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

2018-05-14杨菁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

杨菁

【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习得多少为评价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教”的本质在于指导“学”:一为学生,促进学生自由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二为学习,“教”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三为会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活动,习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获得思维发展和多种审美情绪的体验,并最终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统编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出现,意味着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现行教学中,笔者认为“自读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自读课”淡化了自读过程,却增加了“教读”环节;二是“自读课”缺少课堂的“规定动作”(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三是“自读课”缺少学习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由“教”向“学”的转变,如何体现在目标里、落实在课堂中?笔者以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片段】

一、感官体验,形散神聚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入诗入画”的景、物、人、事,并写下关键词。邀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纸上。

生板书:仙人掌、菌子、缅桂花、吆喝声、苗族女孩子、房东……

师:根据写下的词语,尝试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我看到了……听到了……尝到了……嗅到了……”

生1:我看到了仙人掌。

师:能不能加入适当的定语或状语,使句子更具体?

生2:我尝到了美味的菌子。

生3:我嗅到了清新的缅桂花。

生4:我听到了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吆喝声……

师:回到标题“昆明的雨”,你有何疑问?

生5:题目是“昆明的雨”,可这些景、物、人、事貌似与标题无关。

师:“貌似”意味着其实是有关联的,大家思考一下,有什么关联呢?

生6:雨就像是一个线索,串起了这些景、物、人、事。比如倒挂的仙人掌竟然能开花,是因为雨季湿润的缘故。

师:这是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它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也都在表达某种独特的情感或感悟。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生(齐):形散神不散。

师:回到《昆明的雨》,“形散”好理解,就是刚才所说的景、物、人、事;“神不散”指什么?

生7: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独特情感。

生8:对昆明的想念。

师:那么,作者就仅仅表达了对昆明的想念吗?字里行间还透出怎样的情味?

设计意图:用一个主问题,指向目标一:通过“五觉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通过读、写、说、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用“我看到了……”等句式来表达,关联了“句子的成分”的语法知识。再通过关联标题以及对单元学习目标的回忆来启发学生思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平淡有味

任务二: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品味字里行间的“情味”。

教师播放一学生的朗读作品《昆明的雨》(3-5节)并请学生评价。

生1:她朗读得很好,不急不躁。我能感受到文字的口语化和韵律美。

师:从节奏的角度来评价很好。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

生2:声调柔和,读出了“动情”的感觉。

师:我们从节奏、声调等方面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有同学说他的语言比较口语化,感觉很亲切。还有没有其他语言特点?

生3:作者引用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显得典雅有诗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配乐朗读并上传喜欢的片段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课堂播放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品读汪老的语言特色和别样情味。在“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优秀学生以“小先生”的角色影响同伴,让“自读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

三、关注标点,感悟形象

师: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情味,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标点符号来标注文章的最后一段呢?(原文:我想念昆明的雨。)

生1:用感叹号,因为要把丰富的情感强烈地表达出来。

师:的确。文中说,即使过了四十年,作者都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昆明的雨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雨中浪漫的情调源于作者曾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光。昆明的雨还沉淀着怎样的情味?

生2:青春歲月的珍贵记忆,甚至是胜似故乡般的抹不去的乡愁。

生3:我觉得是用省略号,因为还有很多情感,可以留白给读者去想象。

师:为何作者在结尾段只加了个句号呢?

生4:虽然昆明的雨蕴含丰富的情味,但汪老的语言风格是平淡有味、如话家常的,所以句号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

师:的确,文如其人,(补充汪曾祺简介)汪老曾说自己就是一个贪吃、贪玩、贪恋人生的老头。我们也从这个句号中感受到他的平和温润。大家可以尝试以写小诗的方式把今天这节课所品读到的情味,用平淡有味的语言加以创作。

教师起头:昆明,遂想起雨/明亮的、丰满的雨/仙人掌于其中倒挂着/却浓绿,开出了金黄色的花……

生:雨中的缅桂/软了这心坎/动了情……

师:其实,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将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温润我们的心灵。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汪老的《生活是很好玩的》,希望你也能成为生活的“大玩家”。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文章的标点,打开学生品读散文的另一扇窗。由文读人,让学生感悟到散文是一种带有作者个性化色彩的文体;由文识人,在与作家的“对话”中理解其人生、思想与感情,从而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在经典的品读中重新发现自己。

【案例反思】

一、明确自读课文目标

在备课时,笔者没有孤立地只备一节课,而是先备整册书、备整个单元的文章,然后再备这篇课文。这样,从面到点,做到熟悉教学内容的总要求,了解所教教材纵横相交的结构体系,从而把准本文的教学目标。

1.侧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本单元的目标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并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本课作为“自读课”,目标就是单元目标的细化和再落实。

2.侧重文体特点的呈现。

“自读课”选文大致有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两种类型。这两类阅读的功能不同,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对作品内涵情感的品味和感悟上。《昆明的雨》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采用朗读实践来把握文章和作者的情感。

3.侧重文本特质的表现。

抓住文本的特质展开教学。王荣生教授曾指出,研读课文,思考这一特定文本,最要紧的是在什么地方?文本的关键点在哪里?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理解感受?仔细揣摩王教授的话,不难发现,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特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找到它,并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去理解分析,从而形成新的阅读体验。

二、多种方式彰显主体

“自读课”的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基点,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才好。学习活动要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能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动起来,激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读出妙处来,哪些地方没读懂,感受不到,欣赏不了,这些都是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要考虑的内容。

1.“转化”学习目标。

教师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在PPT上呈现出来,学生会非常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进而体验目标达成的快乐。向学生出示的学习任务是显性目标,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还实现了隐形目标。比如,任务一是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入诗入画”的景、物、人、事,并写下关键词。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学生不但圈画出关键词,还调动感官用一句话表达,顺便复习了“句子的成分”这一语文知识,通过关联标题的设问,最终实现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引发了更为复杂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2.“玩转”听说读写。

在“自读课”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自信力。本课在设计任务时,课前就布置了配乐朗读并上传音频的预习作业。在课上,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掌握朗读的情感表达,品味散文语言的特点,感悟文章丰富的情味。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例如,不同读音的背后是不一样的文本解读,关联词性、關联语境、自圆其说皆可表现美。再比如对结尾段标点的探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言语以外的符号,也有助于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再比如小诗的拟写,用写的方式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语言的表达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交流中发现语言的形式美、内容美,享受阅读鉴赏带来的快乐。

总之,教师应将目标锁定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构建“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的实践中巩固知识,在交流中分享阅读成果。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地预设,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
“学为中心”视角下学生阅读思维的导引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学为中心”的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初探
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优化教学 提高实效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基于“学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活动探微
学为中心,注重语言训练
“学为中心”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