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发誓”的教育变了味

2018-05-14陈兴才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誓词教科研家教

陈兴才

我们有一个多年的传统,就是爱用发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常态的发誓,内容几乎涵盖了一个学生所有的优秀品质,在开学季或是重要节点。最应景的是“百日冲刺宣誓”,宣誓者是高三或初三畢业生,每年3月几乎可以称为发誓的季节,因为距离中、高考百天,无数的初三、高三学生要在教师带领下,在操场或报告厅举起自己的拳头。“不负恩师,不负父母”还算传统,虽然好像活是为父母,学是为恩师,少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多拼一分战胜一操场”则将学习变成了战斗,学校也成了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胜”,似乎早早地将自己、同学和社会的关系定位于丛林法则。这些稚嫩的胸腔里早已被“成功和失败”的大石头填满。笔者其实很担心,等中考、高考过去,有人“成功”必然有人“失败”,客观存在的高分低分、上榜落榜之别,将使多少孩子尝到失意和悲摧,背负上屈辱和被淘汰感,这是教育还是特种兵训练营?

发誓的效果历来不被人看好。大凡恋爱,常见女生对爱发誓的男生没好感。与发誓相连的是承诺,俗话“一诺千金”说的是承诺的分量;而从另一面看,它又告诉我们承诺不可随意和经常,所以又有“君子重诺、慎诺”的说法。常作承诺的人往往被认为不靠谱。

近些年,不乏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之举。不少学校会制定教师誓词、学生誓词,有的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拟个誓词。一窝蜂地去发誓,成为教育奇观。却一直没有人研究过,如果不发誓,是不是就是教育的损失?有一点可以参考,教师节的时候,颇多地区或学校玩起了师德宣誓和“不从事有偿家教”签名之类的花活。大家都知道其意义寥寥,教师们也是反感这个节日添堵行为的,更没看到作了“不从事有偿家教”承诺签名的教师,从此真的金盆洗手了。行政官员或校长们对此心知肚明,但依然乐于此道。往深处说,热衷让教师宣誓和承诺是在做道德文章,用道德约束代替规则的严格执行。有人说,一个社会天天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道德自然回归;而如果人人不讲规则,却时时谈道德,很可能造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世界。此话不假。因为宣誓活动从道德上约束不了有问题的教师,同时还为其提供了不真诚和说一套做一套的切身体验。

当保证书成为常态,当发誓成为非特定状态下的仪式化行为,便会带来庄重的戏谑化、教育的形式化,消解的是诚实和诚恳。学生一边宣誓,一边当好玩,催生的是游戏和应付心态。“脱空经”流布校园,这就不是小事了。不客气地说,无论是校长让老师们作承诺签名,宣誓廉洁,还是对学生施以承诺和宣誓教育,都是一种仪式感在作怪,甚至就是作秀。因为没几个人会把轻易的发誓和承诺当回事;相反,可能培养的是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老不信”。

在生日的时候,点燃蜡烛,许个愿,是默默的,不说出来给人知道,倒并非因为天机不可泄漏,说出来就不灵验了,而是出于“心底的愿望,真诚的祈求”,具有一种温馨的力量而不是铁血的压力。如果真对发誓和承诺情有独钟的话,学校和教师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迪,换些方式?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誓词教科研家教
家教有法
火线重温入党誓词
家教“漫”镜头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终身坚守入党誓词
重温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