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2017-01-05王承

关键词:历史渊源艺术特色

王承

摘 要:凤阳凤画与花鼓灯相映生辉,和灵璧的钟馗画、天长的判官画并称“安徽三绝”,蜚声海内外。作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凤阳凤画不仅有特殊的历史渊源,而且在造型符号、色彩程式、寓意理想等方面承载了鲜明的地方风情俗理,极大丰富了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凤阳凤画;历史渊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80-02

凤画,又称“龙凤画”,产生于淮河南岸古濠州的凤阳,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与花鼓灯相映生辉,和灵璧的钟馗画、天长的判官画并称“安徽三绝”,蜚声海内外。凤阳凤画以其独特的凤凰造型和至今仍在凤阳地区保持一定规模的凤画群体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素材,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凤阳凤画的历史渊源

关于最早记载凤画的文字,笔者见于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凤阳凤画,灵璧画判官,业此者凡数十家。言每岁所画千万凤中,必有一仙凤。”要研究凤阳凤画,必先了解其表现对象凤凰。凤凰是由作为先民的一种鸟图腾崇拜慢慢演变而成,时帆先生在其《中国凤阳凤画》中把凤凰形象的形成分为玄鸟期、朱雀期和凤凰期3个阶段[1]。玄鸟期的凤凰形象可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及殷商青铜器上的特定凤纹中见到,冠的形状多样且飘逸,尾羽长且卷,多与波浪纹、云雷纹、麟纹等相配。这时是先民文化的形成期,多种思想混沌相融,凤凰多姿多样,对后世影响极大。尽管其多与其它纹饰伴生,但在这一时期,凤形的多样性为后世提供了进一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朱雀是人们崇拜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为南方之神,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

《说文解字》里说:“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在中国历代深得人民的喜爱,不仅因为它通常在典籍中被誉为天鸟,有着天赐吉祥的寓意,更重要的是对其形象和吉祥寓意的取用没有阶级限制,不分贫富贵贱。据《凤阳县志》记载,凤阳凤画在明朝初年开始出现,历史已长达六百多年。凤画能流传至今,朱元璋功不可没。朱元璋十分喜爱凤凰,他不仅借凤发家,其所撰文中亦多次提及凤凰,《清凤操》“钧天奏兮列丹犀,俄翩翩兮凤凰仪,敛翱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直为我辞”,《皇陵碑》“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等语,虽然未必尽出自朱元璋本人之手,但也可从中窥见他对凤凰的钟爱。不仅如此,朱元璋把中都城几座相连的山统称为凤凰山,城西南角围起的山称为“凤凰嘴”。这也引发了当时全国工匠汇集中都城,制作与凤凰有关的艺术作品的浪潮,以致当地还出现了凤凰台、凤凰泉、凤凰舌、宿凤坛、展翅坛等与凤有关的名胜古迹。

凤阳凤画的繁荣发展与地理位置有关。凤阳临淮,自古就是水运和南北交通的枢纽之地,商旅往返不绝于路,谁不顺便购买几幅当地特产凤画。在光绪年间的《凤阳府志》中提到“四方宾客所至,踵而购者,岁犹不下千百万纸”,这千百万纸的凤画今已不可考,但当时兼营凤画的商家不过数十家,一幅凤画至少需要3至5天的工作量才能完成,一位勤奋的画师一年创作也最多百幅,数千百万纸算下来也得数以万计的人不停创作才能做到。县志中这项记载可能只是虚数,不过也反映出当时凤画艺术的空前繁荣。《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五凤楼》《麒麟凤》《带子还巢》《百鸟献寿》《四屏画》是流传至今最为知名的8种传统凤画,都是歌颂帝王的雕绘题材。凤画因色彩复杂、工艺繁多加之当时印刷技术落后,难以像其它年画一样广泛流传,但由于其吉祥专题寓意,造型又端庄高雅,笔法细腻流畅,色彩鲜艳悦目,富有艺术性、欣赏性、装饰性,也深得民众的喜爱。

二、凤阳凤画的艺术特色

凤阳凤画是农耕文明与明文化的艺术产物,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和图腾意识,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它鲜明地映射出凤阳人质朴、率真的文化特质,代表着凤阳人对美的不断追求。凤阳凤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淮河流域人民朴实的品格和乡土艺术的地方特色。

(一)造型程式化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凤凰是先民在客观事物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集众动物大成之美,超出现实中的任何一种鸟。凤画艺人们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凤阳独有的绘凤口诀:“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鹤腿、如意冠。”[2]其中,最严格的造型艺术特点是“九尾十八翅”,即:凤凰有9条尾羽,主尾为中间的3条,通常为自然卷曲状,修长且飘逸,两边各3条次尾羽,形式和3条主尾一致,只不过画得短些。《易经》以九为大。九,阳之变。乾卦为天卦,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用九,为天地的法则,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凤阳人普遍认为,凤阳凤画一定是“九尾十八翅”,喻意当年凤阳府管辖九州十八县。因此,没有“九尾十八翅”的凤凰画,绝不是正宗凤阳凤画。

凤阳凤画的绘制通常需要9道固定的工序:画骨、披毛、勾线、头道墨、二道墨、三道墨、描粉、涂黄、点金[3]。这9道工序的每一道都极其讲究,一道工序完成后,必须要等其自然晾干,然后才能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制作。除此之外,凤阳凤画中凤凰的仪态与配景也有一定的规定:凤凰的姿态分别是飞、鸣、食、宿;所配花卉是春牡丹、夏荷花、秋黄菊、冬腊梅;所配鸟雀是春燕子、夏鹭鸶、秋黄雀、冬喜鹊。在凤画制成之后,在盖印上也有讲究,要盖三方印:凤阳画印、凤阳县印、凤阳府印,呈“品”字样。直到民国初年,凤阳凤画的制作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制作工序。

由此可见,凤阳凤画已经演变为一种造型符号,一种让我们了解明代凤阳文化的原生态艺术。当代凤阳凤画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使每个凤画作品都不断在吸收新的元素,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如当代的凤画老艺人吴德椿的凤画,在保留传统凤画技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苏绣、湘绣手法及景泰蓝手法用到凤画制作上,并用京剧旦角化妆手法勾画凤凰的眉目,用京剧服饰图案描绘凤凰的羽、翅、尾翎,绘就的凤凰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充满情趣,使凤阳凤画的造型之美在当代得到更好的诠释和发展。

(二)色彩多样化

凤阳凤画至今深受人民喜爱,与其色彩运用的审美效果有重要联系。人们对色彩的崇拜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出现。《初学记》三十云“凤为羽族之美”。凤阳凤画的色彩呈现方式比较独特,它的色彩配置不受真实对象的限制,而是在凤凰饱满的外轮廓内大胆使用原色形成补色对比,而且会通过面积、形状的变化对原色进行巧妙相间,使凤凰呈现闪烁跳跃的视觉效果。

现存的凤阳凤画有华派和尹派两大画派。华派在色彩上用强烈的青、红、黄、白、黑五色对比,鲜明而耀眼,令人内心躁动,生动传达了凤阳凤画艺术的核心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同时还参杂散布着楚凤文化的狂野气息。在华派传人华荣生《百鸟朝凤》这幅代表作中,色彩以红、绿、黄、黑为主,画面中的凤凰用大面积的红色与少量的青色与黑色形成对比色,使之鲜明、醒目、生动、活跃,充满灵气。尹派凤画是墨凤,除描粉、勾黄、点金工序外,其余均用浓、中、淡3色水墨画成。如尹派传人尹杰承作品《丹凤朝阳》,画面线条精炼,自然流畅,廖廖数笔就描摹出了凤凰的神态。整个画面全部着墨色,仅以淡淡的青色涂于9条尾羽上,为画面营造了清新、典雅的意境。凤阳凤画不仅显示了地域民俗的变化,同时亦是凤画艺术家们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三)寓意理想化

凤凰的寓意内涵非常丰富吉祥。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凤凰作为百禽之王,翱翔四海,一旦出现即预示着天下太平。我们从凤阳凤画的诸多作品中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理想化的描绘,这些作品以各种形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分继承和拓展了凤凰这一形象的精神内涵。如在《百鸟朝凤》这一作品中,梧桐、凤凰、牡丹三王呈瑞,作者对其进行了精心搭配。凤凰的羽毛五彩斑斓,飘逸灵动,梧桐树被喻为树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冠,和凤凰处于同一画面中,彰显了鸟中之王的典雅与高贵。四周散发的火苗,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凤凰周围100只五彩缤纷的小鸟栩栩如生,一片团结、和谐、欢快、愉悦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和”的精神与“和”的理念。《丹凤朝阳图》是在人们情理所许可的接受范围,把“理想”和“现实”相互融合变成的生动造型,使凤画作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用来表示人们对光明未来、甜美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凤阳凤画中的凤凰,自诞生之日起,不但合成了包括鸡、燕、鸟、鸿、鹑、鹰、孔雀、鸳鸯等众多禽鸟的形象,且被人们赋予了种种道德理想。根据《山海经图赞》中对凤凰首、翼、背、腹、膺5个部位文彩的解读,凤凰头部文彩似“德”字,翅膀文彩似“顺”字,背部文彩似“义”字,腹部文彩似“信”,胸部文彩似“仁”字。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凤凰不仅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还是五德兼备之神鸟。凤阳人借助凤凰来展现一个民族伦理道德的标准,借助凤凰的精神品德来展现一个民族忠诚、信义、孝敬、献身、敬德的精神。凤阳凤画艺术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凝聚了乡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造型和鲜明色彩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的浪漫特征和朴厚的文化特征。

作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凤阳凤画,一方面突出的传达了当地的风情俗理,另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成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们透过凤阳凤画本身去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凤阳凤画文化精髓的同时,还要研究它形成的观念、心态和艺术特色等,并在其中不断融入当代新元素,让凤阳凤画在社会新常态下形成有生命力的新的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时帆.中国凤阳凤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7.

〔2〕〔3〕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03.790-79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艺术特色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