不及待钻研课文的兴趣,产生强烈求知欲,课文的一些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质疑可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有时对文章的要点进行质疑,能开拓学生思路,加深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例如教学生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可提出问题:作品运用哪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统摄全文的中心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阅读,反复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正确答案: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统摄全文的中心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为了准确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我们必须找到与中心有关的事实和细节。一个好的作者必然会引用事实,或分析原因,或对比事物间的关系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某些词句的含义。在阅读理解《藤野先生》时,作品选用了四个典型的事实和细节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特别是“看电影事件”使“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我顺势接着问学生:假如你们当时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何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站起来走掉,有的说痛骂,也有的说或许也会随大流拍掌,因为当时不一定觉悟。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他的意见改变了,表明他是个觉悟早的爱国青年,这样有力地把握住了作品的主题。

又如讲《卖炭翁》时,卖炭翁“衣正单”,为什么“愿天寒”?想尽早卖炭为什么“泥中歇”?靠卖炭为生,为什么又“惜不得”?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围绕中心,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卖炭老人的形象,这样通过质疑,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大大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三、质疑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章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首先提问:“简朴的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为何不做下去?”来引导学生从文中去感知,去辨析。果然问题一出,同学们讨论热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环节,有个学生思考后说: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所以他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归隐生活。接着我给学生明确指导: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在思想、艺术性上都对我们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从文中写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去领略语言美,进而体会出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这样在研讨中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主题,拓宽了理解面,扩大了新视野。

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愚公真的愚吗?同学们讨论热烈,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愚公不愚,在他身上有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美德。另一种认为,愚公太愚了,他的行为有悖于我们今天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人人像愚公那样,哪会有今天的飞机、大炮?对于这两种回答,作为老师,很难做出评判,都有道理,我们应积极鼓励,激励创新,这样通过设疑,使学生活跃思维,吃透教材,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好提问质疑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质疑提问创新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