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视角下宝兴县嘉绒藏族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2018-05-14刘洋浩
刘洋浩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是硗碛藏乡目前唯一的一个贫困村,在4.20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发现了达瓦更扎3600全景观光台,依赖特色的藏族风情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服务,村民的收入构成開始发生变化,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嘉绒藏族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分析其产业的实际状况对嘎日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生业民族志 禀赋优势 绿色旅游
问题的提出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嘎日村是四川省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民委员会的通称。对雅安市的汉族来说,嘎日村附近是旅游胜地,不仅原始生态保护较为完好,群峰汇聚景色宜人,同时由于其处在连接北部藏乡的要道,这里也是藏族居住区中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但是,就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引入而言,这里又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既有民族地区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独特性。
硗碛2013年总收入744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商饮及旅店)631万元,旅游业占比8.5%.2014年总收入8110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852万元,旅游占比10.5%,2015年总收入8542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032万元,占比12%,2016年总收入9135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393万元,占比15%,2017年总收入9773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763万元,占比18%,可见随着景区开发,村民的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收入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嘎日村不具备农业现代化或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条件,那么如何确立嘎日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旅游业是否是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及该如何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生业民族志
(1)历史和地理
宝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盆地边缘,东邻芦山,南毗天全,西连康定,北接小金,东北与汶川交界,距成都200公里,开车约2个半小时,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带,民国十七年( 1928年)土改归流,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县。因当地矿产丰富,取《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云,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为宝兴。
硗碛位于宝兴县北部,是四川省宝兴县唯一的民族乡,人口5000多人,分散居住在2000-3000米之间的山林中,硗碛在当地人的读法是yao(二声)ji(一声),是嘉绒藏语“yongji”的音译。本文调查对象是硗碛藏乡北部的嘎日行政村,该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从西往东分别是冰丰组、丰收组和嘎日组,是硗碛藏乡目前唯一的贫困村。
(2)人口情况
嘎日村占地300余平方公里,共有268户人家,在此提到的户数是以户籍登记的数据为准,还没有和父母分家的子女和父母被看作是同一家庭。在硗碛藏乡社会中,有着长子负责照顾年老父母的社会规范,据了解,嘎日村基本上延续了长子留老家照顾老人而其余兄弟姐妹外出打工的传统。
嘎日村属于嘉绒藏族,说的是土藏语,没有臧文字,老一辈口头交流主要用藏语,年轻些的懂藏汉双语,用汉文写作。硗碛原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嘎日村仍保留着穿青色衣服的传统,老一辈基本上只穿藏装,鞋也只穿自己用麻手工编成的草鞋,村里老老少少家里都有多套藏装。
(3)农业概况
嘎日村至今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包括旱地农耕、牦牛放牧、经济性家畜饲养
1.旱地农耕
旱地农耕是嘎日村较为重要的生业,一年一季,土地利用率较高,主要种植玉米、土豆,零星地种点蔬菜。以村民王卫国一家为例,家里有9亩地,地里两边种植玉米,中间播种土豆,见缝插针地种些蔬菜,因海拔较高病虫较少几乎不打农药。每年6-7月份收土豆,10-11月份收玉米,一年土豆产量在10000斤左右,玉米产量在9000斤左右,2017年市场收购价土豆大约是5角/斤,玉米大约是1.2元/斤。当地不种大米,如果想吃大米要找米贩子以2元/斤价格购买,或是以2斤玉米换1斤大米这种方式交易,米贩子一般是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往返山上山下嘎日村民,大米交易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正的外部性。嘎日村每年7、8、9三个月份可以生产蔬菜,但产量较小仅够自给,到了冬天蔬菜极少,在当地有“富人吃蔬菜,穷鬼才吃肉”的俚语。
2.牦牛放牧
牦牛是嘎日村最主要的生计来源,高原牧场在3500米以上,在牧场公路修通以前,牧民为了放牧牦牛需要出门20多天,在高寒缺氧的深山里,没有保暖设施,没有安全保障,人工背够米和肉,住在条件极差的棚里在高原上放牧牦牛。
嘎日村268户人家中有260户都要养牦牛,大部分家庭养20~30头牦牛,也有几户人家有700-800头牦牛。牦牛无需人工喂养,一年四季都在高原牧场上自己觅食。正常而言价格在4000~8000元/头。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嘎日村民将牦牛赶到宝兴县城去卖要翻山越岭走很久,卖不完的牦牛再赶回家更不便利,因为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在扶贫公路修成以后,出村缩短成7公里的路程,开车只需要10分钟,一次卖不完再拉回山上就很方便,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嘎日村现在喂养最多的实际上是西门达尔杂交肉牛,半岁的小牛无论公母都可以卖到5000元以上,但这种牛的饲养成本就很高,不同于在高原牧场上自我生长的牦牛,西门达尔牛大半年时间都只能集中在村里的牛栏里人工喂养玉米秆等饲料,仅5~10月份可以拉到高原牧场里和牦牛一同放养。。
3.经济性家畜饲养
嘎日村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和鸡,在这之中就经济性而言最重要的是猪。平均每户人家养4-5头猪,猪苗主要来自村内农户生猪的自我繁殖,很少考虑从农技站购买良种猪。雅安人将这里的猪统称为“跑山猪”,因为此地猪的饲养并不依靠饲料,也不像其他地方把猪关在猪栏里统一喂养,而是在每天早晨将猪赶到附近山上自己觅食,到了晚上再将猪吆喝进猪圈睡觉,次日又放出去。村里出生的猪苗经过九个月左右的饲养可以长到130斤左右。
猪的吃和卖是分不开的,在过年时候,农民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但卖主要只卖猪腿,2017年猪腿价格大概是65元/斤,猪肉就自己留着吃,吃不完的就腌成腊肉,如果有人要买就以3 0-35元/斤价格出售。随着与外界接触增多,磽碛跑山猪的名气增大,现在嘎日村杀年猪时很多外地人都要提前联系好农户,然后进到村子里来看杀猪,吃猪肉,同时顺带感受藏族过年风情。
嘎日村经济现状分析
(1)经济支持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
虽然嘎日村民有很高的旅游参与度,但旅游带来的收入增长红利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建设)还没有辐射全部村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种植,牦牛肉、香猪腿,土豆和玉米等销售,从嘎日村民的收入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农业仍居主导地位,体现了嘎日村藏族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虽然嘎日村旅游收入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未曾动摇农牧生产为主的经济根基。随着嘎日村融人现代化进程,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嘎日村的一些民俗传统和仪式活动变成了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并与旅游发展等因素等相互嵌入,联动发展。嘎日藏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中,正在经历主要依靠传统农牧业向部分地依靠旅游维持生计的转变。
因为达瓦更扎风景台的自然景区特性,嘎日村民在景区服务中扮演的依然是边缘性的角色,虽然相对轻松但经济收入还远远比不上传统农牧带来的收入,产业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不具备现代农业或工业化的条件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嘎日村仍然处于山地耕牧型经济文化类型,从其生业民族忐可以清楚的看到,该村的农业生产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特别高,传统农牧业的生产特别稳定,但同时这又是一种靠天吃饭的低水平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稳定所带来的结果恰恰是嘎日村民可以自给但远远不能自足的经济贫困和封闭的市场以及落后的经济。地处高山又远离城镇市场体系的自然地理限制也造成了当地劳动力不断地向外迁移(进城务工)、资金不是投入生产而是外流(有钱的农户更倾向于去县城买房)以及人力资本的流失(送孩子去城里读书,在城里工作不再回来)等等,而这些结果又反过来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化和城镇化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劳动力流失的条件,稳定的农村经济反而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枷锁,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陷入低水平循环,工业生产难以起步,更不用说发展现代工业农业。
(3)民族经济意识不断提高
随着景区的完善,游客的增多,外界关注度的不断增强,嘎日村民的自我藏族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以跳锅庄为典型的传统习俗也在自发的改变着,在以前只有遇到特别节庆或特殊的日子才会跳锅庄,现在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每天都可以跳锅庄,白天晚上都可以跳。在以前只有老人才经年累月的穿藏装,现在就连平时村民也会让孩子们穿上藏装。
为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有条件的嘎日村民将自家的住宅分割出来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住宅面积不够的村民就在宅基地新修出藏式客栈容纳游客,甚至在村干部的联系帮助下接待外地团体游客,嘎日村民的民族经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旅游
如何使农业发展先天不足,农业现代化投资回报率低,不具备工业生产条件的嘎日村较快提升经济水平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发展当地的绿色旅游。
在嘎日村走绿色旅游的发展路径,意味着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协调人类与自然、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域开发之间的矛盾,还能够使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与旅游资源的禀赋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保持该村嘉绒藏族的民族风貌,避免其在现代化冲击下成为工具理性的牺牲品。
嘎日村的绿色旅游发展,还应明确其农业空间与田同空间,前者意味着农家的生活空间,与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等有关,是农村居民的一种需求;后者意味着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的自然空间,与田同景观的保护、乡村资源的利用有关,是城市居民的一种需求。该村农业空间的核心应该是嘉绒藏族独特的民族性,包括语言、服饰、锅庄、民族节日等文化特征;田同空间的双核心既应包含传统的农牧生产,也应包含以达瓦更扎为主的自然风光,在绿色旅游的实现中,既要充分发挥其观光和体验式农业的那部分特质,让城市居民感受到民族文化和农村文化,也要更好的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满足游客“返朴归真”的旅游诉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来访者的旅游度假消费活动来振兴本地经济,走上富裕之路。
对策与建议
(1)增强民俗文化识别度,加大创新创意投入
2009年申请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声部合唱”对嘎日村绿色旅游发展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优势,可借助嘉绒藏族的独特风土人情,以“多声部合唱”为核心,铸造嘉绒藏族特色文化品牌,开发藏家旅游、藏式民俗影视音像,模仿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歌舞汇演,以节目或项目方式经营嘉绒藏族多声部锅庄演艺;以多声部合唱技巧改编民族歌曲,以直播或参加大型文艺汇演的方式实现嘉绒藏族文化从“展示”到“创造”的转变;开办歌唱培训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多声部合唱”;挖掘嘎日村民俗资源,提供牦牛头骨、手工花带子等工艺美术品,从“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方面追寻当地民俗文化价值,拓展当地旅游产业价值链体系可持续发展。[]
(2)拓展农业空间,增强文化自觉
为推动嘎日村旅游经济,使村民能通过旅游参与充分受益,硗碛政府应增强嘎日村教育投入,更好的拓展当地绿色旅游的农业空间:加大非物质文化“多声部合唱”传承人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开展传统礼仪和民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民俗氛围,让嘎日村民在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好的融人现代经济社会中。同时,嘎日村还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传统的藏族文化价值体系,自觉保护和传承良好的文化氛围,加速推进嘎日村藏族文化资源优势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
(3)巩固田同空间,整合旅游资源
嘎日村的田同空间旅游参与主要依赖于达瓦更扎3600全景观景台,但在硗碛五寨大区域内仍有可以继续深度挖掘的永寿寺喇嘛庙等旅游景区。附近二十公里范围内还有开发较早的神木垒、夹金山雪道、四姑娘山等自然风景区,应根据本地藏族特色,挖掘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强藏式风情民宿建设,规划景区联通道路,增加旅游景点密集度;加快修成户户通道路建设,使每个村民都有条件参加旅游服务,村干部还应牵头带领村民加盟连锁酒店,增加旅游接待能力,使旅游红利辐射全村;嘎日村还应联合附近村寨定期举办大型藏族文化旅游节,联系附近几个景区根据交通和客源流向,打造藏式特色景区环线。
[1]宝兴县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宝兴信息公开.2017-01-28
[2]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30-34.
[3]余满晖,马露霞.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的反思一一兼论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途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30-33.
[4]孙艺惠,杨存栋,陈田,郭焕成.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05):83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