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

2018-05-14梅黎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

梅黎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重点。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要着重理解“四个转变”的深刻意蕴,这是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凝聚社会广泛共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10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的提出,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村落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乡村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有形物证和稳定载体,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生地,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纵观党97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早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开展了大量的农村调查,掌握了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实行土地革命,开始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探索。中央苏区乡村建设主要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生产、文化卫生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我们党通过开展苏区乡村建设,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农村调查研究,形成了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乡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并进行了乡村建设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展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为主旨的乡村建设,在农村实行定购、定销、定产的“粮食三定”政策,同时实行生产生活集体化,开展了如火如茶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改革破题从农村开始。40年来,农村改革循序渐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40年,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减贫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人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1]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这些成就和变革,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

尽管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人才流失、农村污染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严峻,“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农地撂荒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一流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新“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短腿短板”。[2]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三农”重大战略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基层,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总书记始终对“三农”工作饱含深情。在梁家河,扎根黄土,历经了7年农民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艰苦磨炼和深刻体察;在河北正定,对“三农”知之深爱之切,带头全面推广大包干;在厦门,自告奋勇分管农业;在宁德,披荆斩棘下乡村,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推动闽东地区早日摆脱贫困;在福建、浙江、上海主政时,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对“三农”问题作了深邃的思考,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笔者近日到了福建宁德,实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时期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战略,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当年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深度雕刻了闽东大地,至今传诵在宁德的山水之间;“久久为功”的精神,更是赋予了宁德数十年如一日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2017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會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系统部署;2018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新文件、新指示,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号角,绘就了“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切实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业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敏锐深刻洞察,凸显了鲜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抓住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民本情怀。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是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其中“四个转变”意蕴深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一)由“‘四化同步发展”转变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九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针对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等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鲜明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在深入推进伟大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党一直自觉坚持这一“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虽然我们的国情世情农情发生了深刻历史性变化,但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没有丝毫动摇,而且被提到更高地位,要求长期坚持和加快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正是因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3]足见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为“乡村振兴戰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一项政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初级阶段。当时农村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有不少贫困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人口没有脱贫,有的甚至还很穷。因此,把发展农村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富裕水平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多增加这一历史性成就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其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从原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好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总体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瞻性地提出的20字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既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也是对原来提出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农村建设现实需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因此,从思想认识高度上看,它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并切合中国实际;从实践上看,它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更注重务实性和可操作性,更具社会感召力和传播力。

(三)由“农业现代化”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讲农业现代化,主要侧重发展现代农业,侧重农业服务工业、农村服务城市,加剧了农村和城市的“剪刀差”,造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就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十九大报告将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列,一是强调要高度重视乡村发展;二是强调乡村治理亟须系列制度跟进,以此支撑乡村的文明、稳定和发展;三是对“三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局限在农业现代化,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

据统计,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8.52%,农业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探索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能够推动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实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且有利于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

(四)由“统筹城乡”转变为“城乡融合”

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到党的十九大则首次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由此可见,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在发展战略和付诸实践上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新突破。[3]与“统筹城乡”相比,“城乡融合”的理论内涵更加延伸,实践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实现融合渗透,才能达到功能耦合的关系。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十九大的“城乡融合发展”,更突出城乡地位平等、要素双向流动、空间共融的要求,让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如何建设现代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农民稳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命题,也是生动而丰富的实践课题。

(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1.整体推进。把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新情况,把握新规律,实施整体推进,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机制着手,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系统谋划。规划要体现适应性、系统性、客观性。做到战略规划既要顶天,着眼于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又要立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细化精准化。

3.坚持全球视野。我国的乡村振兴是全球乡村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规划要坚持国际视野,努力在全球乡村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

(二)凝聚社会广泛共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慧和力量

1.积极响应中央战略部署,凝聚社会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广泛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让年轻、讲党性原则、有奉献精神的农村能人成为党组织中的重要力量,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稳步推进;要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公务员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多年轻、懂经济、有专业知识的行政人才保障;要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员动手、全民参与,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

2.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三者间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体现的是一个宏观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发展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实现乡村发展、兴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靶向在“乡村”,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乡村振兴,是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与城市融合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2]

3.增强自觉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具体实践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思想和学习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能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新发展理念的全局视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情怀。对于补足农业农村这一“短腿”和“短板”,我们广大干部和农村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和实践者。要深入研讨、推进“鄉村振兴”,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让每个人都增强主人翁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发展新境界,落实发展新举措。

(三)在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上见成效

1.实现产业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当前,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少,农业供给侧质量不高,农民总体收入不理想。为此,要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依托“互联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农产品电商、中央厨房等新型业态。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同时,要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鼓励村集体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等资产,通过租赁或入股形式参与经营,增加村级经济收入。

2.实现人才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农村普遍存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问题。为此,一要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培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努力提高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培养造就一支创业创新的“新农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要培养造就一支土生土长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将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小农户联合起来,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行有机衔接,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3.实现文化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基因。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当前,农村生活失序、文化失根现象普遍,乡村传统的“守望相助”更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传统美德有所丢失。为此,一要传承好乡村优秀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尤其要保护好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使之成为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二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站、文史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快启动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人户”等一系列现代化民生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要摒弃乡风文化的流弊。整顿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摒弃攀比铺张、“高价彩礼”等陋习。旗帜鲜明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作斗争,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文明自觉意识。

4.实现生态振兴。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基础。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文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前一些乡村“远看美如画、近看脏乱差”、“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遵守自然法则,把“道法自然”的理念贯穿其中。一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总结各地脱贫攻坚好的经验,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整治、农村危旧土坯房拆除工作,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二要大力提升农村环境水平。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做到扫、收、运、储“四个统一”,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三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

5.实现组织振兴。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当前,部分村(居)两委组织软弱涣散、基层书记主任“人难选、无人选”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一要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乡村领导干部,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充实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同时,发挥好广大无职党员作用,促使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二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全面推进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通过规范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发展事务;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推行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快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德治为支撑,大力宣传和弘扬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传承发扬优良家规家训,培育和弘扬地方性优秀道德传统。三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着力搭建乡村各方面优秀人才、新乡贤等有机融合的平台,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四、结语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实施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而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蓝图;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呼应老百姓新期待,切实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之举。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深刻历史背景、深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科学实施战略规划,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汇聚全社会合力,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J].智慧中国,2018(07).

[2]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

[3]姜长云.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17(63).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