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友U8高校内控管理软件在财务应用中的探讨
2018-05-14赵芩芩
赵芩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市面上的财务软件也日趋成熟,已不仅仅只是信息化核算代替手工记账。而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最新的用友U8高校内控管理软件。此款软件新增了核算模块,建立了各模块间的联系,使得模块间前后呼应、相互勾稽,会计信息更加全面、准确、精细。但是,正如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需要改善。
一、建立的背景
在用友U8高校内控软件之前,用友R9财务管理软件可谓是高校财务人员的福音,它能想核算人员之所想,极大的满足各种查账要求,辅助明细账、辅助往来等一应俱全。如果非要加个弊端,那就是模块的单一性。
U8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票据管理、收费管理、网上缴费、指标管理及网上报销。不仅仅针对核算人员,覆盖更全面。
二、新增模块说明
(一)票据管理。该模块下设票据出入库、票据核销等。票据领用落实到个人,明确了责任,各号段票据汇总报表一目了然,核销工作更加便捷。
(二)收费管理。该模块下设收、退费业务,账表查询等。各票据责任人在各自票据号段下进行收费工作,能清晰地反应各类收费明细及汇总情况,便于财务核算会计查询、复核。
(三)网上缴费。该模块开通了网上缴费功能,便于学生自助缴费,减少收费员工作量。
(四)指标管理。該模块的开通旨在进行单位内部门二级预算,即在单位预算批复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分割下达落实到部门,明细部门资金来源,让各部门了解自己的资金使用情况,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网上报销。在下达各部门预算的前提下,各部门方可结合各预算指标进行网上报销,若预算指标值不足,则需追加预算方可报销。
以上,便是U8新增模块功能,各模块间相互联系且最终服务于账务处理模块,因以上模块均开通凭证接口,自动生成凭证。理想情况下,这些模块功能将大大减少会计人员制单量,只需一击即成。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会计电算化并不能替代手工录入环节。
三、实际操作中的缺陷及建议
(一)预算指标与经济科目不匹配。由于各部门报账员的非专业性决定其在选择预算指标时并不能真实反应业务性质。误选指标不影响网上报销,但其自动凭证却不符合账务处理原则。
两种建议。其一,从源头上控制,财务初审阶段发现此类情况,要求报账员重新制单,这种建议仅适合财务制度健全且运行情况好的高校,否则,只会让各部门觉得网上报销并没有简化报账程序,反而更繁琐;其二,事后控制,核算会计对不符合条件的凭证更改明细科目,这就要求用友软件开发人员开通相应权限。
(二)预算指标金额的分配问题。由于各部门间工作性质的差异性导致预算指标金额分配不能统一口径。比如,按人头计算的办公包干经费,有些部门不够用,有些部门又有结余。部门报销时在不追加指标的情况下选用其他结余指标,导致会计制单时调账禁止保存。
建议只有通过历年预算经验,合理匹配预算资金,对于刚开始实行二级预算单位,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三)网上报销与手工凭证重复扣减指标问题。所有网上报销单据均可一一对应自动生成凭证并扣减预算指标,然而,实际操作中,出纳人员完全可以从节约手续费出发,将同一个人的几笔报销单一次性转账支付,此种情况下会自动生成几张凭证,完全不符合实际;若核算会计手动录入凭证,则会出现指标重复扣减情况,也就是说网上报销默认自动生成凭证且扣减一次指标,否则,将重复扣减指标。
建议:第一,增加核算会计的可选项,符合条件的点击自动凭证,不符合条件的手动录入凭证且不影响指标;第二,指标扣减设置在凭证制单环节。这就涉及到计算机程序规则的自由性,不利于开发人员编程,有待商榷。
(四)银行对账问题。若真要实现一张网上报销对应一张凭证,那么,对于核算会计来说,对账问题着实令人头疼,无疑只会加大对账工作量。
建议:增加出纳支付选择环节,即已审核过待支付的网上报销,出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几单一次性支付或单笔支付,那么到核算制单环节凭证将自动生成且符合实际,且对账工作不会更加繁琐。
开通网上银行、财务软件与财政资金平台接口。由于高校资金受财政部门、教体部门监督,每笔支出均需通过财政资金大平台完成支付,要实现软件设计的初衷,还需得到开户银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网上银行、财务软件、财政资金平台的对接,三方接口的开通才能保障后期系列核算。
综上所述,目前的U8高校内控管理软件仍在取消关联预算指标及网上报销等模块下进行单独账务处理,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值得庆幸的是,实行二级预算和部门核算,有助于加深部门主人翁意识,自己当家,开源节流;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明细的财务信息和资金使用情况。
总而言之,会计电算化的完善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共同出发点是不断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简化程序,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实现会计电算化、智能化、信息化。(作者单位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