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昉和周昉们是写实还是写意

2018-05-14常保立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薪火相传

常保立

【内容提要】取象族群贯以相向思维方式从动变世态空间中迁想带来的写意,形成了赋文图绘中所描述的动态真实,使身心在恍惚世界中的恍惚之人因看惯了恍惚而自己不觉得恍惚,深信自己的恍惚写意之作才是最真实的。相反,在唯恐不像中太过加工刻画失却了最初根本的身心动态取象,这种看似的写实反倒是觉得不真实。古经典之所以人们爱看,在以色貌色的取象族群人文图绘表述里,正是其内容和形式都以写意隐含着变数中的世态运行规律,使每个观画者能在下意识瞬间感觉和悟出其中的道理来,所谓凭籍贯以,骨子里世代于恍惚取象意写之后学定可在似曾相识中找到先人给我们留着以写意对接的活脉呢。

【关键词】人间烟 火烟火中人 基因本土 思维相向 取象写意 薪火相传

“屏风周昉画纤腰”,这位自承张萱然并未像其师那样晕耳根,而是于似浓妆显素裹中见幻变,长以水月之体的仕女人物画高手,一生都画了哪些画,风行京兆识重彩,在“岁久丹青色半销”的百年后,几致一位鸾凤十五小姑娘倚窗拭目,“拂尘犹自妒娇娆”眼瞄邻家画框,其所绘宫女像竟生生道出了花季里几乎所有女孩儿都会有的嘤嘤心底私语。

说长安春风拂槛,道太真云想衣裳。晚唐诗人杜牧所赞开元盛世周昉在风晴送暖的《簪花仕女图》内,见有丹朱石榴裙之曳地时分,石绿草浅,正是态浓淑且意远。辛夷木笔中,青丝丛拔竞高髻总发,紫芝玉兰里,衣抒广袖绰宝相团花。花开当季所以,风暖拂尘使向,鹤来避逸有丹顶,瑶台月下若阆仙。市肆从闻每宫中风起,茫茫间碧落忽现似还在兴庆大明。当系着红绸条儿,撒欢儿地来回奔跑的小花狗于众多宫帏硕美,曲眉丰颊的水月仕女之间时,才知道从内府广为流传至民坊,众观所交口称赞者,展卷在我们面前的正是周昉之周家样。

承天景云,时自贞观,太宗“顷年以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霓裳曲里铺殿花。《唐人宫乐图》中,和通常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不同的是,恍然望,满眼放,一片烛光灯火红晃的宫乐豪宴夜,湘绮红裙绯绮襦,丹朱的红漆蕖盒更透亮着红红的脸,好一个热烈奔放的灯下大唐。擎双弦箜篌竖卧,捺单挑琵琶五弦,以坐部龙池天授,能知立部庆善太平。两个立身之一以左手执卮添酒,另一以双手夹响板击节合拍的仕女素衣素立,更托十硕女红裝素裹于夜宴之酣,定西蕃丝竹管弦中,眉目传情中纵有身欠,亦匀手轻拢慢捻,通宵释远。

泪润玲珑指,多情满地花。急急嘈嘈的琵琶一上场,急中骤雨至,听玉盘大珠蹦落小珠弹,又会有少时暂阙稍转辗,似诉细说。待浮云飘逸想衣裳,要么是泪润于望眼归鸿的幽怨掉入,要么就是无名广随一时欢的切切错错放冶心花,任所思任所想的奔冶开放。是千载风中些听胡语,还是落落方方的不讳直叙,以千载琵琶的戎狄汉地之间弹挑,心神所往,仁智之两见就看自己的了。“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十二仕女乐坊中人,是图所见,乃蹙金蹙眉者有之,尽翠微复盍叶无奈就之者亦有。广视之漠然,平静的再也不能平静者亦从容沓来茶汤宽进,着素手,品香茗,衣罗绮,散夜深沉。

人自古称人以来,族群众落有后裔世传,是人皆为灵长,虽广围长曲聚盛宴食桉,类聚群分,各自又有各自的此一时也彼之一时也。

月牙凳,红束腰,在点缀着米白色唐草细螺钿座垂系绸穗儿围着的,有我们今天称之为“桌子”,而隋唐前广以承物,类“床”的大食桉。韵沼纳音走手鸣起,寄无语于渐有声格编藤笪上下,琵琶笙管琴音萦和,于有歌宴中舞升平之惚兮恍兮。觥光交错推杯换盏相邀中,这满筵平承宴之下竟趴着一只昏昏欲睡的憨憨黑狗,知真赏还在人间。对比前一幅画的那两只,略能有看家模样的这只半大狗脑门和背部毛色皆黑,四条腿和嘴巴则是黄色,真正的汉地纯种“铁包金”呢。通黑的脑门中,两眼上方,因有一对跳动着的亮黄色小毛球球,就连一呼一吸中睡觉时也会忽闪着诱人的神采。俗称“四眼儿”的这种狗,今仍能在乡间阡陌中原北地偶见。有这种四眼儿狗的图绘,描述传神者可见宋李迪所画的《猎犬》,中之边寻边嗅的状态使我们在是图无背景的景况下,依然可以感觉到一切皆有可能的路行随遇所处其中而不觉缺少什么。正是在万紫千红的红妆盛筵下趴着这只几被忽视的黑狗以缀点,点起了添酒加灯更加红火的后宫烛光日日夜宴。

玄宗时开元年间,岭南,进贡藤制品往长安,以其性舒展亦轻便透气而入内府,一时间显贵都以藤制品为日用时尚。平承盛筵,这个能围坐十数硕女的藤笪大食桉,为互补织编和实木的物性不符,置枋子框以实用为坚实,须大木沿边剔槽嵌入织编扌厌榫卯相交,上加铜活攒总锁四角固定以耐时日,铜活饰有镂空云纹卷草雀替花使食桉在大木边框的硬实中,更庄严宫廷的华贵。藤编人字花上就所用者皆以细藤篾入水,趁湿柔软就半劈藤条以十字相交方格就出入缚紧,俟干,藤之韧劲弹力铺撑起整张为挺括。昉虽少游卿相仕宦之家,不失为烟火中人取烟火之物为画所需之用,把这都画出来了,桉上青铜长勺广瓿朱漆葵瓣果盘,缀点精当处又为这红妆晚宴,平添了几分精彩。及近将远,内教坊,乐中人,若满月,面面聚宴,坐围丝竹,管弦声声。

宫女间及裙襦,轻捻殊砂点斡,以参差不等之丹红绯赤历经千年还耀眼于上品的光芒,一定是宫绢其内的煅蛤粉平托广敷于纤缕,适间隙而入经纬交织的丝绪,又适间隙于纨练半透熠熠洌洌内里生辉。松烟之乌胶墨耸高髻右坠青云,颜色于眉目间丰颊之顾盼流美,虽宫深有几许无奈,更可见象中状貌以色貌色,朱晕淡扫粉色铺装,似是由中的花季玉质在使烟火中人以烟火所见望人间烟火,少不了几分啧啧。绢面施色罩彩乃点画之后,反托色粉须治在正赋先前,立骨见筋笔一画知周昉能移神思惰性于是图宫女之姿。所见其佳作若簪花者,还能有庙堂屏风次第之风遗承前适转,《纨扇仕女图》已独立成卷,《唐人宫乐图》更是暖烛围桉坐部共宴的觥光烟火一桌之间了。

惠风想暮春三月,长安有仕女簪花,似乌蛮丛梳百叶,绺半翻散结反绾,云高仙同心归顺,望宝髻自有盘恒,漫散间眉目优游,不觉丝素以色曳裙穿过屏风半透就落到了周昉貌色之中的手卷。唐宫乐女们则在“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田家陇亩躬耕中演龟兹疏勒,展薄媚绿腰,以琵琶单挑大小胡笳声中笙管笛箫。时周昉们泊长安所想能见大内升幔,内教坊署升平宫深至聚的日日夜宴。

昔太宗以李百药,虞世南所作为《秦王破阵乐》,推望眼,所见风披,银盔锁子甲慷慨,点钢持戟高亢。甲胄挂定,横纵凌云,举目回收声声唤听取铿锵一片。至天宝时世转,想春江花月夜,思玉树后庭花,拢捻拨若唤风雨,低首听丝竹,收蹙眉,五色云衣上元乐,雁柱无调也生情,花想容羽衣霓裳。

韩斡与周昉同为令公郭子仪女赵夫人婿写真,所谓两画惚似,后画者佳,前画得赵郎状貌,后画神取兼得其笑言之姿。身心真力入一画为真笔,以心真对真心邀写真成真容是对赵夫人真性情之唤起,而非真有所像。今观《簪花仕女图》再识《纨扇仕女图》尤见用笔中钩筋骨之后,乃是周昉之人,斡与防之画人高下所在立见,画者于自己惰性在一画见性情中写惰性日复再复神出之其功夫。在周昉的仕女画中,尤以气润圆厚笔法,隐显唐法贯有之行间茂密,退去浓妆后,淑真态浓意所远所见的正是素裹的腰稳称身,周昉仕女感人处也正在这里。

以上都水月观,朝菩萨端严,见周昉仕女水月体,其图绘铺成畅叙,气脉中当之必得。

五代,在《重屏会棋图》中,周文矩宗周畴画的文士、高官以游丝战掣行笔中的锋中聚气收扌厌几类皮筋弛张的劲蹦力弹,每一曲折中有直,每一直行中有曲,是为活笔,每能人素心身出神采。不同的是他画人物每长于不施朱傅粉,却以水色通罩的做法使人物在点画中钩后色边渍笼墨,在通透清厚的可人中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正置以色貌色水墨状貌之最高。

烟火同世,世有不同。向以宗周昉画史称道者,有北宋王届正《纺车图》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正人间烟火。跟上面图说一比可就大有不同了,前者是雍容无度极其的宫帏华贵叶总一斑,而他聿笔所思的,则是乡下农人在自家屋舍前果腹一日的辛苦。画中穿眼瞅着晒得快要变成月白色旧石绿竹布汗禢儿的儿媳摇着纺车,膝合迎着续麻绺的婆婆,挺身持摇把儿就势为丝轮,尽管怀里还抱著吃奶的婴儿。衣褐短打几步之遥,一位祷子打着大针脚补丁的年迈老妪以小指钩住所缠纺纱球,双手同时以大拇指食指捻绪向她拽之输送以便合股成线。纺女身后,正有未及总角的苍头小童在玩耍刚逮着又拴住了一条腿儿的蛤蟆。就在两个村妇之间,有一只黑狗,隔着“吱吱”的纺车还在回身竖起耳朵打量着小孩手里的动静,望渴取虎视,倘空儿得蹿之隙,唾爪必得。宿墨层皴的垂蔭老柳树下,没有一丝风,村妇衣着敞怀和着伏天知了的叫声,一家老少纺纱成线为秋后忙碌着。男耕女织的彼往社会里,下田垅地锄禾正午,季节当在幽幽盛夏。是图岁月所见,正是庄户人家的年来日复,对比前叙所绘宫帏仕女图中偶见的宠物,这一幅猛然有一只小狗蹿出来,阡陌肆野三伏日,则更知农桑耕种乡下田家。

同样的硃磦到了善以淡彩的王居正这里,清透起来透亮得就像清早农家田里的能滋润禾苗的露水一样,尽管是庄户稼禾之作,但色彩落迹仍是在密织宫绢上,以淡设色的水赋积墨可见水渍玉质而成,使本以用斫笔战掣支楞的补丁蔗衣,因画者的恻隐赋上了同情而多了几分温暖,对田家农人关情体恤是向以科举取仕第进为士的年代里,王届正以己所居做人之正的必然,冷暖两相对照入画,农妇鬓毛打卷儿上呲,更觉织耕者沧桑以日月之不易。

王届正宗周昉又不同的是所钩人物以用斫为多,开笔就是三面立体,走笔务必一掣三斫。斫者,钢钎斧凿般的以短进入力,复入素出之深刻,历尽所得正是布衣田间所见,絮蔴度日农家之时日。以宿墨用皴释水清,淡为层墨加毛涩的错套法,行笔若见老树年复春秋的轮回缓长,岁月间得以察其皴拙重厚的树皮倔犟,阅者旦有观想,则能知惟村头老树沧桑世事阅尽人间。这种法后来的赵孟頫在他的《浴马图》《红衣罗汉图》中榆槐栎柞的树皴中也有所见,以其用斫之笔化入,无论衣纹、农器、树石。凿紧夯实长木匠,王届正所绘《纺车图》,床刨出心见年轮知取实木以榫卯,可见生活中王居正即是一个务实认真的届正之人。中正之人必有中肯之笔,图中所见力透无论四角八杈的板凳还是本木丝轮的纺车,就连本应随风飘逸的疏柳叶,在静得没有一丝风中,亦竟是以沉静的用笔钩斫而出,这种一步三叹式的点画力到所尽精微处,正致令真赏每触目揪心些微时,观者会随之掉入图中,身以骤热入田家,由此而时置六月画卷,成为画中人。透过妇人鬓角丝丝的上耸些许有沁出的汗珠,以怅望秋后收成度太平农耕岁月的眼神巴望里,几分无奈期盼中,所见额头的皱纹原来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加深的,从为人妻,到为人母,到为尊持重的老婆婆。

古时,本以成图纲纪的古画功用,从人本位来说,画者在对待一些经常见到的事物,因人在其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就会像怎么使用筷子一样不会有人专门记载。“画兽难画狗”,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的这位帮手,自古以来,陌路每闻鸡犬之鸣便可曲知近有乡里,曲径即刻可通耕作人家,跟人们生活形影不离的是,不管宫中市井还是村头屋后都很常见。所不同的是,庄户农人养的是护院看家狗,市肆宫帏间的猫狗的则以宠物届多,专门特意画出来并不多见。有时候,就即便出现在画面里,拿来为用也只是一个配角,狗时有在广以度化人伦的经典古画里出现,正是因来得方便,古人善巧以用之图绘,不知不觉中,以人人可及之人间烟火切身为出而量入完成对市井村俗的化度,这正是古人的高明。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艺术源于生活,画面由此而丰富。情怀其挚,画家以自己真挚的画笔打动了热心赏者,前者之认真必能引起后者的当真,感觉丰富致迁想,必穿越彼往世界,得到了自己精神所往的空间存在,以心灵出冶之释放,释怀之而乐不思蜀。找到了精神家园的人,人在画中不知画,而最终使在画中人自己相信,这一切都和真的一样。

用笔落墨人人心,知图识孝以为教,望文生义,助升沉,及质文迁想,自检能受化度日。裙襦周頫,届正短褐,同样绢帛同样采墨画中人又是何等不同,以烟火中人望人间烟火,笔墨中人出之一脉本又同根。

三皇五帝,历代名将,节妇烈女于寺观广众是以早期人物图像直接明劝戒。出者进也,在化度功用渐行渐衍中,以纲纪显君文的历代内府左图右史及官拓史纪图典又衍出丹青轴册水墨手卷。世传须赏者时以自己的认知状态,识从图中发展了的笔墨,身以力透自心的沿绪程度,去画中择须自度,这就给了赏者一个人中的参与可能。这种参与不再是画者和被化之间的直白的寄予和识受,而是在认真的图传和当真的释承之间,凭用笔力量呈笔墨神采行文观想互唤互为互动来完成的,两者真力之相当,时惟以神以会神,瞬间得已人中当下完善真赏之间得真传。从文化到文明,广以度化人伦的庙堂画壁水陆,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传世经典古画里本为纪纲而渐化出的笔墨,壮硕了构成图像的筋骨力量且引带出来墨的神采形成了风,风化中又递增了人们更高层次物象品类之精神觅取的兴致而至精神陡长,所以传之再传。

斡惟画肉不画骨,乃骨之隐没不见而非无骨也。筋骨成一画,以人格抵押入毫芒,再以这样的一画积画成图,图可谓之结实,结实间架形成的力量震慑可谓之风骨。画人先立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而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当真力一画由所见所为所想在无往不复日中所蓄化成能量必俟风出之际,正是董其昌所说的万卷书,万里路,回来成自家山水之时。当能量骤聚俟激情,以这种隐没不见的一画功夫用笔随时出乎时,是以元神对元神的召唤,写出可谓生机勃勃,至感人能风化处也正在这里。以人画对人赏,感召之间,笔墨当出自以。当中国人已认识到自己先祖遗下风骨气血的一个笔画里,其中也是有着自己一份涓涓的细流贯籍以总汇互认互通时,从自觉到自信,骨子里中原厚土的世代情份族群之归属感跟着就流露出来了。

细绢墨中能赋水,粗缣色著适捻斡。之所以叫画,是因为这个画首先是个笔画,而笔画质量的内恹,是画者以至极的蓄其致密生成人格风骨,必点画作抵押身心一送之而骤成能量,自觉不自觉的风化人中,真赏紧跟,顺着笔画就走入了士人积画成象的图中。笔画者,所画为人之筋骨也,筋骨至密成风即可化人人心,这首先是笔画就打动了人。观其筋骨,知以筋骨成图必是有担当的筋骨士人,其士气身心所铸成者一定是经典。不管士人所赋图绘是官宦人家还是乡土庄户,也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灯下见,有酒肉膏梁金殿乐似天上宫深日日的夜宴,阡上垅,虽薄烟淡饭也一定会落户在为水米一日的乡里茅屋寒家。纺车吱吱中荷锄长夏,源头第根以男耕女织,土坯接地气厚土自更显人间冷暖。《纺车图》里,国人一看就知道是祖先种田的地方,就知是自己的故乡。以人间烟火两极同驻一个社会,不同的人间所处,使今天我们仍忙于烟火之人觉得同样人间烟火中的恍然唐宋并未走远,遠帜近旗,尚能使后学真赏出入知自古中土由来。宫帏辗转,市肆流沛,志朱砂所得的《唐人宫乐图》里,中国传统特有的丹朱水色大红石榴裙,在图中点点白垩粉草和些许的孔雀石绿的映衬下,即使图绘千年过后,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中国自己的红,文化血脉从真,纵富态中从真赏而倍感亲切。正好有一只小黑狗趴在了“床”底下睡觉,送目入暖,红中点墨,点之若缀的映衬之间红的显得更红,生动浓厚的气息中就更显得特别红火。

凭籍贯以,署郡望之,无论一直劳作生活在祖先世代耕种生存地方的农人和从来以担当家国于己任立朝江山社稷的士人,中簇众色览世间,当你认为时,你认为的事物也在认为你,只要你认为,认为的力量就已经大于实际力量,就可以透此于彼,当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时,时彼往已是另一空间。

稼深穑高,与家乡农人陇亩耕作和收获相同的是,出者进也,士人在赋文成图时同样是耒耜上下的笔与墨。从乡土中来向以科举进士的举子们,从拿起毛笔的那一天,从未忘记了乡亲里长的众目父老,也从未忘记那祖先种田的地方,代有才出于策论家国的读书人,从来都是以站在中原土地上说话为士夫之志。也不知过了多少代,汉代的许慎规模出了“木者冒也”四字道理,从这个最原初的出发之地冒出来的“木”,上打一横为末梢,下打一横为根本。根本所在,正是先祖造字时的“土”字,厚厚的宽广一横笔画中破土向上发出了一个幼小但茁壮的绿芽,土中长物,从此和人类命运共同走向紧密相连了。秋收冬藏,将近及远,种子萌发予人果实的结果亦是先人品类群生后明了以想见自身延续的初发动力。当人类认识到了种子的能量后发散以再赋图文,锋取一画中,“用笔千古不易”生发的原来就是一个黑墨点儿落在简牍楮素之上时,行文以欲右先左无往不复生发了。就是这个小小的墨点子,欲发中隐含着无数生发的变数,多少士人以积年之力,极其一生,在世变中寄予自所生就的一画之用笔,铸成定力,以无变处变数中随时应变一切,为赋成图担纲着家国的文化脉数。道之既远,任之也重,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溯源追其之根本,士人提笔深知的是,谁也离不开这如高山坠石磕磞磞中蹦出的一个点画之初。

古经典能传下来是因为其中有最根本的道理。看一眼能记一辈子,就是因为有根儿,根上的道理像饱满的种子一样以约简是为能量,能量蓄聚的开始就在这谁也离不开的最初根子上,所以本能好记。世上任何事物的成立一样都是源于有根,不一样的每个人,但根儿上可都一样。当人们梢上的能力不够时,就会本能找根上的能量,人类的本能会使我们记住根儿上的,千年过后,人们还是爱看根子上的经典古画。

所见顾恺之、曹弗兴、吴道子、张萱、周昉、周文矩、王届正,不同的风格图典之相同处,界定点画之中,皆是士人的风骨。当士人把所见所闻蕴藉悟化成了能量,随时随遇的无限能量又把潜之一画随机以用笔的力透力引再赋于后续赴继之士,历史的送上了连波无尽的又一峰,这就有了和历史朝代纪元的同样时间内生成的,以士人风骨铸成的晋、唐、宋、元、明、清法帖图典,水墨丹青。

好画儿有过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当能感觉到图内还有未完全表现出来的东西时,恍若间就已经能看到古丹青手成图的笔墨运思过程了,感觉到了就已经有了通进画中的道路,其透明带来之深之广所觉出来的厚中,通澈之引便入厚道,以身在其中深感通透之厚,就在这即时一刻。通者入也,达者出之,出入之间就有了通达的动态,事物每在动态之间成立,即便事物发生过去了,仍有还原的可能,述祖原始的纯粹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有这个还原的能力,史上遗下文字、书画、器物、建筑仍可还原其历经的过程。还原凭藉须真力,是以对接,真力纯粹够时可因聚精而会神,神合一时正是愣神一驻时,一刻为主,真觉为用,当下有明神降之矣。从那长夏赤日炎炎的大柳树下,我们仍能恍然老婆婆撑股纺纱眉间惆怅时,见王届正自己正身心岁月,以斫老树沧桑之用笔写出老人家和她儿媳头上岁月和鬓角发髻的勉为之纂,在历三伏成所作运笔濡墨,汗浃衣襦时,现妇人乳婴,儿童玩耍。锋取至笔未落时,在和着知了叫声,空气能攥出水来的闷热伏天中,应该还有一个下地干活为子为夫为父的壮岁庄稼汉,如此才是为悠悠亘古的“织耕图”。以士子读书为生民的彼往,是画者以士人担当画成的《纺车图》,体现农家田舍之间的甘苦代有,正不失为是一幅示现古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好图典。这不是任意揣测国人往也日复一日中的生息劳作,图空乃因沿想情凭才能测有,日复禾种正产生诗般的生存繁衍图绘,伟大的中国图典纲纪中,正因为有了水墨丹青以绚丽左图右史,则更加优雅了历史上的中国,诗般的国度。

口语似的描述事物,必是写意的,文言文字尽管尤雅,又何尝不是若如此这般。王届正《纺车图》看似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相对写实,实则是以自己的意笔取象点画成图,而《簪花仕女图》则似乎是一种因见到过太多后,经过蓄化约成规模,以肥硕为美出笔成水月显贵之体的大唐总汇面目画成,这种从生活中来更多是时代图像组织的再约定。宗周昉的画者所绘《唐人宫乐图》仕女时,保有了相对以情节纪实重组成图,只是在貌似脸谱化上与《簪花仕女图》无二,在有些像周昉曲眉丰颊载之满满的既定雍容形式中,史上风化的力量使然而让人们一望既知天宝之华贵,这亦实是生活中的周昉们以自己内心世界的雍容适观生活。阅先人历所经悟化的再产出,这已与其所绘这件事物理的真实与否无關紧要,但周昉们以自己身在烟火社会其时又确是在生生的画笔成像时找到了自己,以他们的成图鉴照史书的文记,让人感觉盛唐的后宫日月就是这样,所以,他们的图绘从用笔到内容依然真实可信。

在适变认知中生存,惟变中应变为根本,先人在恍惚变易生存环境中的随时取象,看什么都是写意的。写意也就意味着动态,就意味着是活的,活的就意味着在定度相向攒捉取中写意时的一瞬形成了空间,惟此宝宜子孙以传。在这个只要有人的意识所认为的空间里,贯以动态中取象写意适生存之后人也一定是会像先人那样以活的状态来物色活的。当人们都身不由己在相向空间以两可中的写意心绪去看去想去认为动态中的事物时,代代所承所带来人的一切行为和意识也就都在思维相向的取象空间中以写意方式传了下来。从亘古自然规律中以族群共识约定意写得出的一个笔画,于结绳纪事至文字赋文到笔画成图,国人经过了极其漫长岁月才意识到取象所纪的必是写意,即便是口叙事物的发生,也都是以人所见所想后的写意认为来描述的。在人文社会初始最最重要的文字形成中,以质文关系的衍幻被生息中人观察到感觉出并且认为后,约定俗成中生成了自然空间中本没有的一个笔画,规模出了曾使得天雨粟、鬼夜哭之文和由此组成更没有的字,凭藉从此,可以记录族群生存繁衍的踪迹了,并且是能够以一纸文字,一介图表再还原以人所认为的空间。最初的国人在这样的动态空间中浪想漫步时,并未意识到这一个笔画本身就对自己所认为的自然世界是一个大大的写意。先人用这种不知不觉中来到的写意笔画纪录着他们诗般写意的踪迹,广博图文记载形成今天仍然使后人可以想见的中国历史,这是中土华夏人于物理自然意向观想后的认为出冶,是人类最辉煌的人文成果。向以恍惚中取象的族群,篆者引文应对随遇已在深深的潜意识中,随时随机以应变,尤其不可能不写意,潜力之至,是根上的潜能,这正是中华族群文明不灭充满动态活力之根本。取象写意,是国人代有形成面对动态自然空间随时以应变的本能啊。那么,祖先意笔历朝历代以写意组成赋文成图的人文动态古经典,后世的子子孙孙只能是以写意观想中所唤起的真力意取真赏和先人对接进入了。

取象族群贯以其相向思维方式从动变世态空间中迁想带来的写意,形成了赋文图绘中所描述的动态真实,使身心在恍惚世界中的恍偬之人因看惯了恍偬而自己不觉得恍惚,深信自己的恍偬写意之作才是最真实的。相反,在唯恐不像中太过加工刻画失却了最初根本的身心动态取象,这种看似的写实反倒是觉得不真实。古经典之所以人们爱看,在以色貌色的取象族群人文图绘表述里,正是其内容和形式以写意隐含着变数中的世态运行规律,使每个观画者都能在下意识瞬间感觉和悟出其中的道理来,所谓凭籍贯以,骨子里世代于恍惚取象意写之后学定可在似曾相识中找到先人给我们留着以写意对接的活脉呢。活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以和而不同,于共识的当量互为恰当中融洽并藉此找到族群的归属感,九洲方圆,中土巨帜,在华夏不可估量的巨大向心凝聚下,国人自天怀淡定,以步伍安详。取象的后人在观是图文赋吟唱中和着自己的走路的节拍日思迁想里意想而天开。“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周昉和周昉们在空晴朗朗的浪漫日子里欣欣然就迈入了绚丽壮硕的唐宋重彩丹青中。适者生存,以人之生存为第一须要,在全真力以精神觅取的兴奋中,惰性所欲体现的,当再也不止是物质获取后的喜悦时,上溢出来的则必是满满激昂之惰性,信以人的真觉随之就来到了画里,以至“奋一毛乃知其性,”精神所以,激情中提笔就是写意的。

写意被提出,是文明极度了之后,日夜生活在枝节末端的今人因过于写实所处彷徨中不得不述祖寻根,并下意识的察觉感觉身不由己时之所见。在不可能精准的以文绘复原所纪载之物,即便看似在写实,则也无法真写实,在谁也做不到的情况下只得提出了写意。

现代人觉得不写意不行了。

设在清代冷宫里的故宫摹画室,院子种有一棵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歪脖儿老沙果树,终于空朽了,庭园科派人把老树清理了。可没想到的是,来年春天一下子从原来根部地方的土壤钻出来了很多嫩芽,一年就窜过了头顶上了房,花开满树万朵。过去一年也结不了几个,这回可好,一下子能结两大筐了。秋天挂满了枝头的果儿开始发红,沉重的压向地面,可就是怎么看都觉得结得这么小。越深秋至初冬,叶子掉光了,满树的果子还是不见大,等摘下一尝,甜味儿中多少还带着点曾经的酸涩,大家伙儿这才明白,原来是结了满满一树的海棠。沙果怎么变成海棠了呢?原来,这得从明朝说起,开始时根上的砧木本身就是一个壮气十足变着法儿闹着要结大海棠的海棠树,但因结的果儿个头太小,又不是很好吃,把树伐了又可惜,于是人们想起了拿沙果来接穗,终于成功。这一下儿就是历三个朝代,经过了大清、民国、解放后到现在终于拔掉人为压在它头上的沙果接穗了,于是铆足了劲儿,憋了多少年的底火一下子全都蹿了上来。生在吾土,本性难移,原来还是一颗海棠树,生命力可谓之顽强矣。

就是这么回子事,这颗老海棠那么多年没有结果了,还是有些酸涩,但是它要告诉人们的是,只要耐心等待,经过了初冬的霜打才能甜劲儿上来,也一定会好吃啊,为此,它耐着性子足足等了五百年。

试图快速增长结果会暂有所得,这不得已后天的强加和嫁接没什么两样。先人图画进行所为中的规律是,精神觅取时一定会有全神贯注体现在这个图绘过程中,精神贯注所带来的身心全力一定会使后学真赏感觉出来,古往,那时那人还在,能感觉的东西后人一定会在真力对接上后因仔细玩味而韵味其中。本质上勤劳纯朴善良实在而又妙于思考的国人,在诗一般的国度里,所见汉代画像砖连锄草插秧收穗都是节奏韵律的舞姿,渔猎矢志射向天空之箭正是弓张满月雁行以对的优雅。

本质上的道理告诉我们,阳光、土壤和水份是必须的,也是公允的,但关键就要看种子自己的能量了。生命力的顽强写就,还得数自己根儿上的底火足,因为本身本质的顽强生命力,那沙果树又回到五百年前的明代变成了一颗大海棠树。

任何树种都有速生期,树的规律是大凡能快速生长的一定是成熟快完的也快。看上去高大的杨树,因长得太快而木质本不结实,只能做一次性的筷子和造纸。真正成材的松柏栋梁生长何其缓慢,一百年也没有多粗,五百年进入速生期,其憋急了蕴足了的底火让人看来感觉到甚至越过其木本物质的本身,而跃升为真正的精神超拔,心力所以,顾不上外表树皮的因树本缓慢生长无奈而早已固化,木质部中的骨脊髓力壯上湧,竟不惜炸心飞出,似成九龙飞天,裂向长空,一发而不可止。可见为太原晋祠和中岳嵩阳书院大将军柏及廿一中原壮汉双臂合围,汉武帝所封屈届为“二将军”之五千年周前之柏。

精神本质意味着本质是精神,精神实质意味着实质是精神。

以精神约取动态中的一画固化在纸绢上积画成图,使我们知道所见古之所遗物质化书画传的是精神,能认识到它的原初及形成进行时是人类灵长本能述祖递根之纯粹原始。及长,所为其中带来的语境还原可能,则正是先人宜以子孙永保中的“不传之妙”所宜之宝,由此知我中华族群由来,更能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后学真赏觅取时的精神对接,因族群血脉从真是与生俱来的,之前原迹真力弥漫之后必有灵气往来,与根儿上种子生发不同的枝节外表技术性追及,必然是索然无味的倒推,难及根本中代之的只能是分支表面的分析了。以精神认识物质的一个生物灵长人对于任何事物,对接的首先必然是精神,在自己生存所须基本物质以上,一定是活动在精神过程中的更高觅取,就即便是物质的搜寻,其时活动所专注也必是以精神为导向觅取的,只不过取物质时人多是急于见结果,会因本能为便捷图省事设定以程序量化,而失却了最引人全神贯注的过程和为人所必须首以精神汲取之乐趣,枯燥无味中,为果腹所须不得不重复单调日复之动作更会给索取者带来更加的无味索然。

述祖第根,族群文化血脉中骨子里先天以明道、明白、明了之基因能量生发忆记与为学习而学习的量化程序刻意模仿,是元神与识神,创造力本质发出与知识储备罗砌的根本不同。

以一颗大树为根本,从根儿上的主干,往上看树杈分枝见所有树梢上的树叶一目了然,所见一定是生发的道理。若打算从梢上扒开满树的叶子找分枝再寻树杈,倒找根本,很多人很快会在琐碎繁缛的茫然无对中,因精神难以集中很快失去耐性了。

明理即通,通则有道,道之于则,正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法,是针对种种问题可能的种种法,能从明白这个道理的过程中理出明了的办法来是必然的。一种解是处在末梢儿上一片树叶的个案,几种解就到了中间的树杈分支了,当看经典时种种人在不一样的看法中有种种解时,这就找到了最初的根本。看经典之所以适合种种人,之所以让我们认为种种解必是经典,就因为经典的形成时就是来自最初的种种世相中的规律粹取,这里边谁都会找到自己,当每个人遇有各自梢儿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本能的顺本寻根源,经典就经典在根子上,是人就谁也离不开经典的根。

每个人的道和理不会一样,所谓经历是因为经过。经者,人必须之历也,经历中的自我认知的不同会使所认定事物经典不同,自己的经历必是其时以自己认知能力形成了自己所认为的经典,这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有时尽管经历的事相同,但人的认知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认知结果,但也有经历虽然不同而会有同样的认知结果,照样能引出同样的感慨来,即是因为所经的事物的原理是一致的。有这种共同的感慨就到根儿上啦,这个同样的感慨就是道,根本之处,任何人都是大致一样的,包括变数极大的想法也照样有道可循根本及做法。道的一切在赋文图绘中的规律显现,自然也就会带来大致一样的看法,这就是一张古画对所有人的度化功用,在己之眼界认知中自检,自我层次就会在慎独的空间中不由自主思考提升。能看出一幅好画中的辩证法以接受度化,是因为我们从根源上就是本有着相向思维辩证看问题的中土华夏人。

文以载道之图典赋文早期均不署名,是因为以约定为公信力成图的士人担当着朝廷纪纲所致经典,人们自然会不约而同中致于和而又略有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一样,有时是没有语境的,即不明确的表述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地方,有时没有背景,比如一朵花一个人一匹马等等。有时又任意的组织比如有鹤在松树,雪里芭蕉一个萝卜两头蒜之风马牛。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场合设定,才有了这样让人不解的面对突兀,可人就须要有这样的不期而遇,人中每在奇怪是人的阙疑本能趋使,灵长之所妙正在于此。在这样的奇怪不期中随时随遇自己的日久所愿,这个贯注全身心的聚精收气发现的过程中,一旦觅取期许所得就已经是在成全承传原画者未完成的画,这个过程古人叫真赏,又叫出入。类书法用笔力透出纸入纸之上下结起。由此,可知笔墨二字,以画者的真力入笔开始,以真赏人中后的出之为完结,真往来时灵气弥漫,得真本真传。

经典真赏进行时所引起的思维是脉络性的,入主动脉可打通后来者的沿想延续接力以再发展之种种可期。在匪夷、种种解、无解、不可解中,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在动势活脉中永远的思考和引文。大树越壮硕枝叶越茂盛,旁枝侧叶表面好见,主干反倒隐含而不见,不确定中的主干源流从来浩瀚无垠,能引文无限一定在主动脉上,山脉越大越不显其深其广,知人自己也就正在山脉之中,所见兀峰一二可推及表里内外。让人感觉出来点儿什么又摸不着,还时不时老惦记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亘古的话题,传了千万年无人能解,这肯定就是主脉。当不确定时,就因为在这个不确定中,隐藏着种种活力给我们提供以随时的不期,模糊惟恍中所蓄悟化能量以应对,给我们有可能随时以确定。可以说这种能量总万汇一化有为无的看不见摸不着,但还在继续进行时的东西,当谁也说不清楚时就是活的主动脉。

文化血脉从真,观古画可明道从任何一点进入,当在其中,无法证明自己时,也就不须要证明自己。不同的经历所看法一致一定是因事物其中的规律致道理所同,相同的经历不一样的看法则一定是其中的自我认知层次不同。

以笔度人,古来岂有工匠文人之分,以笔度人即能引无数真赏为之传世,因真力所致的灵气往来,是因为画者在这个过程中先度了自己。世人都向往清澈通透的地方,清空了自己,腾了地方儿必因纯而至粹的聚积。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传神者,由内而外也,真力源源之也无断。照者,昭也,昭显出之神采,是谓写真。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画者真力感召,像自己走了出来,取象是图像一定会自己聚画成图,真力形象至焉,神采自己会焕发出来。神采出之骨相,阿堵,面堵而不得不聚精会神一睹风采。清厚通透中的画者能见风神骨相,是源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鉴照中的镜鉴,一定是自己。物理的写实在枝端末节的梢上,究根本洒脱的写实则尽在心力过程中,根本会感动所有人,且越是不专业的欣赏者越会因所谓不懂而找根本,根本就是人,人间烟火中的人。

人间烟火两极,自有各自表述。历史的看,正因为周昉以游心写实似优雅闲赋般道出了浓且真的纤腰硕女贵妇丽人,才更彰显了王届正些小吾曹总关情以身心的意取写在农妇脸上寒来暑往的沟壑,似斫出百姓民生的凿却力透,对比见两极,才知市井村俗与朱门大户的分明,成就历史上那每个时期事物相对成立所必有的相向互证。

赵孟频、钱选、高克恭、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王履、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陈淳、石涛、八大、傅山,两宋隐士佚名画,隋展子虔、唐阎立本、五代周文矩、宋赵昌、徽宗无一不清厚通透。人也,人之所清至极必带来画之清厚。相对于浑厚的目力所及骨法渐修,清厚是因画者身心力透明澈而生出了让人觉着的透明清亮,因赏者和画士言语互喧透着身感其中而倍觉亲切。清厚是赏者于画者精神觅取悟化后生出的再悟化,二者斯时之会神,身心笔法所积为清厚的笔迹空间使真赏会因通透其入而不知不觉,至法无法中,此正是善易者不谈易,让赏者自己心智大开于此一刻,高来高去的身心真力对接中,惟灵长以人之初始纯粹保有可及。一代代的士人传递,可出可入代有承传正是因为清厚中的通透而使真賞人中,韵味迁想当因每个人不一样的认知赏鉴徜徉于自我感受其间,而有种种解时,证实这一刻就正是经典的传递。

笔画有回势,韵味从这里出。在于筑笔铺毫震慑放锋时的画内回撅欲放未放时分。古人所因诚信久远之古风,感人涕泪双眼,正是送兄弟远行转过山头每在回望家乡互视望之又望时。画的回势可韵至味就在这一块里。骨力下去多深,神采上来多高,去多远,回多长。一幅回味至三日不去的画,一定是还未画完似还在进行时的画,赏者似随画者还在以最大的精神贯注身心进行中,但这是以赏者自己认知能力为前提的,互为很高时才可能看出其中的动态互通意义。不同层次的读者热心中会有不同体会,能够感染更多人的古经典,具有与后学真赏者互视互望互动互为彼此择需而取化度中传的普遍意义,而回馈身心赞许以极则是每因事物的初发根源头绪,引起了人们一心向善的注意,若涟漪彼往之相呼,若人间冷暖有心之关照。吴带当风赏心入目亦是风观仰逸每在天衣飞扬时,若红旗飘飘中帜猎猎,中心引带感召以回撅之势,乃是旗帜柱经所至的回拽力量。

以人间烟火中人看人间烟火之画,周昉和周昉们到底是写实还是写意。

生于不知何时,大约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周昉,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世有才人宗其师的周昉们也相继而去。今天还在进行时的烟火中人,观先人遗给我们的千年经典,知史上从未间断的人间烟火以薪火相传。想古人夙夜孜孜,日复继晷,可见古人在宝宜子孙的时候,从赋文内容到成图形式一直就黑白相向予我们。计白而当黑,古人以“不传之妙”的妙法就隐现在这些欲言又止的经典的笔画里,由此及彼,又能彼之于此,执两用中时而不会顾此失彼。相向中以溯本及源,知凝聚族群的力量还是在文化血脉的根子上。周昉和周昉们之后,故宫历代一直进行着的“官拓”保有了中华丹青宝绘在历史上以左图右史的互鉴为证,惟亲历者经历知历史,可及今日,从些许的自觉中逐渐以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所传以正统,去掉了和本来无关的嫁接,找到了根基。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就像那颗本来就生在本土上的老海棠树,瞬间骤然就会焕发出昔日强大的生命力,开始了新的生命进程,仍会继续在人间烟火进行时中以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与“开拓创新”
西迁精神的背景与传承
浅谈少先队的政治启蒙
芷江受降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
讲台
浅谈非遗在保护中的发展
如何弘扬李大钊精神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怎样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刮起“音乐风”
曲艺学科之发展趋势
中国歌剧教育亦需“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