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型农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8-05-14李雪梅
李雪梅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农业现代化对实用型农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和紧迫,这是我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农业院校对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培养实用型农学人才的相应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实用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习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对农学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农业现实需要的实用型农学人才,无疑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农学人才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更新举措。
一、实用型农学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
(一)培养目标滞后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需求
农业现代化是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多元化为标志特征的,需要大量专业基础深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作为智力支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农学人才,虽然在各自专业技术方面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大多数仅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不足。同时,目前培养农学人才注重以技术科研人才为主,对于培养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较为忽视。
(二)课程设置滞后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科研单位,从事技术研究工作。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于专业基础课程。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不但大量的农业生产企业涌现,而且越来越多地其他行业企业也开始涉足农业领域,一方面,扩大了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另一方面,也对毕业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用人标准上,不但要求专业基础扎实,而且更要求一专多能,实践能力强,乃至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这是目前大部分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所无法满足的。
(三)院校条件滞后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需求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农业院校,除部分知名农学大学外,大部分都存在资金短缺,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实习、科研基地数量不足且条件较差等现实困难,不但对考生缺乏吸引力,而且影响着农学专业教学质量,制约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师资水平滞后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需求
一方面,目前一些农业院校中,学术型、研究型教师居多,整体年龄偏大,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教师较少,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农学人才数量需求增加,相对形成了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断层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
(五)生源质量滞后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需求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就业实际的影响,农学一直就不是一个热门专业,难以吸引优秀的考生。同时,由于农学专业就业的方向一般待遇不高且工作条件艰苦,即便是农学专业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没有从事农业事业的决心。
二、实用型农学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要适应实际需求
现代化农业生产,是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并与二、三产业紧密结合,不但涉及种植、养殖技术,还包含了工业加工、商业贸易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培养目标,从单一专业技术延伸至现代农业生产所有涵盖范围,培养出实用型和复合型的新一代农学人才。
(二)课程设置要适应实际需求
我们要结合发展实际,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对农业现代化人才的要求,要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及时调整和增加符合发展方向的课程,尤其是要重视开设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课程。
(三)培养方式要适应实际需求
我们的培养方式,要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优化实验课教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科研活动;积极与社会合作,增加学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行政管理能力、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聘请农业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农业企业家等到学校进行講座,让学生接触到新思想、新思路。
(四)投入管理要适应实际需求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物质基础;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要帮助学生树立成为实用型人才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生产实践。
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用型农学人才,这就需要农学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目标,明晰新思路,学会新方法,采取新举措,切实做到以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农学人才为目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