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的传承与保护

2018-05-14孙斌

新丝路(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渊源传承

摘 要:宜君县位于黄河流域中部,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流成,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宜君打连钱的历史渊源、动作流派、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宜君打连钱;渊源;传承;开发和保护

宜君位于关中和陕北的结合部,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是渭北最大的一块绿洲,是陕西的一叶绿肺,宜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勤劳智慧的宜君人民创作了多彩多姿绚丽夺目的民间文化艺术。民间舞蹈“打连钱”在宜君众多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独具一格,是流传在铜川市宜君县彭镇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是群众庆贺丰收和日常健身的一种休闲运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它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乐祥和的独特风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宜君连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历经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研究宜君民间丰富文化的重要依据,民间舞蹈“打连钱”现已列入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商业文化逐渐占领了农村市场,公益性的自发组织活动形式已基本消失,传承该项目的人也不过20几个人。

一、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的渊远与传承

清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有记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由此可见,它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舞蹈形式。宜君由于地理、交通的限制,人们在农作之余无以娱乐,初传孩童拾谷杆、迎风舞之作响以自欢,后有意者加以改进,取谷物少许缝包,缀于木杆之上,或击地、或舞之,以示五谷丰登、钱财滚滚之意。再有聪慧者,在木杆两端凿孔,缀以响钱数枚,又编以程式、动作,即在秋收之时,全村老少皆围于谷场周围群体舞之,又配以巫师驱邪活动,以示丰登、辟邪、平安之意。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因其两端缀连数枚钱币,又同钱谐音,故名为“连钱”。在宜君县彭镇一个偏远的村落,一位名叫胡运群的72岁老人是这项民间舞蹈的传承人之一。她是重庆云阳人。12岁时在奶奶的影响下接触到了一种名为“打花棍”的民间舞蹈,那时在一根3尺3长的木棍两端系上红绸,随着锣声鼓点边扭边跳,走一些民间社火队常见的队形,两三年后,她就带队在老家养鹿区参加表演了。后来在家乡“打花棍”的基础上,老人手拿连钱杆,在寂静的院落跳了起来。她右手紧握杆的中端,缠绕着红绸带的连钱杆就在手中畅快地挥舞了起来,“磕、打、推、转、翻、荡、摇、挑、摆、甩”轻巧地变换着击打臂、腿、肩、腰、背、膝,间或敲打一下地面,脚步有节奏地进退,连钱的敲击发出节奏整齐的响声。

“打连钱”以节奏明快,粗矿豪放,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具,富有变化,演员服装以大红和金黄为主色调,艳而不俗,再加上铿锵的锣鼓,明快的音乐节奏,使它呈现出一种欢乐,热烈,祥和的基调,抒发出一种浓厚的黄土文化气息,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的传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宜君县要搞文艺演出,但乡上由于经费问题就把这个项目一再搁浅了。到了90年代,县上要到市上搞农民文艺调演,“打连钱”作为独有的地方性表演节目,四处寻指导老师时,才听到这位隐藏于民间的表演者。胡运群作为这项艺术的传承人,被县上请去当指导老师。县文化馆群文干部孙斌把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发掘整理、加工和改编,使这一民间舞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时传统的“打连钱”只用锣鼓伴奏,后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又根据舞蹈表演的情绪和感情,重新作了曲,加入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并且将创作意图告诉编舞老师,在“上击打”、“下击打”、“马步打”、“行进打”、“晃身打”、“对击打”、“缠腰打”、“转身打”、“背靠背打”、和“二起脚踢打”等十二个基本动作上,通過队形变化,创作出多个花样,进一步丰富表演队伍的造型变化。将整个舞蹈分为:《丰收篇》、《喜庆篇》和《祝福篇》三大部分,使“打连钱”这一舞蹈内容更加协调、祥和、欢乐,并配以音乐,既具有浓浓的乡土韵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丰富“打连钱”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县文化馆舞蹈干部还将连钱棍进行了修饰加工,对演员的服装进行了装饰。道具的装饰色彩与演员的服饰色彩,均以大红和金黄为主色调,再加上明快的音乐节奏,使它呈现出一种欢乐、热烈、祥和的基调,抒发出一种浓厚的黄土文化气息。

“打连钱”在70年代曾作为民间舞蹈参加了省上调演并获奖。1995年曾参加铜川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并被选送为省电视台春晚节目。经过胡运群的短期培训,当时这种民间舞蹈在县上的普及率很高,这些参加演出的老师又教给了学生,还曾进行过大型的广场表演。2010年舞蹈《丰收欢歌》在铜川市第二届艺术节演出荣获优秀创作奖;2013年舞蹈《丰收欢歌》在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荣获表演奖;2013年舞蹈《丰收欢歌》、《打连钱》荣获第三届陕西省“群星奖”,王延莉优秀编导奖。

三、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的挖掘与保护

“打连钱”最少20人,但县文化馆没有专职表演团体和舞蹈演员,加之广场表演用人数量太多,现在只能将其演绎成舞台表演,把人数压缩为16人,8男8女,人数虽不多,但队伍的表演基础还在,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表演,在全省市的文化艺术节上也多次获过奖,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也在逐渐淡化,主要的活动场所也逐渐减少或消失,会“打连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传承断代现象严重。即使这种民间舞蹈已不被年轻人青睐和熟悉,但在胡运群的言传身教下,她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会“打连钱”,并且打的非常漂亮,去年还有人请她去临县黄陵去教,也有一些附近的村民曾慕名来向她学习,为了将这项古老的舞蹈传承下去,2003年宜君县文化馆曾制定了《宜君打连钱的保护计划》,现已成立了保护并多次下乡搜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

“打连钱”是宜君地方民俗文化的精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了省市文艺调演荣获诸多荣誉,其社会价值和潜力不可低估。随着社会的发展“打连钱”在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与活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已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成为宜君文化的亮点。

为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宜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县财政拨款5万元购买了乐器、服装道具,举办培训班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一是文化馆组织编写了“打连钱”文字资料,拍摄了影像资料,二是将其列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内容,使之更好的保护传承。同时对“打连钱”的音乐、服装道具、动作等相关内容再加工再提高,推陈出新,再创精品。三是转变思路,理顺机制,积极扶持和培养组建文化志愿者团队,使其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传播。

美从土中生,美从民间来,愿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伟大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长河光耀宜君、光耀三秦大地。

作者简介:

孙斌(1962--)男,陕西省长安县人,1983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现任宜君县文化馆群文部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兼任铜川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君县文联幅主席,宜君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渊源传承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渊源的几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复手法的运用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