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地区隐性失业问题研究

2018-05-14曾月超王宏民

山西农经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

曾月超 王宏民

摘 要:在我国发展和建设社會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需要更高的关注,而在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更加充分的就业,就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是发展农村地区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着的隐性失业问题,没有得到关注。近年来,农村隐性失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城乡收取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因此本文对农村隐性失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劳动资源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5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1 隐性失业产生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国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取得小康社会的发展,我国必须进一步的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无疑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则必须保证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得到最充分的关注和解决。

我国在失业统计中,只将城市常住居民收入进行统计,这样我国统计数据在样本的选择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弊端和不足。统计数据没有将城市的非常住人口和从事农业的人口计入在失业统计当中,致使我国失业统计中的数据出现了不能真实反映农村地区失业人口情况的现象。本文研究农村隐性失业问题旨在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解决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2 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定义

隐性失业的概念是在英国发生经济危机时,由英国的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的。此概念最早的含义是指,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大部分的下岗工人为了不受失业的威胁,都从事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和工作技能的低水平工作。

显然,隐性失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他指的也不是工人失去工作岗位这么简单的现象,而是指一种工人被架空的状态。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虽然仍被雇佣,但是不仅得不到原来应该享有的工作待遇,反而会遭遇到,薪水降低、工作时间被缩短,或者全职工作被零散的工作任务代替的情况。隐性失业的本质是劳动力的边际效率变低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的状况。 而本文研究的隐性失业其范畴是指我国的农村地区,其对象是从农业现代化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 农村隐性失业类型

3.1 因用地变化产生的隐性失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发展用地需求量不断攀升。因此,出现了农村土地被国家、政府、企业征用的情况。在此情形下,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业耕地资源减少甚至是短缺的情况,这时的农村由于耕地资源的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大缩减,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3.2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产生的隐性失业

因我国之前的政策性偏颇,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在绝大部分资源上都是优于农村地区的。因此,我国农村居民受到的教育和培养和城市相比是远远不足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这无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由农村地区走向城市地区并找到可以完全发挥自身技能的合适工作。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劳动力因素质低下,被留在农村的原因。

3.3 盲目转移产生的隐性失业

农村地区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有一部分人选择走向城市寻找工作,但是由于就业信息的断裂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导致进入城市后,还是失去工作机会变成劳动力;另一部分人口为了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和危机,在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为他们提供其他就业方案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老本行,也不愿意接触新的就业机会。

3.4 农业现代化下产生的隐性失业

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耕作的不断推行,我国的农村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却没有提高,反而释放处一大批的劳动力,而这些人又称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变成了农村隐性失业的潜在群体。

3.5 季节性变化产生的隐性失业

我国是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结合的特殊的耕作环境,导致我国农村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相对明显的工作段。因此在我国存在农忙时间在农田干活,农闲时间去城里打工的现象。在此期间,那些没有在休息时间找到工作的人就成了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人口。

总之,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农业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情况,都被视为是农村的隐性劳动力。

4 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

4.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农业的生产效率无疑增长了数倍,这样有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被从农村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农村地区有的因为农村地域的发展落后,导致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有的因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大量农村劳动能力剩余;有的因为城市发展阶段越过了劳动密集型阶段,无法吸收周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但因为其表现形式并不是公开性的失业,则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隐性失业人群增多。

4.2 失业统计存在漏洞

统计数据是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农村人口在流动到城市中时,由于不是城市的常住人口,所以他们在失业统计中,不会被计入统计样本当中。他们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短暂性的调整工作或是彻底失去工作进行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因为统计数据将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的农民都计入了拥有工作的人口,所以在统计失业人口时不会当做样本计入。而这部分在城市中失去工作的人在返回农村时我国的失业统计中却没有反映出来,导致了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成为了一个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失业统计中,包含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城市的常住人口,显然,这样的样本难以全面客观的反映我国整体的就业情况。这样的统计数据不仅没有客观的反映问题,反而成为了我国就业问题没有被正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4.3 农村劳动力的特质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这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其文化程度偏低。在我国数据统计中,发现农村地区的人口的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其中包括文盲和半文盲的有40.41%,初中文化程度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0.5%。由于其受教育程度低,其掌握的可以应用的生存生活技能更是无法在发展如此之快的社会中立足。(2012年,中国农民文化程度统计_中国情报网.www.askci.com)

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居民就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和落后,多数人觉得自己种地虽然辛苦但是确是祖辈留下的祖业,不愿意接受新生食物,就业观念落后。创业的意识更是相对的薄弱,农村地区的创业的机制体系也没有足够的完善成熟,所以创业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工作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很难寻求发展。

此外,他们从事的多是农事,对其他职业的了解较少,而且对于就业的前景和方向认识单一,导致他们在进行劳动力转移时,经常会遇到不知何去何从的问题。

5 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影响

5.1 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在农村失业人员进入城市工作之后,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居所,且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的外来务工者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进入城市后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且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会导致城市资源的过度消耗,城市居民就业压力增大等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5.2 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据《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 616.84万hm2,其中耕地13 156.34万hm2,林地25 325.39万hm2,牧草地21 951.39万hm2。2013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5.47万hm2。(《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在农村居民因为失业流入城市中务工的同时,我们农村地区这个我国的粮食加工厂,无疑也就缺少了劳动力和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這不仅给对我国粮食产量造成威胁,而且还会使我国陷入粮食安全的危机中。

5.3 阻碍产业结构发展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发展初期,农产品不仅维系着我国众多人口口粮,而且也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料,为我国初期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成熟,我国农业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农业要在保证我国数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之外,还要为工业提供原料。而在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又成为各个产业部门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因此解决好我国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是有利我国农村资源充分利用,更好的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根本条件和重要途径。

6 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

6.1 更改统计缺陷

我国在失业统计过程中,统计的样本数量只是将城镇的人口作为基数,核算其同在失业登记处登记过的人口数量之比。首先,在统计的样本中,完全不能体现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和失业情况。其次,由于我国失业登记制度的不完善,登记失业后领取失业保障金的手续也是相当繁复,因此在失业后进行登记的人数可以说在统计数据中也不能说具有代表性。最后,要增加统计数据的口径,将农村人口的就业失业情况也纳入统计的范围中,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加明确精准,更好的利用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6.2 深度发展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适当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适合的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农村地区优势的自然资源打造旅游和娱乐的特色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当地的优势条件和特色资源进行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产品,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成为农村地区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6.3 培育经济新常态需要的劳动力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中,创业成为我国的就业发展的新出路。在此大条件和背景下我国政府一定会增加对创业者的鼓励政策。在政策倾斜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在农村地区的村民也应该积极开展自主创业的培训,加强农村居民不同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发展。在培育过程中,以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标。联合乡镇企业,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少隐性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

参考文献:

[1]林建惠,宗晓燕.浅论我国隐性失业的统计问题[J].经济论坛,2013(18):52-53.

[2]杨桂芝.浅议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3-4.

[3]陈超.失地农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J].管理视窗,2013(07):41-42.

[4]许雄奇,杜鹃.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J].理论研讨,2003(06):8-9.

[5]吴宏洛.论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失业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5)..

[6]秦勇.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

[7]侯鸿翔.中国农业隐性失业分析[J].经济问题,2000(6).

[8]周婵.隐性失业:中国失业统计不可缺少的部分[J].统计与决策,2004(7).[9].

[10]张义忠.国外失业治理的法律法规[J].经济师,2002(12).

[11]吴祁.关于我国城市和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12]孟宪生.国外关于隐性失业公开化问题的理论、时间及其对我国的其实[J].特区经济,2005(5).

[13]王晓君.略论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非农生产技能培训[J].职教论坛,2007(11):32-34.

[14]查瑞传.我国“隐性失业”现象透析[J].前线,2000(12):57-60.

[15]卢亮,唐宇凌.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制度变迁分析及治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16]王秋艳.我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

[17]高琳娜.我国隐性就业的现状、效应及政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

[18]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
关于构建河北省农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的探析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