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8-05-14张灿吴冠华齐静

山西农经 2018年13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张灿 吴冠华 齐静

摘 要: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和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供求失衡现象。首先从供求数量和供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供求失衡的现状;其次,基于供给侧的视角介绍安徽凤台县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从供给环境、供给精确性、供给结构和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凤台县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征信体系;金融创新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3-003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F832.35 文献标志码:A

十八大以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都亟需农村金融系统在新阶段中拓宽拓深支农服务渠道、创新创优支农服务方式,同时还要改善金融供给质量,提高金融供给效率,确保三农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快速的满足,有利于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

1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矛盾就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失衡,供求的失衡体现在供求数量和供求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金融需求缺口巨大,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种类与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供求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即市场结构失衡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结构性需求错配[1]。

1.1 农村金融供求量失衡

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两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农户对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农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体系不健全、企业资信状况较模糊等问题,导致融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解决,长期依靠私人借贷[2]。

与农村金融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不完善。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置网点和提供服务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性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是城市金融机构的5倍。

1.2 农村金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结构单一的问题。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和保险机构的市场份额非常低。具体表现为农村股票、债券以及农产品期货的发展缓慢,缺少直接融资渠道,农业保险仍然存在着保障水平低、过渡依赖财政支持以及盈利模式不稳定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上各主体的发展也不均衡:大中型商业银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该地区的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输出供给不足。

其次,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存在结构性的需求错配,反映为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业务无法对接需求主体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局限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而出于风险控制和其他经营指标的考量,金融机构对于涉农业务往往慎之又慎,缺乏针对三农业务的支持。以信贷产品为例,银行所提供的多是小额短期贷款,同时对于担保和抵押有着严格的要求,与农村企业对于长期大额的资金需求且难以提供有效财务信息的现状形成了矛盾。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结构性错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中缺乏有效供给,即虽然农村金融供给规模持续扩大,但需求主体仍然存在着供给缺位。

2 供给侧视角下的凤台农村金融改革

凤台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凤台县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具有“自主、自费、自发”的特点,对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3]。

2.1 建立农户征信体系

县域农户征信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环境的重要举措。健全的农户征信体系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同时征信体系所涵盖的信息可以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构造新型金融工具以及实现高效精确的金融供给提供数据支撑。

凤台县的农户征信工作分四步:信用信息采集、信用信息重组、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评级应用。通过将采集的农户信息与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部门信息重组,更加全面的信息使得信用等级的评定更加精确,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可获得商业银行的小额信用贷款。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审工作,评出信用乡镇9个、信用村141个,成功创建“全省金融生态县”。

2.2 建设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室

金融服务室不仅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硬件载体,也是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终端,能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实现金融服务供给渠道有效下沉。让农村居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现代金融的意识。凤台县在2015年底前,建设了183个普通金融服务室和10个高标准金融服务室,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金融服务室的功能主要有:一是采集和更新信用信息;二是配备便民金融服务设备,包括ATM机、自动存取款机、POS机、多媒体自助查询机等;三是宣传与服务,包括对评出的信用等级农户进行张榜公示、对获得信用贷款的农户进行张榜宣传、为金融机构到农村一线进行理财产品和服务宣传提供平台以及进行反假币、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宣传。

2.3 创建“粮食银行”

结合自身产粮大县的定位,该县探索建立了“粮食银行”,即根据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思路,使粮食资源资本化:从农民手中吸收余粮,对如经营性实体等粮食加工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粮食银行”的设立实现了金融服务体系对当地特色产业的精确供给,其为农户解决了粮食存储、保值增值和流通问题,并且实现了粮食与货币的自由兑换。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讲,“粮食银行”解决了融资困难、储粮成本高、季节性组织粮源难的问题。

同时,“粮食银行”通过存粮储備、粮价保险和期货对冲等方式对可能出现的粮食挤兑、粮价贬值等风险进行防控。首先,粮食银行利用域内多个粮仓和县级储备粮库储收粮食,并设置最低储粮红线,防范突发性的粮食挤兑;其次,以粮食购入价格上下浮动的15%为限,由保险公司赔付超过浮动价格的损失;最后,粮食银行还将在期货和现货市场进行反向操作,利用套期保值的方式对冲风险。截止2017年底,粮食银行累计经营粮食13.5万t,解决域内多家企业数亿元的融资困难,并帮助当地粮企和种粮大户烘干粮食数千吨。

2.4 鼓励金融工具创新

凤台县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来设计金融产品,使农户和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如建设银行试点“财政+银行+担保+保险”中小企业贷款、农行推出小微企业快速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推出农业农村开发基础设施贷款、徽商银行推出“易保贷”、凤台农村商业银行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储质押贷款、商标质押权贷款、最高额授信循环使用贷款。

3 凤台县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凤台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经过近些年的改良与完善,供给规模实现了较大的增长。而在现阶段,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增加金融产品数量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了需要着重关注供给环境、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精细发展[4]。

3.1 完善征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构建良好的供给环境

首先,应该建立动态化、规范化的县域征信体系,完善征信数据采集机制,确保其真实性且能及时更新。人民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从信息优势着手,联合地方政府等机构推进农村征信“大数据”建设,优化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使农村金融机构征信体系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系统有效衔接,实现评价指标与授信标准的统一,将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农户贷款授信的审批体系。

其次,在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全力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努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的法规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自律性组织为主体,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辅助,内外结合共同抵御金融风险。

最后,应以金融机构网点和各村金融服务室为主要阵地,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契机,培养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现代金融意识,全面优化信用环境。重点开展信贷政策、反洗钱、支付结算、理财等金融支付和政策教育,提高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3.2 加强金融体系支农力度,实现精确供给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功能,而第一产业因生产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融资分散且规模小等原因在金融服务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政策当局应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林、牧、渔及相关产业提供针对性和专业化的支持,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三农的精确供给。

地方财政应采取市场化可持续的策略: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税收优惠、补偿性拨款、贷款贴息等政策;完善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提高银行不良资产考核的灵活性,增加银行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考核指标;加快与金融机构征信系统的互通连接,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5]。

3.3 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

建设以银行业为主体、保险和证券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注重各个市场主体的发展态势,保持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同时应当提高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有效性,向农村需求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首先,应当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明确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侧重点,鼓励有序竞争;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造,提高其金融服务效率;引进保险机构提高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风险补偿机制,挖掘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建立险种丰富、保障度高、覆盖面广的农村保险市场;拓宽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和“新四板”上市[6]。

同时,应当注重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确保供给的有效性:金融机构应结合地域经济特点和三农主体的现实需求,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理财和保险产品;传统金融机构应寻求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获取数据和技术方面支持,促进信息、商品和资金的融合;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李万超.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研究[D].辽宁大学,2014.

[2]蔺鹏,孟娜娜,路振家.农村金融结构失衡的现状、成因及改进策略——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7(12):44-48.

[3]武明成.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8):40-41.

[4]董晓林,朱敏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4-18.

[5]杨蕾,杨兆廷.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及侧重点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2):60-62.

[6]陈鸥.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