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与实践探索

2018-05-14孟凡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孟凡婷

[摘 要]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范畴,是人类德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生态德育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应当注入新的内涵,把“理性生态人”的培育作为主体价值向度、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目标,进而在确立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目标之后,耦合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因子,构建一体化生态场,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生态德育;价值向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高校现行的德育需要用生态文明的思想来重新审视。因此,思考高校生态德育的深刻内涵、明确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探寻高校生态德育的实际路径,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时代热题。

1 高校生态德育概述

生态一词,作为生物学的概念引入人文社会科学,引到高校德育的场域,旨在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态德育的优势,需要全面审视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高校生态德育,即为高校德育生态化。作为一种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的基础上新德育观念,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方法等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的生态学过程。是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荣共存的生态理论为指导,启发、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觉养成尊敬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意识行为,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的德育教育活动。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德育以一种更加开阔与全面的道德视野,引导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因此,应将高校生态德育的终极目标归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教育大学生准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我们可以从这段论述分析出,自然界是作为人的本质——劳动内在的物质基础而存在的。自然界为人提供进行对象加工的劳动以及维持人的自身肉体生存的劳动。恩格斯也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联通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可以看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当今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高校生态德育的培育无论是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启发。因此,追问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进而找寻高校生态德育的实践路径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 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

高校生态德育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不能沿袭传统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厘清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是探究高校生态德育实践路径的思路之源。因此,明晰培育主体应该具备的人格定位、追思生态德育的最终目标是高校生态德育区别于其他德育的根本所在,亦是其培育路径的边界指向。

其一,理性生态人:确立高校生态德育的主体价值向度

“理性生态人”即具备生态理性,顺应生态规律,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历史性概念之上,具有足够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智慧来保证生态的平衡。古代中国及西方社会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

在传统儒学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就把“民本”思想一直作为贯穿始末的基本伦理准则。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关注人、注意人的思想甚至可追溯至距今遥远的古希腊。如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谓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然而,西方人文主义只是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人,它抽去具体历史条件人们的现实实践和社会关系,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故无法达到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理解。尽管如此,也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在今天高校生态德育的培育中,“民本”思想就突出地体现为把大学生这个在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群体,培育成为生态理性、生态智慧和生态能力的人。因此,要想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发挥,需在今时今日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相应调整。以“理性生态人”的培育为本,就是在此序幕中展开和演绎。

“理性生态人”作为高校生态德育的主体价值取向,它一方面是指高校主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达成尊重自己与尊重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指在德育培育中的生态效能的合理化。那么,为什么要把理性生态人的培育作为高校生态德育的主体向度呢?除了高校生态德育培育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小觑的价值外,还有一个与其他德育培育的不同之处,而这一不同之处,则成为了生态德育区别于其他德育的关键所在。即是说坚持这一主体向度,需正确看待這一概念与“生态为本”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显然,离开了“以人为本”的生态德育建设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要真正实现理性生态人的培育,又必须从“生态为本”中汲取养分。生态为本的前提的不成立性决定了建立一种和谐的愿景成为虚幻。由此,只有在“以人为本”为旨归的前提之下,适时将理性思想和生态思想观念深入高校大学生,才能如鱼得水。

其二,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生态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和思想家关注的话题,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的科学论述,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生态德育的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它不仅仅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共产主义的最基本尺度,也应当成为高校生态德育的终极指向和培育的最终目标。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德育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