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比较优势的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2018-05-14朱绍学

新丝路(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摘 要:对企业而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以比较优势的理论解释为基础,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关系,提出了我国企业构建竞争力的几种比较优势,旨在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并论证了划时代的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资本、劳动以及其他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要素比例和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定。

一、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它取决于资源禀赋,强调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或产品。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资源配置国际化,比较优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通过提高资本和技术的有机构成,自然资源可以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资源所替代。当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國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比较优势上,而应致力于创造国际竞争的优势,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可同时发挥作用,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转化为竞争优势,取决于各国的经济战略和企业的应对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竞争也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民族产品的竞争,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与外国制造的外国品牌的竞争,或同样是利用国内资源的外国品牌之间的竞争。竞争优势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培育竞争优势才能使我国资源利用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同时利用国外资源促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持续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目前,我国应在重视教育、科技能力提高的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努力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沉重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实现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而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必须利用这些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因而,“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较强比较优势,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以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其竞争力。当然,增强竞争优势,也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即使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即从我国比较优势入手,逐步向高新技术领域推进。这是由于在中国生产的劳动成本含量比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低,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将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先进生产要素与资源优势的结合,即国外资本、技术与我国劳动资源的结合,可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改进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措施,优化比较优势的结构,不断增强竞争优势,这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

二、由竞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近日公布了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根据各经济体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来衡量竞争力,在61个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及瑞士挤下美国,分居第一、二名,而美国则退居第三,中国大陆则排名第25位,属于世界中等偏上的水平。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竞争力,这是中国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经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经济竞争力有较大提高的结果,也说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相当大的潜力。的确,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在加快,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十四年增长,2017年达到了115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为109家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上榜公司数量上远远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业,日本上榜主体是10家电子和通信行业公司和1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来自具备创新能力的优势行业;作为对比,中国除了金融业,最多的行业分布是19家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14家房地产、工程与建筑公司。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剑桥大学的彼德.诺兰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十几个行业的比较分析,也认为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不但数量在增加,其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当前中国企业还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数据显示,内地109家上榜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1.65%,而美国企业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4.79%,是中国企业的2.9倍。在这109家企业中,还有11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京东亏损5.73亿美元居首,其余10家企业中,煤矿产业占大多数。中国500强企业中还没有以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国企业做大做强重在创新,要通过推进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要建立战略联盟,增强整体优势;要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现代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它主要分低成本竞争优势和差异型竞争优势。差异型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使用价值,包括产品的有异性能、可靠度和满意的服务等,进而实现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差异型竞争优势取得的基础是技术的不断提升、质量的不断完善、品质的不断提高和服务的不断改进。相对于低成本竞争优势,差异型竞争优势是一种特殊资源的优势,需要企业获得更先进的技术与能力,像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与主要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等,是通过长期积累并持续对设备、专业技术、提高研究发展、营销上面的投资而来,进而培养出自行发展的动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具有更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不仅是因为其工资低,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还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建立企业国际竞争力支撑体系的基本方面。

三、构筑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路径

竞争力的核心很重要一点是成本问题,制度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我国企业,具体来说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以信息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及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目前全球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发达国家普遍希望通过高度信息化保持領先地位,新兴工业化国家力求通过加快信息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发展中国家则企望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其主要内容是运用以信息技术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化广泛应用于企业重组、技术开发、市场拓展和产业调整中。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竞争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客户满意率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优势。面对中国企业管理薄弱的状况,缩短和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是当务之急。所以,我国在扬比较优势之长的同时,要从企业的信息化做起,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其产业升级相联系的产业转移时全球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也不能封闭地进行,需要利用国际资源、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国外先进产业。为了使对外贸易产生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效应,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要素来发挥自己的劳动力优势,还应该逐步培植本国的产业优势,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发展中国家在进行调整时,面对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抓住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利用新兴科技改造产业,使之更新换代,实施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的追赶模式,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趋势,将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形成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的传统产业的全新产业结构。从世界500强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情况来看,世界企业出现了超大化趋势,一些超大规模企业的营业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程度。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核心能力强的跨国公司,是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受住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钢铁、汽车、纺织等行业集中度过低,布局不合理。因此,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建立在各国产品差异基础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际贸易将建立在产业差异基础上。因此,中国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这也是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企业必须拥有独创和领先的技术资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要适应新需求,就必须不断创新,从而在产品方面优于对手或与对手形成明显的差异,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因为,不管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竞争力多么强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努力,已有的竞争力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如掌握与无氟制冷相关的各种技术专长的公司,目前可以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绿色冰箱”市场上取得相当的竞争优势,但当其他冰箱企业纷纷掌握了有关技术专长以后,这个专长就仅仅是进入这一市场的基本条件,而不再能为企业提供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了。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不断努力,持续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研究,掌握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动力。当然,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研究开发的费用(R&D) 占全球的近70%,并垄断着世界技术创新70%以上的成果。世界500强本身就集中了大量高新技术,还普遍以10%至30%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开发。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在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其总量是非常有竞争实力的。中国企业能尽快获得的最大优势还在于成本优势,最大的劣势就是品牌劣势。中国企业要做成世界品牌,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道路是先为人家加工,让人家利用品牌优势赚钱,自己则慢慢积累资金,当企业规模足够大并且有足够的讨价还价能力的时候,再把价格提高,最终把好品牌买过来。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买好品牌的时机。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就是成功的案例。另一条是走类似英特尔公司的道路,英特尔公司原来是生产芯片的,产品装在计算机里没人看见,于是公司提出一个战略,所有的计算机必须贴英特尔商标,因为它控制着芯片,客户不贴不行。所以,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中,如果目前优势只能在成本范围内,就应把我们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而不应只凭豪言壮语去跟人家竞争。

4.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运营机制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运营机制科学化、柔性化。虽然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能力,但由于市场竞争变化无常,企业要有时刻適应新环境的准备,构建鼓励创新的机制,使企业能根据市场需要对自身的战略定位、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等不断加以调整。

5.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的引擎。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又同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中国扩大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按照创造产业优势的要求,中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而且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企业同外国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和公平竞争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通过构造这样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使我国企业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群体,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产业经济。

值得强调的是,在追赶世界潮流的过程中,稳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是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朱春红.客观识别个性优势特征方法及其在决策分析中拓广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冉光和、郑久平.资本技术构成有效变化的机理与政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3]温庭海.伊利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11期

[4]刘飞.我国贸易模式动态演进.理论与实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周琛影.比较优势利润原则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6]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年

作者简介:

朱绍学(1972--)男,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