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与出路初探

2018-05-14凤兰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凤兰勇

[摘 要]由于受多种原因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补齐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探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并探索其解决办法,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经济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1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

1.1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模式解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将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由集体所有,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村,但是改革开放后人口自由流动带来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土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变得十分便利,为了追求比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更高的经济利益,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开始脱离土地,来到城市谋求生活。导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急剧下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年纪较大、劳动能力相对较低的老年劳动力,这必然会导致耕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废弃。二是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国家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政策,人类活动强度减小,森林覆盖率上升,原本由于人类活动消失的“野猪”等野生动物开始重返山林,并迅速扩大了种群数量,对食物的需求增加,到了玉米等农作物成熟的季节,村民的农田成了野猪的天然料场,村民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受灾严重。村民没有有效防止野猪破坏农作物的手段,只得被迫放弃离家稍远、地处偏僻的耕地,也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三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以山地地形為主的国家,我国农村由于受山地地形限制,土地地块较小,不适宜机械化耕种,农村土地耕种方式大多还是依靠人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用于满足自己家庭的粮食需求,已不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主动弃耕一部分地力较差的耕地,转而外出做短工等其他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生产活动,导致农村土地耕种率的进一步减小。

1.2 特色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虽然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实现了土地流转经营,有实力的专业大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了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并带动当地农户转变种植习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由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所生产的经济作物大多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初加工出售到外地进行加工再销售,产品附加值很低,加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溢价能力几乎为零,工农业“剪刀差”的继续存在,导致民族地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仍困难重重。二是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经济作物价格保护机制,农产品价格完全被市场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及时获取该农产品最新的市场价格、市场需求,处于盲目发展的阶段,在农产品交易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市场定价的境地,影响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民增收。三是政府的种植技术指导很薄弱,农户主要凭借自身经验,由于种植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病虫害能力差,经济作物产量不高而且不稳定,经济作物收成仍处于“看天收”的尴尬局面。四是盲目种植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农民种植技术的缺乏,看到周围其他农户种植了什么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就盲目跟进,由于对自家土地土质情况、海拔高度适合种植什么农产品并不了解,导致产量并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增收的目的。

1.3 以民俗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艰难起步

现在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与历史欠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利用新农村建设集中安置、统一规划的契机,发展特色民宿旅游,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因集中安置脱离土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来源,开拓了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一是旅游服务项目单一,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餐饮、娱乐、环境卫生等旅游配套设施供给不足,导致民宿旅游特色不突出。二是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农村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服务经济运行知识,民宿卫生没有统一标准,影响民宿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民宿旅游客流量季节性变化大,目前民族地区民宿旅游主要以“避暑游”“老年游”为主,到了气候相对寒冷的冬季游客量大幅下滑,不能保证全年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客流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基础社会建设进度和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浪费。

2 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意义

2.1 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前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其需要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从注重物质需要转变为注重精神需要。在人的发展中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之后,后一级高层级的需要才会充分出现。”人民只有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才会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经济的振兴,只有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之后,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民自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群众基础与物质保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2.2 是巩固党在民族地区农村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指出党“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毛泽东同志认为,首先必须得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才能实现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带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让民族地区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国家繁荣富强带来的经济福利,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在政治立场上坚定的和党站在一起,才能巩固党在民族地区农村的执政基础。

2.3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乡村振兴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经济振兴作为评判乡村振兴的最高标准,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经济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民族地区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补齐民族地区农村发展这块短板,事关广大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3 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振兴的出路

3.1 深入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逐步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村民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结合我国民族耕地分布特点,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经营。一方面解决了因劳动力流失带来的土地荒废的现状,保证了农村耕地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通过规模化经营为农民创造了本地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就业的问题,为耕地保护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农村制度创新实践表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成为联结传统农业个体生产者与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间的重要渠道。”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认识到,深入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精英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放开手脚,落实好党和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相关政策,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工作,发展农村生产力。

3.2 加大农业技术支持与产业扶持力度

“要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其国际竞争力。”在农技服务方面:政府一方面应该结合当地海拔高度、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引导农民种植合适的农作物,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量引导农民合理控制种植规模,避免因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下降,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在产业扶持方面:针对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存在品牌效应不强或者没有品牌、产业链不健全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责任意识,一方面发挥其自身资源、信息优势,在合作社建设、品牌建设、产业链完善上予以扶持,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为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找产品销路,做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带领农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3.3 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我们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同时,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外界的交通、信息交流便利的优势给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把民族地区农村打造成集现代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一是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推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娱乐、交通、餐饮、购物、安保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三是统一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旅游服务。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综合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做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是补齐我国农村发展短板,确保我国农村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举措。我们应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在乡村振中的重要地位,脚踏实地,深入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了解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现状,找准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痛点,才能找到化解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方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3).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D].上海上海社會科学院,2010.

[4] 谢智华.全国农业科技年:推动农民科技教育上轨——访农业部张宝文副剖长[J].经济世界,2003(07).

猜你喜欢

出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