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8-05-14马祥涛张收棉

河北科技图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互联网+

马祥涛 张收棉

摘要:“互联网+”浪潮席卷图书馆行业,催生出“互联网+图书馆”“图书馆+”等新服务模式和实践。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把握“技术是手段”“创新是关键”“跨界融合是趋势”等“互联网+”理念,其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具有的资源、场所/空间、平台等行业优势,并以此探寻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强技术应用、开发文创产品、深化跨界融合,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8.0001

1“互联网+”与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互联网+”的提出及其在图书馆界的热议

从2012年11月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到2014年11月“互联网+”被列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主题之一,到2015年3月“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和“‘互联网+生态战略”的呼吁,再到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再到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热点事件和信息科技领域的重点研究主题,广受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保存与传播中心,几乎每一项新的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的提出都能在图书馆领域引发热议,并推动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和服务理念不断升级。“互联网+”当然也不会例外。自“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大幕拉开以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专家、学者涉足这一领域,希望“互联网+”能从技术、理论与应用层面解决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例如,张兴旺、李晨晖分析了图书馆“互联网+”的概念、基本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实施原则、对策建议[1],并结合国内“互联网+”顶层设计思想与框架,提出由设计纲领、功能体系与保障体系组成的“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框架[2];霍瑞娟基于“互联网+”多业态融合发展背景,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发展思维的内涵、“图书馆+”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的前景及推进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3];贾西兰等根据“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探索了“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借助“互联网+”时代的软件特征与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特征的对比,讨论了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基本特性、建设理念、途径、需注意的问题[4];庄琦玲通过介绍“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结合,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向[5]。除图书馆学研究者之外,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也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应用来提升和改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6]。例如,2015年6月,由浙江省图书馆学会主办、上海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协办的“跨界,浙思享——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公司企业的诸位代表和嘉宾直抒对“互联网+”的理解、认识和思考,对“互联网+”图书馆的业态融合、技术实践和服务创新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阐述,为新技术、新理念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7]。同年7月,浙江省图书馆联合全省1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布《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图书馆服务,创建适应移动互联网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新型服务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以开放姿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业态[8]。与此同时,图书馆学学术期刊通过推出期刊栏目与专题策划,引导图书馆学领域的“互联网+”应用研究。如《图书与情报》分别在2015年第5期和2016年第2期推出“‘互联网+与图书馆”栏目,刊登系列图书馆领域 “互联网+”的研究文章。

1.2图书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我国社会文明演化进程中汇集而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整体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基于此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高度重视并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显薄弱,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彼此冲突,甚至存在着贬低、漠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为此,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9],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物合理利用新形态[10];2017年1月,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1];2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第三部分“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再次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13]。

众所周知,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就是作为社会文化机构而存在与发展的。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尽管图书馆的机构形态和称谓一再发生变化,如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乃至当下的智慧图书馆,但其传递文献信息、进行社会教育、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始终未曾改变。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献借阅场所,正在日益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提供雄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日常交流、文化休闲、提高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场所[14]。因此,在当前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积极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及通知的要求,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及本馆馆藏资源实际情况,尝试在资源提供、服务内容、活动开展、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浪潮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创新与变革的机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图书馆的职责和社会要求。因而,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2“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秉持的理念

尽管“互联网+”的到来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带来的冲击。图书馆只有充分了解其概念、特征及作用,理解了其理论、技术与应用,才能获得巨大收益。“互联网+”代表着未来社会形态的变化趋势,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影响深远[15]。图书馆及其从业者只有秉持正确的“互联网+”理念,才能使其在优秀文化传承中充分发挥作用,使“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完美的结合。

2.1技术是手段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从而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16]。图书馆历来是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场所,例如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经历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为图书馆带来的“+”首先是技术上的“+”,只有以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互联网2.0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为基础,才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舞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服务与创新(即服务2.0+创新2.0)。例如,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因為结合了互联网,才有了阅读平台、阅读APP、电子阅读设备等备受推崇的服务产品,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活动因为接入了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才有了移动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云图书馆的云服务。当前,“互联网+”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理论、技术平台、技术应用,图书馆领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信息资源组织、整理、传播和推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2创新是关键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17]。“互联网+”是网络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升级版,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把握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发挥传统文化在处理当今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进行包装,使其融于图书馆现有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资源形式、活动方式、服务模式中,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公众日常生活中;组织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特色活动和创意项目,增强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3跨界融合是趋势

“互联网+”使当前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全面融合[18]。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的首要特征,其中的“+”代表的就是互相连接,即跨界、开发、融合,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创造新的业态。敢于跨界互联,才能夯实创新基础;注重融合协同,才能实现群体智能。受该理念的影响,未来图书馆应在体制改革、资源建设、服务提供、活动开展等方面通过“互联网+”主动接近用户、对接市场,探索跨行业、跨领域、跨机构的合作交流。

图书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跨界融合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上,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体系构建及对外业务活动开展方面,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协调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二是微观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与其自身的机构性质、履行职能、业务范围、活动内容、服务对象等有机融合,使传承和弘扬工作成为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内容。

3“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图书馆是对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加工、保管、传递,对文献中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传递、传播,以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与有效获取的实体或虚拟平台[19]。由此,资源、场所、平台是社会交流系统中定义所有类型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因而,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资源、场所、平台优势。

3.1资源优势

自图书馆诞生以来,不论其社会形态如何变更,也不论文献载体形式如何变化,图书馆历来是资源收集之所。古籍、善本、方志等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随着国家古籍数字化项目和古籍保护工程的大力实施,这些优秀典籍的内在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整理和揭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内容源泉和文化动力。“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发挥馆藏资源优势,以珍贵文献的系统组织和整理为工作重点,以资源内容的充分挖掘和提供为服务重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提供资源保障。

3.2场所/空间优势

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是除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社会空间[20]。未来的图书馆应当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21]。当前,在图书馆转型与变革探寻过程中,不少图书馆致力于空间再造创新实践,图书馆作为场所或空间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由此,网络时代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突出其场所/空间优势,在图书馆实体建筑内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具体而言:举办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内容的展览,开办有关传统音乐、宗教、戏剧、建筑的讲座培训,实地了解和体验传统工艺制作流程,组织读者参与传统文学经典诵读活动,设置经典閱读室等等。

3.3平台优势

一直以来,图书馆充当着读者与文献之间的中介角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去中介化”的危机和挑战,但第三代图书馆的提出使其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再中介化建设成为可能[22]。“互联网+”环境下第三代图书馆要建设的平台是信息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平台。众多图书馆应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组织与整理,建设和运营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知识库、虚拟社区,有效保障用户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查询和获取,确保传统文化知识的无障碍传播。同时,发挥线下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体验功能,为用户之间开展的传统文化交流、协作、学习提供空间、氛围、设备,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用户与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4“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4.1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

在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技术应用是增强其宣传效果和推广作用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1)图书馆借助“互联网+”的网络规模效应为用户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利用和服务获取入口;(2)图书馆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要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自助设备、头戴设备及互联系统,提升体验性和互动性,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网络传播最终实现用户对信息的融合接收;(3)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环境建设,加强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代表的人工现实技术应用,既要注重线下效果,又要强调线上体验,促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提供的优质服务;(4)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社会的共享和发掘利用。

4.2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016年5月,国务院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要在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对馆藏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合理利用,开发各类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和共享[23]。基于此,图书馆应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营销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品牌形象、陈列展览、主题活动等,深入挖掘馆藏珍贵历史典籍和文献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载体类型和表现形式,把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植入到兼具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实用价值的数字创意产品中。例如,国家图书馆充分发挥业界引领示范作用,以典籍文本为依托,以典籍内容为精髓,开发衍生品、复制品及出版物,相继推出甲骨文加工皂、《庆赏升平》卡通公交卡、《十竹斋》信笺等产品。

4.3深化外部跨界与内部融合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共建,共同助推“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图书馆要深化行业跨界和机构合作。例如,加强与出版单位合作,重视珍贵古籍和经典作品的翻译、编纂、出版工作;与高等院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建国际性文明对话和学术交流高端平台继续推进古籍内容的整理和研究;与中小学校合作,推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计划,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资源借阅服务;与旅游机构合作,宣传有代表性的区域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贤文化;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外事机构合作,联合运用文化节展和各类品牌活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图书馆现有业务的融合,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图书馆在读书季、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及重大节庆日开展的图书推介、阅读推广(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讲座展览、演讲诵读等活动相结合,与图书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人才继续教育、学习组织构建、组织文化建设等制度相结合。

5“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

在借鉴“互联网+”理念和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场所、平台优势,有利于确保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力量。但同时,图书馆领域在未来的工程实施中还应当主动面对和解决如下问题。

5.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计划

目前,国家和政府层面已相继颁布实施了有关“互联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政策文件、意见计划,如《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图书馆业界也积极探索制定“互联网+”在本行业领域内的应用计划,如《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然而,对于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持续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则鲜有具体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未来,图书馆界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划文本,就图书馆在“互联网+”下如何继承、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明确各级图书馆学会和各图书馆联盟的职责,确定各层次、各类别图书馆的任务、责任、实施路线。

5.2与现有文化发展战略或公共服务政策相衔接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整个社会层面的系统工程,同国家其他文化发展战略或公共服务政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图书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自觉将其放置于当代文化发展和社会历史进程中,应与我国“十二五”“十三五”以来出台的法律、政策、文件、标准等相辅相成、衔接一致。具体而言,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呼应,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相联系,应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书香社会构建相衔接,应与“文化扶贫”战略、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相关联。

5.3以点带面、渐进推广

图书馆领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应首先以部分图书馆、图书馆部分业务作为试点和样本,通过个体示范来发现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总结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案例,并基于此建立规范化的政策法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进而形成一套成熟、可有效推广的实施方案。例如,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拓展了国家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24];山东省图书馆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5]。

参考文献

[1]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2]张兴旺,李晨晖.“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相关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33-40.

[3]霍瑞娟.“图书馆+”:专业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5,35(8):10-14.

[4]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1):44-48.

[5]庄琦玲.“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 +”创新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6,(2):52-56.

[6]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7]“跨界,浙思享”——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研讨会在杭召开[EB/OL].[20170310].http://www.zjlib.cn/zxbghd/36756.htm.

[8]《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布[EB/OL]. [20170310].http://www.zjwh.gov.cn/dtxx/zjwh/20150723/188380.htm.

[9]仲呈祥.理論指南实践举措(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学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体会[N/OL].[20170327].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2/08/nw.D1100 00renmrb_20170208_2-16.htm.

[10]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70314].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5143875/files /a05f61476d51487ebcab3d9260a5ab59.pdf.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314].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2]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EB/OL].[20170316].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3/content_5170224.htm.

[13]两会受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3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2017

03/16/c_1120638890_2.htm.

[14]周和平: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图书馆服务水平——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的主旨报告[J].图书馆杂志,2012,31(9):2-5.

[15]王东波.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J].图书与情报,2016,(3):75-81.

[16]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17]互联网+[EB/OL].[20170320].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18]黄璜.互联网+、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J].电子政务,2015,(7):54-65.

[19]于良芝.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53.

[20]吴建中.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EB/OL].[20170324].http://www.wujianzhong.name/?p=667.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互联网+
图书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去图书馆