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盈余管理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文献综述

2018-05-14段竞

财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相关者盈余计量

段竞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完善,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管理者出于谋求私利或某种目的,往往会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定起到了干扰作用。为了降低翻益相关者的怀疑,管理者常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掩饰。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由于盈余管理的发生所引起的。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企业盈余管理s社会责任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归劲总结。

盈余管理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报道出会计丑闻事件,这些事件多数起因于盈余管理,也体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例如受到广泛关注的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安然公司通过一系列繁琐而又高超的会计手段维持其高额的利益。在其丑闻被曝光后股价一路下跌,最后只能申请破产。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或非会计的方法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判断失误,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盈余管理造成的结果需分情况而定。恰当的盈余管理会增加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收益,过度的盈余管理表面上可以给其带来好处.但一旦揭露會使其身败名裂。随着人们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企业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会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公布其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但这一行为肯定要牺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企业为何还要这么做呢?是否企业盈余管理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关系?是否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会有所降低?本文研究企业盈余管理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可以揭露企业社会责任背后的原因,对我国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披露机制、规范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1)盈余管理

在此方面国外探索范围较广泛,成果较多。本文在此着重就盈余管理的概念、动因分析和计量方法进行介绍。Schipiper(1990)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满足私利,而有目的地对对外报告实施的行为。魏明海(2000)认为管理者为了迎合信息使用方或达到预期值而实施的操纵行为即为盈余管理。Scott(1997)认为同一经济事项的不同会计方法的处理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只是在有限的会计选择范围内寻求实现管理者和企业价值双赢的最优会计方法,即这种行为一般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2001年王跃堂、孙铮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动因方面,Real(2011)研究发现,当企业经营业绩无法达到债权人的限定条款约定,为了避免出现提前还款情况或为了减少债务融资成本,会出现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Andrew、Roek(1998)认为,经营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管理目标,这些目标通常会影响他们的奖金、薪酬等,他们可能会采取递延收益或提前确认收益的措施来满足自身利益。Cohen、Zarowin(2010)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在发行股票之前为了提升公司知名度、声誉,从而增加股票发行价格,会采取措施确保股票发行期间保持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但这种行为容易随后出现经营业绩滑坡和股票收益下降的情况。我国对其动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避免退市、IPO、保配股方面进行研究。魏明海(2000)通过研究A股公司在IPO前后3年的经营情况,发现企业在IPO前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李升高(2011)研究发现当上市企业决定向特定对象扩充其所拥有的股数时,其所采用的增加方式将对盈余操纵程度产生影响。在计量方面,Healy(1985)开创了以操纵性应计利润表示盈余管理的先河。Jones(1991)建立了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固定资产原值来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模型。Prior(2008)在其研究中选取的计量模型是KS模型,该模型也是通过计算可操纵应计利润鉴别出是否存在盈余操作行为。陆建桥在修正的琼斯模型基础上增加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摊销科目,建立了扩展的Jones模型。徐浩萍(2004)通过增加行业因素带来的影响,建立了再修正的Jones模型。陈小悦(2000)在研究有关上市公司向原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时运用了频率分布法。Beaver、McNichols(1998)对其研究行业的特定项目采取具体项目法展开研究。

(2)社会责任

在此,本文仅就其计量方法进行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声誉指数法是专家学者对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由此得到的综合分数作为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标准。内容分析法是主观地对企业公布的各类文件基于选定的特定项目逐一进行打分,以最终得到的分数作为衡量社会责任的标准。公司声誉评级法是《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从八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定量评估,以此衡量社会责任的方法。KLD指数从8个方面评价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的程度,最总综合得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程度。我国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面相对较少,大多借鉴的是国外研究方法。李富平、宋爱东(1997)在对矿山企业的研究中,根据与该行业紧密相关的五个方面建立计量社会责任情况体系。李立清(2006)通过对与社会责任有关指标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后,对不同指标进行了加权,再以其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沈洪涛(2011)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采用上交所2008年发布的方法计算出的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衡量指标。张俊(2014)在其研究中运用RKS法计量企业社会责任。

(3)企业盈余管理与社会责任关系研究

Prior从盈余管理的堑壕机制出发,得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般会以牺牲经营成果为代价,管理者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常是为了塑造美好声誉,以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即管理者为了避免受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惩处及对会计造假的关注,会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故两者之间为正相关。Margaret(2012)的研究表明履行社会责任多的企业,其经营成果本身就好,故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小。王康武(2011)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实施会计操作要以牺牲相关者的权益为代价,且一旦被发现后会受到惩罚。因此管理者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掩饰其会计操纵行为,以降低相关者的警惕。因此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Hsiang等(2008)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公司不仅旨在提升其业绩,还兼顾搞好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故此类公司有较强的透明度,不会隐藏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重要盈余信息。宋效忠、孟丽(2016)在其实证研究中得到如下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盈余管理程度,同时,盈余管理能反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杠杆之间的关系。邓学衷、刘秀梅、李辛欣(2011)在以工业行业为样本且根据社会业绩得分分类研究的情况下,发现虽然两者之间总体上呈负相关,但也存在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时,社会责任行为起掩护其盈余调整的作用。Yip、Staden和Cahan(2010)对石油天然气和食品行业进行研究却得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最终得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腾萍萍(2016)从机会主义和道德主义两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两种相反的结果。刘秀梅(2011)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上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三种可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在盈余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包括计量,动因,概念等,在两者关系方面也得到丰富的结果。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晚,多借鉴国外的研究,近几年才有学者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对盈余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还未达成共识,加之计量方法的多样性,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国内外对于两者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有人得出正相关,有人得出负相关,还有人得出不相关。而且我国从2011年才有学者开始研究,因此在这块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填充。尽管本文力求做到完美,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章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善。以后可以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2] ScottW R.Financial AccountingTheory[M].Prentice Hall, 1997.

[3]王康武.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42-43.

猜你喜欢

相关者盈余计量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运用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