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养老“候鸟人”客群特征与需求研究

2018-05-14张引郑远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巴马

张引 郑远伟

[摘 要]作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村落已吸引了每年十万余“候鸟人”长期居住。这些“候鸟人”的到来,给乡村的经济发展、空间转型、环境承载、社会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充分了解候鸟人的客群特征和养老需求,笔者以巴马“盘阳河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七个长寿村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多方访谈和问卷调研,总结出“候鸟人”的分布、社会、旅居、生活、消费、健康和组织上的七大特征和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交通设施和社会管理上五大养老需求。结合与政府部门的访谈,为巴马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养老;候鸟人;巴马;客群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自1970年起,欧美等工业国家开始出现都市老人季节性移居乡村休闲养老的现象,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老年人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越发充裕,也出现了移居乡村养老的“候鸟人”现象。Krout J、Gustafson P和Brown L.D等学者归纳了乡村养老内在动因、外部特征和发展模式。薛晶天从村落的环境、结构和功能出发,综合探讨了村落养老的价值;李松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的乡村休闲养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乡村养老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建议。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在乡村养老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还远远不够。

所谓“候鸟人”,就是指为了谋取生存或居住的舒适性,仿效候鸟进行季节性迁徙的人群。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以远红外线、负氧离子、弱碱性水和地磁环境,吸引了每年十万人次“候鸟人”在此聚居。研究这些候鸟人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对巴马的养老产业发展、新型社区融合和盘阳河沿岸村落复兴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城市老龄化和乡村衰败问题的解决探讨可能的途径。

笔者选取了巴马“盘阳河长寿养生旅游区”的7个长寿村——坡月村、松吉村、平安村、甲篆村、百马村、拉高村、仁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两委、候鸟人、巴马县委县政府的深入访谈,并于2017年2月13日-2月17日之间,对巴马乡村聚居的候鸟人共发放问卷300份。按照每个村候鸟人客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层抽样,了解“候鸟人”的客群特征和养老需求,以及对巴马政府的政策建议。坡月村发放190份,松吉村发放60份,其他5個村一共发放50份,最终回收了有效问卷247份。

2 “候鸟人”客群特征

根据县委县政府、村集体、经营者、候鸟人协会的访谈调研和问卷调研的成果,从时空分布、年龄和社会结构、旅居特点、生活习惯、消费水平、身体健康程度和组织行为七个方面归纳出巴马乡村养老“候鸟人”的七大特征,分述如下。

2.1 分布特征:季节迁徙性强,空间聚散明显

从季节性迁徙上看,冬季聚居的候鸟人主要来自北方,而夏季主要来自南方。从调研的数据来看,2月份在巴马旅居的候鸟人人群主要来自东北和华北地区,其中东三省有64人,京津冀地区44人,一共占据了总样本的43%(图1)。从全年的时间分布上看,候鸟人到巴马地区旅居的较为均匀,淡旺季分布不太明显。整体上,3-6月和9-10月旅居老人数量较多,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达到高峰,这个时段来自南方的候鸟人居多; 7月至9月中旬因降雨量大,景区无法游览,部分景区康养功能无法使用,所以候鸟人稍有减少;11月-2月因天气寒冷,以来自北方避寒的候鸟人增多;春节期间及之后,候鸟人人数会显著减少。

从空间分布上看,“候鸟人”在盘阳河流域存在以坡月村百魔屯为主中心,以百马村坡纳屯、平安村为次中心,其它村零散分布的特征。在调研时间范围内,坡月村约有候鸟人6000人,百马村约有200-300人,平安村约有1000人,其它的甲篆、拉高、松吉和仁乡村各有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表1)

2.2 社群特征:年轻老人居多,社会层次较高

总体说来,巴马地区的候鸟人以年轻老人和准老人为主,群体平均文化水平和收入较高。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年龄分布上,候鸟人以年轻老人和准老人为主,60-75岁间的年轻老人占到总数的67%,55-60岁的准老人大概占到13%;职业类型上,80%退休前为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的员工或者中高层领导,少量为个体经商户或者是自由职业者;文化水平上,候鸟人群体中,高中及以上文凭占70%,整体文化水平较高;收入水平上,51%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35.23%收入在4000元以上,候鸟人群体平均收入水平较为可观。

2.3 旅居特征:长期居住为主,伴侣同行较多

大部分候鸟人在巴马的旅居模式以长期居住生活为目标的,且大部分与伴侣同行。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受访者中有58%的人表示每次在巴马停留的时间会超过3个月,有31%的人表示停留时间在1-3个月之间,以长期居住为主;在选择出行陪伴对象时,有68%的候鸟人选择和老伴一起过来,有的会携带学龄前的孙女和孙女、未婚配的儿女和家养宠物。17%的候鸟人选择独自一人过来,而选择亲属朋友组团出行的人比例较少。

2.4 生活特征:农房租赁为主,饮食自理居多

候鸟人到达当地,大多数租赁农家公寓,并且饮食上以自己做饭为主,日常活动主要为休息,呈现出类似日常生活的旅居特征。从旅行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角度分述如下。(1)吃:候鸟人中有91%选择自己做饭,因为居住的时间较长,且大部分老人都是和老伴一起出行,因此老人在饮食上基本上自己解决。(2)住:候鸟人中有82%选择当地居民提供的可租赁公寓,7%选择酒店,还有6%在此地有自购房。(3)行:由于候鸟人在当地以居住为主要目的,外出次数不多,所以在村落中活动时,主要依靠步行;而需要去当地其他景点时,则依靠各景点之间的班车。(4)游:候鸟人主要看重巴马特殊的康养功能,较少游览景点和景区。以百魔洞为例,老人去主要是去洞中的磁疗区域休息,而并非游览风光较好的后洞。(5)购:候鸟人在当地的主要消费为采购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也会在当地购买一些土特产,如火麻、黄姜、八角、百香果等产品。(6)娱:候鸟人在当地的娱乐活动也偏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活动为休息、散步,也有较多参与到自发组织的唱歌、跳舞等各类文艺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候鸟人知识水平的提高,发生的活动类型丰富程度明显增加,调研考察类、慈善类活动增多。

2.5 消费特征:消费水平较低,年龄线性相关

候鸟人在當地的消费水平较低,每人每月大多数在1500元左右,其中餐饮费每月约有700-1200元,住宿费每月约有300-500元(双人间标价为600-1000元/月)其它娱乐性休闲性消费较少。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候鸟人月消费在800-1500元之间的占40%,在1500-3000元之间的占43%。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候鸟人月平均消费与候鸟人的收入和知识水平没有线性关系,但与年龄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越年轻的候鸟人消费越高。这说明候鸟人的消费受时代观念影响较大。

2.6 健康特征:慢性疾病居多,疗愈作用明显

巴马候鸟人中大部分患有慢性疾病,且看重当地的康体保健和养生养病疗效,这是区别于云南、海南等旅居地的典型特征。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受访候鸟人中身体状况较好的约占40%,有1-2种慢性疾病的占46%,以糖尿病、三高最多,骨质疏松、冠心病、支气管炎其次。但根据对候鸟人协会的访谈,相关负责人却认为当地有重大疾病的候鸟人约占50%。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受访候鸟人对自己的身体疾病有隐瞒,且户外随机采样存在部分偏差。巴马特殊的自然环境的康体疗愈作用明显,候鸟人整体满意度较高。55%的候鸟人表示身体有所改善,20%的人感觉效果显著,41%的人感觉一般,其身体改善程度与停留时间直接相关。候鸟人的平均停留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明显,改善效果最大的五大疾病类型分别是糖尿病、支气管炎、三高、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

2.7 组织特征:群团构建完善,公益活动丰富

候鸟人在巴马当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群团组织,如候鸟人协会、蓝色纽带、客养协会、新起点养生基地等。其中,以候鸟人协会和蓝色纽带规模较大,前者拥有会员约6000人,后者拥有会员约1000人,包含退休的政府官员、医生、书法家、记者等社会较高的人士参与组织管理。候鸟人组织在当地组织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如舞蹈、声乐等;其中,公益活动尤其出彩,如公益募捐、捡垃圾、贫困儿童资助、社区协调等。候鸟人协会中的声乐协会,集体资助了当地一个贫困儿童上学;蓝色纽带常常组织会员进行集体活动,沿着盘阳河两岸捡垃圾;等等。但协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管理较为松散、活动经费不足等。

3 “候鸟人”客群需求

根据对候鸟人的主观问题分析,发现候鸟人对巴马的潜在需求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交通设施和社会管理五个方面。根据他们的安全、生理和心理需求,也对巴马乡村养老旅居的现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管控不足,体现在水资源、森林植被保护力度不足,局部地区噪声过大;二是基础设施不够,主要体现在路灯、地灯等照明设施不足,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娱乐设施不够,垃圾桶和卫生间数量过少;三是医疗配套不完善,医疗水平过低、老年急症救助存在缺陷、外地医疗保险无法报销;四是交通不便,公交系统不完善、路幅过窄,且缺乏老年人无障碍设计;五是管理有待加强,“两违”建筑严重、小产权房问题难以解决。

4 乡村养老产业发展建议

4.1 打造巴马形象名片,明确候鸟人营销宣传定位

在针对巴马候鸟人的旅居养老目的地宣传定位与广告投放上,目标人群应重点针对年龄在65岁以下、文化程度较高、来自东三省和京津冀地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年轻老人。积极开拓“准老人”旅居市场,吸引身体素质好、消费能力强的“后备”老人前来养生旅居。在宣传推广中应重点强调巴马的高端养老社区正在建设中,逐步树立“高消费带来高品质的养老养生服务”理念。同时可尝试打造“夕阳红”“黄昏恋”等与老伴共同旅居的营销概念。

4.2 强化养老社区运营,满足候鸟人软性发展需求

对当地候鸟人的消费升级,不仅仅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应加强养老社区的软性运营与服务。目前国内有两类优质的养老社区运营企业,一类是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企业,一类是地产企业。巴马目前的共建民营养老机构仅有圣恩养老中心一家,还应继续吸取法国、中国台湾等地养老的先进理念,引入国内外成熟企业进行养老社区运营。可以考虑通过险养结合、公益基金等金融服务盘活候鸟人闲置资金,同时建立老年大学、颐乐学院等机构满足社区候鸟人的发展性需求,促进和谐社区氛围营建。

4.3 加强重点区域环保力度,培养候鸟人主人翁意识

候鸟人群体中的90%最看重巴马的自然环境,且候鸟人口来源与北方雾霾地区重合度较高。巴马政府虽已出台《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总体上落实较好。但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仍发现,在坡月村、百魔洞等候鸟人大量聚居地区,仍存在生活污水排放、田间焚烧秸秆、道路扬尘和建筑材料长期堆放等现象。因此,巴马应重点加强局部地区(以坡月村、百魔洞为重点)对水资源、空气、道路、住宅区音量环境等的保护。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条例督查,保障执法刚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和公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候鸟人服务的积极性,通过与社群组织合作或授权的方式打造候鸟人义工队伍,增强候鸟人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4.4 重视老龄化无障碍设计,促进公共娱乐设施建设

问卷访谈中,六成的候鸟人表示,巴马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便捷、建筑管控、两违处理等)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近28%的候鸟人认为交通条件(包括路灯、人行步道、道路坡度等)不便于老人行动;农家旅店更无老龄化设计。因此巴马在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对于道路、建筑、公园和景区的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行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旅游热点地域及候鸟人社区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如凉亭、长椅、长桌等)方便老人的旅居养老生活。

4.5 挖掘潜在人力与社会资本,加强候鸟人群团党建工作

研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候鸟人群体中大量潜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很多人担任过教授、医生、职业经理人或政府官员,且大多对建设巴马有很大的热情。因此应妥善利用此项资源,建立候鸟人智库,让他们为巴马的发展建言献策。另外,应设立部分专项资金,加强候鸟人群团组织建设与管理,充分利用当地候鸟人协会、蓝色纽带、巴马科养协会等民间组织,对巴马的公益宣传、社区服务、矛盾调解、文化教育和扶贫募捐贡献力量。在相关组织中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建立和政府畅通的沟通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4.6 引入科研机构,促进康养大数据建设与养老产业升级

巴马群体性聚集的大量候鸟人,是绝无仅有的老年人慢性病医疗研究样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候鸟人群体数量大的医疗样本数量优势,结合巴马康养大数据中心、云上巴马等医疗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引进顶尖慢性病研究专家,建立全国性医疗慢性病研究中心,实现康养服务水平和医学研究进程的相互促进。同时,以病例大数据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分析,深度挖掘巴马疗养作用科学机制,促进养老产品与服务的进一步科学化。针对研究成果,可考虑重点打造中草药液、理疗、沐浴等高附加值的消费升级产品。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全域旅游大发展、乡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以乡村为目的地的“候鸟式”旅居养老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结合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候鸟式”旅居养老产业带动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乡村候鸟人对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的经济发展、产业扶贫、空间转型和社群融合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还需要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备注:数据搜集工作由清华大学学生三农学会赴广西巴马实践支队共同搜集完成,在此对实践支队全体成员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02).

[2] 薛晶天.村落养老价值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3] 周凯,张菁菁,张育诚.“候鸟人”群体社会管理模式——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巴马
《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