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2018-05-14杨义民

河北科技图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的呈现,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互联网+”的尊重人性、连接一切、跨界融合、业务重组、平台思维等方面逐一论述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学科服务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三方面着手,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897/j.cnki.hbkjty.2018.0008

学科服务是个性化服务、一线品牌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具有学科背景的知识服务。学科服务多盛行于高等院校,并随着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而发生变化,其目的主要在于图书馆以学科服务形式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也为图书馆服务拓展指明了方向[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均发生变化。毋容置疑,“互联网+”现已发展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具有尊重人性、连接一切、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等特性。这些特性均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力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1“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促进

1.1尊重人性

人性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具有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尊重人性,用户第一”应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尊重人性就是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关爱、理解用户,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尊重用户需求、强调用户参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增值化的创新服务。尊重人性是双向的,彼此相互尊重,学科馆员联系对口院系,其主动性、积极性也应取得馆领导尊重与认可、同事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学科馆员关心用户需求,需要用户的支持,同样用户也要尊重学科馆员辛勤的劳动,接受甚至享受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全过程。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深入院系,学科馆员征求用户意见及信息需求,并与图书馆顾问密切合作。“互联网+”特性蕴含了以人为本、创新思维、创新驱动等理念。以人为本是“互联网+”的核心特质[2],学科馆员对人性的尊重,表现为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一切围绕用户开展工作,给予用户足够的权益享受体验各种服务方式,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赢得用户对学科馆员的尊重与关心,以及良好的学科服务声誉。

1.2连接一切

连接是互动方式和资源交换模式。“互联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链接一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立物质与虚拟、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有效链接,让用户通过这种链接,各取所需。学科馆员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学科联络,维系着图书馆与对口院系良好的沟通关系,包括搜集用户的建议及要求、向用户通报和推送资源及服务、建立重点学科的用户档案、主动参与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等。连接一切就是无缝隙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知识转移、整合、分享,信息互通,智慧与灵感碰撞、交互,彼此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与状态。学科服务本身强调深入院系进行沟通交流,而连接一切的呈现,为学科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例如学科服务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方式及时解答有关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问题。

1.3跨界融合

跨界是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通过互联网跨界到其他领域,融合是把学科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经过跨界后,与多个领域交融、碰撞,形成合力,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造活动。学科服务内容多为学科联系、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信息服务、学科信息导航等。“互联网+”背景下,跨界服务融合了用户思维、开放协作思维、知识整合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绩效[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已跨界到用户创新创业,如在创客空间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实体空间、计算机、机床、3D打印机等,配置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或教师顾问,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辅导,培养用户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学科服务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化服务,如利用图书馆与学校学科的各类资源优势,通过学科服务方式(当面咨询、电话、表单咨询、QQ咨询、微信、微博等)为人们提供教育、职业技能、医疗、健康等信息咨询服务。节假日,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并积极參与周边的社区阅读推广活动[4]。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与学科化服务都是通过信息资源、技术、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智慧、咨询技能,为用户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5]。学科服务跨界到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服务、查收查引等。定题服务是学科馆员根据用户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服务,并将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定题服务对象可以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服务内容可以从课题查新、立项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后续进展等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运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开展文献检索服务入手。学科服务范围由针对本校师生、科研人员等延伸到社会大众,包括服务弱势群体、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因此,学科服务通过跨界融合,汇集更多的人、物、服务和知识于一起,创造高效的知识和智慧交流方式[6]。

1.4业务重组

“互联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结构的重塑。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应对业务、组织、结构进行重构:(1)结构调整,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学科化。学科服务模式重组,构建学科服务团队或学科服务组。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建立了五大学科服务基地,以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为核心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推送到院系和实验室,融入教学,嵌入研究过程。同时,不可忽视精准的学科化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普通推广型服务,实施普适学科服务(投稿指南、讲座服务、馆藏介绍等)和专业学科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学科竞争力分析等)的合理结合,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密度、深度与广度[7]。(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深化。建立资源发现系统,优化学科导航和课程导航,开展数据查找与分析服务以及研究数据管理,建立虚拟和物理的科研社区。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水木搜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丽娃搜索、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未名搜索等。高校图书馆进行学科服务深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图书馆的学科导航和课程导航整合优化;数据的查找与利用以及科研数据管理等。图书馆还应拓展虚拟和物理的学术交流社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深化需要研究用户、熟悉用户的需求信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咨询设计方案,推送给用户,并征求用户的意见,然后根据用户建议、补充、修正,直到用户满意为止[8]。

1.5平台思维

平台思维就是创新驱动与开放生态。图书馆学科服务以创新为驱动,用户、学科馆员、信息资源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开放,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学科服务平台是平台思维的主要实践表现形式。学科服务平台即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平台,为用户提供学科最新资讯与动态、资源导航与检索、学术热点追踪及个性化服务。例如武汉大学采用国内纬度信息管理平台制作的法学学科服务平台,包括文献资源、学术机构、热点追踪、资源荐购、学习社区、专题实践、教师指定教材教参数据库、外语资料、学科评估、投稿指南、以及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武大SCIE论文动态等。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服务平台采用美国LibGuides内容管理与知识共享平台提供服务,包括学术机构、馆藏数据库与期刊、图书荐购、学术热点追踪、学习资料分享、联系我们等。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策略

2.1学科服务政策

完善的政策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学科服务政策包括服务原则、工作职责、岗位职责、用户须知、使用指南(说明)、服务承诺、标准规范等。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政策包括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图书馆教师顾问的工作职责、图书馆学生顾问工作职责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与完善学科服务工作规章制度。特别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包括学科馆员任职条件、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学科馆员考核评估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学科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职称政策倾斜、绩效奖励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分享和职业素养教育等,丰富学科馆员知识结构与咨询技能,进而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9]。同时,注重建立并完善学科馆员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制度[10]。

2.2学科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包括与院系联系、学科资源建设保障、信息素养培训、学科动态跟踪、整理编写参考资料等。“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已发展为学科数据服务与知识服务二个层次。数据服务是指科技大数据挖掘价值,包括用户分析、交易分析、仪器设备统计、科技人才统计、科技成果统计、研发基地统计、服务分析等。知识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单一学科馆员很难完成这项服务项目,需要组建学科服务团队,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成学科服务团队,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与项目成员通力合作,包括提供分析工具支持、项目相关文献分析、评价等,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载体与传统载体之间的互补关系,考虑建立起跨载体的一体化的发现系统,快捷方便地满足用户的需求[11]。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探讨“互联网+”对图书馆学科服务信息资源的影响,加强图书馆跨界资源整合研究,制定图书馆跨界资源整合行动计划,明确跨界资源整合的目标、路径和关键举措,指导图书馆有序推进跨界资源整合,使其真正成为自身持续发展的新引擎[12]。同时,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学科资源体系,重视机构知识库建设,满足用户数据存储和科研需求。

2.3学科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学科服务互动方式,重视用户反馈栏目的建设。要及时了解用户环境变化,提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用户的互动软件[13]。“互联网+”背景下,学科馆员要善于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通过APP、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微博等,开展信息推送、咨询服务、情报服务、文献检索、全文传递、定题跟踪、科技查新、参考咨询、团队科研协作以及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等服务。图书馆可以组建学科服务团队,面向全校所有院系,每个院系设联系人,负责该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在此基礎上,按学科属性组建不同的学科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设召集人,负责规划、统筹、协调整个团队的工作,打造“资源到院系、服务到个人”的服务体系,为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学科服务。图书馆也可以开辟学科馆员工作室,提供学科服务、导览服务、参考咨询、现场释疑等服务。学科服务另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就是学科服务平台,一般有引进商业公司和图书馆自行研发等两种平台形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本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知先”信息学科服务平台主页包括科研团队、学术空间、咨询服务、资源导航、分类资源、通知通告、RSS、使用指南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利用学科馆员、资源、设施等学习支持服务嵌入整个学科服务之中,为用户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14]。而“互联网+”的呈现,打破了现有的用户教育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彰显了“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教育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素质教育呈现出知识服务、空间服务、文化服务以及实现管理服务互动、资源推广及平台联动的多维信息服务方式[15]。具体包括写作辅导、数据库培训、文献检索课等,随时随地,线上线下观看与观摩,学习内容可自由下载与浏览。

3结语

总之,“互联网+”蕴含的尊重人性、连接一切、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的特征融入到学科服务的方方面面,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提供互动和实时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和互动,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和深度的学科服务[16],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玲.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滞后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新世纪图书馆,2017,(1):40-45.

[2]杨晓东.“图书馆+”: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究,2017,(3):62-67.

[3]张美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跨界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6,(9):204-207,198.

[4]黄浩波.互联网+环境下广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以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6.

[5]杨俊丽.“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协同创新[J].现代情报,2017,(2):89-92.

[6]钟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8):89-91.

[7]付凯丽.“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馆界,2017,(2):1-4.

[8]蔚海燕.搜索、导航、数据、社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化之路[J].图书情报知识,2017,(1):56-66.

[9]堪志成.“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以长株潭地区高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6):71-75.

[10]沈洋,李小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1):46-49,55.

[11]李易宁.“互联网 + 图书馆”的延展维度与新思路[J].图书馆,2017,(4):70-75.

[12]徐双.“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与利益相关者间跨界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3):68-71.

[13]段美珍,赵媛.中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对比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1):14-22.

[14]介凤.基于用户学习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7,(1):119-123.

[15]杨武健,常青.互联网+服务的新读者素质教育模式研究——资源推广和平台整合视角[J].现代情报,2017,(4):124-128,143.

[16]莊琦玲.“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创新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6,(2):52-56.

作者简介:杨义民(1984-),男,郑州财经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

(收稿日期:20170814责任编辑:张晓霞)

Abstract: The presentation of “Internet plus” puts forward more requirements on the disciplin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respect for humanity, connecting everyth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business restructuring, platform thinking of “Internet pl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discipline service work, and provides constructiv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discipline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from three aspects of discipline service policy, service content and service mean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University Library; Discipline Service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