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像学的传统园林表意研究

2018-05-14禹智恒

工业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图像学

禹智恒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之园林生活,浓缩着文人思想中人生观与宇宙观,更与山水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文人们大胆放纵于山水间,又醒于世般的自我惕厉,他们在仕与隐的入世与出世情怀之间徘徊,把对生活的感怀体验,寄情于文人雅性生活与文艺创作上面。本文选取文徽明所绘《拙政园图》作为文人寄托精神生活空间园林图示的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和文献分析法对园林图示进行研习,依据画面内容分析其文人活动与空间美感之间的联系所透出传统文人的园林意境及其内涵。

关键词:图像学;文人活动空间;《拙政园图》;园林意境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97-02

明代绘画是中国文人画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明代的科举制度限制了文人发展的空间,但是反而促进了在私家园林上的大量兴造,文人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相互渗透融合,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强烈的追求。通过对园林图示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明代苏州文人的生活状况,了解苏州园林的景观特征,还可以了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意象,了解这一审美意象背后的深层动因,有助于加深对园林、绘画与行为相互作用的认识,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

1 《拙政园图>图示特点

1.1 拙政园三十一景的空间分析

此册分图拙政园诸景,每图系以题咏画法,既各具面目;题咏书体,亦复不同;大体而言,《拙政园图》册三十一景的内容分别为:其一若墅堂、其二梦隐楼、其三繁香坞、其四倚玉轩、其五小飞虹、其六芙蓉隈、其七小沧浪亭、其八志清处、其九柳噢、其十意远台、其十一钓、其十二水华池、其十三净深亭、其十四待霜亭、其十五听松风处、其十六怡颜处、其十七来禽囿、其十八玫瑰柴、其十九珍李、其二十得真亭、其二十一蔷薇径、其二十二桃花泔、其二十三湘筠坞、其二十四槐幄、其二十五槐雨亭、其二十六尔耳轩、其二十七芭蕉槛、其二十八竹涧、其二十九瑶圃、其三十嘉实亭、其三十一玉泉[1]。下面以其中几例为阐述: 《若墅堂》是在一个旷若郊野的地方,这里经营的有一花圃,四周用简单的篱笆围绕,小桥流水,郁郁葱葱。选址在拙政园中央的地方,建立基址定立厅堂,方向上朝着南方,所以名为若墅堂,这将作为用来会心与寄情高隐的地方。此外槿篱一般可供观赏,因易于栽植,或种植作为篱笆之用,在空间上有了内外的分别。

《梦隐楼》,高高的梦隐楼等房舍若隐若现筑造在树林角落里面,楼高可望郭外诸山及一片烟波江上的氛围,让拙政园的空旷的原始气氛有更进一步的描述。梦隐楼高出于林稍之上,与远山渺茫、平阔的江湖空间形成高低对比之外,集中于右边的树林与房舍,这是一个有步步升高的构图暗示手法。

《繁香坞》在若墅堂之前的空间,僮仆双手正端茶穿过小径,来到堂前杂植繁花的低地中。屋旁栏杆环绕,若墅堂之前植有一遮阴的大树,而主人与客人还没有来到,这是一个近景角落的描述。

《倚玉轩》也是以近景构图方式呈现,画中主人站在轩廊侧边,手抚栏杆欣赏着,轩旁的一片丛竹与石头;这是有三四个阶梯高的轩室,栏杆圈围的竹林与石头紧依着,轩廊边摆置一方形盆景上有“透、瘦、漏”的雅石。空间的层次是由左而右平远的视觉。

《小飞虹》桥横跨在混漾缥缈的沧浪池上,梦隐楼隐藏在树林草木之中,梦隐楼前有一平台衔接羞虹桥通往若墅堂,这通往若墅堂的小桥上有一拄杖者正跨桥而过,楼与堂隔着水池遥遥相对。

在《芙蓉隈》一幅中,呈边角构图方式,观赏者视角被溪流所引导,在构图上一湾溪流从右上方缓缓流入左下方,如同一种气脉流动给人顿时豁然开朗。视觉上直接由画外转入画内,十分自然和谐。并且采用看似简单的没骨画法点出芙蓉,细笔勾画水纹,这种对画面整体布局的把握无不体现了作者的苦心经营[2]。

《净深亭》采用守住四角,用竹林围绕,中间留白,利用溪水把空间隔绝,营造出幽暗深远的环境感受,所以显得非常幽深寂静,中间的荷花如同欢快的音符,零星墨点点出,使之画面生趣灵动,当夏天时候来深净亭,可以看到整片绿色的万炳荷叶与绿竹干头的景象。

《柳噢》构图方式与《芙蓉隈》如出一辙,以柳树为单一景物的主题,与王维的辋川园中《柳浪》一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空间的视觉上,当风吹过时,整片的柳树制造出柳浪的波动,而且可以引来小鸟,这个环境相当幽雅适合隐居,在树荫下过着闲适的生活,早上的清脆莺啼声是如此的美妙。声音与视觉的交融,让这片柳噢形成一种轻柔流动的意像。

《蔷薇径》的由来源于得真亭的四周种了玫瑰花,那么通往这亭子的弯曲小路就用蔷薇花来作路径的指引,这里要营构的是自由自在的空间,一个幽深的环境空间,让人可以放松心情去享受与大自然交融的美感。

《湘筠坞》是种竹接连着平台般的山岭,竹林沿着山脊,成为一个旋转环绕,四周高而中央低的地方。已经过了盛夏,到了立秋时节,在此幽回的环境里面,竹林的清荫,可以忘记夏日的炎热。这时可以对酒谈情,或者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过着从容不迫的生活。

《玉泉》这是一片空旷平坦的地方角落,图中左下二童子正为等待泡茶的主人准备,松树下有一僮仆正在煮茶水,另一僮仆在石磴上准备茶具,主人与友人在泉井边的空地上对谈,客人倾身回头望着远处,似乎在看某种东西,有着疑是故人来的神秘暗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这一回头,因人物的视觉暗示,让空间无限的往画面之外远去。

1.2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构图的位置经营,让空间显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而有了浓淡疏密、聚散远近、大小轻重、繁简偏正等对比方式,而产生“虚与实”相生的空间处理方法,意谓艺术境界之美,在于注意虚实的结合,尤其要注重画之空白,是画境全局之所在[3]。也就是说意境的创造,表现为具体可视的客观景色,与借以抒情达意的景色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地。

拙政园图中“局部构图”与“特写构图”中则特别显现出这种“空白”带虚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承续着马远、夏圭的艺术风格,构图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即画山水“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4],他们常使是点集中于大自然的一边或一角,并让其他部分裸露或祗以淡墨染出,暗示空间的无限推远。因此在畫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文徽明明在构图上,为了暗示无限的空间,所以使用“一角、半边”的手法来表现,我们进一步可以发现其构图中,亦有着明显路径的描述与暗示,好让游者能顺此空间的方向前去,而形成一个形的构图特色,让片段的绘画描述,形成连贯的时空游历,并且增添了“曲折有致”或“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5]。

2 《拙政园图>审美特点

2.1 审美的复古

明代园林图示从艺术特色的分析上以及绘画意境的探析上充分展示了文人复古的审美倾向[6]。明代画家依据文学作品中对生活环境的描述、自身主观情感的融入及贤士行为特点的结合,以《拙政园图》为实景园林的蓝本,用图像的方式再现了园林的自然风貌与怡人景姿,并寄托了作者对贤士的推崇与自身理想表达的真实胸臆。

窗体顶端。文征明创作《拙政园图》册的初衷应该与魏晋以来的文人情怀密切联系。《拙政园图》册是文征明为挚友王献臣所绘制的,一方面,王献臣回乡丁父忧,期满后因出仕不达,故留在苏州弃官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筑建园林。甘愿过一种“拙者…‘为政”的生活,即是浇花种菜、牧羊售奶来作为自己谋生经营的“政事”。所以将园林取名为拙政园开始了隐居生活,文徵明与王氏声气相投,年龄相近便为其绘制了园图[7];另一方面,文徽明用个人境遇来与之相比较,表示羡慕之情,为王献臣写园绘图时,便已存将心比心的想法,他欲藉图来倾述个人对隐居园林的心得。

2.2 追求“闲雅”的生活

中国文人思想中的触景生情,吟诵怀旧的文化传统,文人们常常会引经据典。他们在园林中漫游时,会饶有兴趣地发掘自己的灵感,然后“寻”景,向同行指出风景,命名落款,最后以文字或题字的方式记起。“景”不仅是风景本身,也是心灵接触自然所产生的视界。当人们的智慧介入风景时,风景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情境——景。换而言之,“景”是文人美学理想与田园自然天成的结合。山水画中的自然是文人赋予品格的自然。文人不断追求个性的完善,具有修身养性的行为需求,园林成为修身养性场所的唯一选择[8]。

绘画历来为文人和官场所垄断,明代社会文学和戏剧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受世俗化趋势和王学思潮的影响,以仇英、吴门画派文人画为代表的绘画题材也趋于世俗化。沈周、文徵明、唐寅等文人具有野士大夫、文学士的角色,性情刚健,狂放不羁。与宋元绘画相比,明代绘画更注重描写文人的生活,更注重“我”的表达。

对闲雅生活的追求是明中后期园林绘画表现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倾向。明代中后期文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文人的交往行为是明代文人获得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途径。但与前代相比,这种价值有别于传统价值。它既没有魏晋的洒脱风格,也没有元代文人的野性风格,显示了明代文人的独特性。

3 结语

明代中后期的雅集活動表现出明代风雅的特点。与历代相比,明代的雅俗活动更注重物质享受,古代审美活动的兴起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图像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体性的追求。世俗的享受和风韵也是文微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内在精神的真实表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隐居山水文人的生活情趣。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明代造园风气盛行,明代造园理论趋于成熟,所以若能从文征明所留下之诗画册中,研究明代拙政园之美感意境与设计理念,定有裨益于造园艺术思想探讨与设计之提供,而具有传统审美下的园林观。

参考文献

[1]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景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 (05):21-26.

[2]王恒,论《东庄图册》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及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20-21.

[3]杜燕,浅析南宋山水画的构图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24.

[4]谌思妍.浅析马远“一角”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D],浙江师范大学,2016.

[5]李强,浅谈马远、夏圭山水“边角之景”的艺术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 (21):20-21.

[6]李莉,《东庄囤》对江南园林的艺术重构及绘画意境探析[J],大舞台,2013 (09):67-68.

[7]高居翰,黄晓,刘珊珊著,《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170-182.

[8]镇淑娟.明代苏州园林图示中文人活动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图像学
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维米尔与《绘画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阐释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图像学研究分析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符号学与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